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付明希

付明希

作品数:8 被引量:8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压裂
  • 2篇油田
  • 2篇水平井
  • 2篇平井
  • 2篇裂变径迹
  • 2篇磷灰石
  • 2篇磷灰石裂变径...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基准面
  • 1篇地层学
  • 1篇压裂充填
  • 1篇压裂作业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减薄
  • 1篇油气
  • 1篇油气勘探
  • 1篇油田水
  • 1篇油田水平井
  • 1篇造山带

机构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安徽省地质调...

作者

  • 8篇付明希
  • 3篇郭丽
  • 2篇胡圣标
  • 2篇汪集旸
  • 1篇郝杰
  • 1篇李西爱
  • 1篇于少勇
  • 1篇段春凤
  • 1篇张剑君
  • 1篇周淑霞
  • 1篇张新建
  • 1篇朱全胜
  • 1篇吴维平

传媒

  • 3篇国外油田工程
  • 2篇断块油气田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BP海上开发:过去成功经验与未来挑战
2009年
BP海上开发的成功记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此后,BP公司开发了约180口海上油井,其中有些油井日产油和气80×104bbl。这些油井的成功开发赋予了BP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水下装备和作业等综合情况下具有独特的技术和经验。BP目前开发覆盖水深超过了2500m,油井关井压力达到1000bar,温度135℃,各类型浮船回接偏移距离累计高达90km。下一轮深水项目是要开发那些问题复杂的油藏:高温高压(1400bar,177℃)、稠油、低渗、低压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并且有一部分油藏是位于没有生活主体设施的偏远地带,从环境生态角度看也是十分敏感、气候极端恶劣的地区。本文回顾了BP过去几十年里海上开发项目,目的是强调BP在项目开发及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具备的能力,列举了海上开发将面临的挑战,给出了海上油田开发技术方法,以及如何确保作业成功。
郭丽付明希
基于地层基准面原理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应用——以华北地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为例被引量:7
2002年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认为地层基准面的周期性变化控制了层序的形成及其内部地层构成样式 ,通过露头、测井和岩心资料上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对比 ,可构建等时地层格架。该方法在华北地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地层分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非海相地层的高分辨率地层对比、分析中具广阔的应用前景。
付明希朱全胜段春凤周淑霞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石盒子组
华北东部中生代热体制转换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9
2004年
华北东部新生代沉积中心区受新生代快速沉积的影响,前新生代地层于现今处于最高古地温,前期的古地温信息已不复存在,但新生代沉积厚度较小的相对隆起区或古-中生代残留盆地中,前第三纪不同构造层内的镜质体反射率(R0)古温标数据所记录中生代古地温信息未被晚期热事件所叠加覆盖,从而使得前新生代的古地温信息得以保存.根据华北东部盆地古、中生代构造层中镜质体反射率恢复的古地温梯度和古热流结果表明:华北东部中生代中晚期(J3-K1)相对于中生代早期和现今具较高的古地温梯度(40~55℃/km)和古地表热流(>80mW/m^2).中生代中晚期较高的古热流意味着该时期的“热”岩石圈厚度只有50~55km,较中生代早期“热”岩石圈厚度(135~148km)显著减薄.华北东部中生代中期地表热流变更发生在~110Ma,它所对应的深部构造一热过程应发生在中侏罗世(~160Ma).
付明希胡圣标汪集旸
关键词: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古地温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史——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被引量:35
2005年
总计100个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提供了从整体上探讨晚中生代以来抬升冷却史的年代学数据。这些切过东秦岭至黄陵背斜、穿过桐柏至扬子前陆冲断带以及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南秦岭的裂变径迹年龄与扬子内的黄陵背斜相似,而北秦岭则与桐柏-大别-苏鲁相当。从北秦岭到大别,裂变径迹年龄趋于减小,但过郯庐断裂到苏鲁则略有增加。与我国西部造山带裂变径迹年龄格局相较,桐柏-大别-苏鲁带与西部各造山带显然不是处于同一挤压变形体制下。相对于超高压岩石早期快速的阶段性抬升,即岩浆活动期(~120Ma)后的抬升要和缓得多;相对于其它地质单元,扬子前陆冲断带、黄陵背斜和南秦岭在岩浆活动期后即抬升冷却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110℃)对应的深度。基于裂变径迹数据和相关Ar/Ar 和 K-Ar 数据进行的冷却史模拟结果显示:全区均表现为相似的三阶段冷却过程:(1)白垩纪早期开始快速抬升至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的冷却阶段;(2)随后的处于部分退火带的缓慢冷却阶段;(3)上新世以来的加速抬升过程。现今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格局基本上受控于白垩纪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但最后为晚期活动断裂所定格。
胡圣标郝杰付明希吴维平汪集旸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冷却史
阿曼36、38区块油气勘探前景展望被引量:1
2005年
阿曼36、38区块位于阿曼的西南部,面积3.6×104km2。该区在1953—2001年期间,由阿曼和西方的石油公司进行过油气勘探作业,完钻探井6口,有2口井在二叠系和志留系见到油气显示。由于前期勘探主要是针对志留系以上缺乏烃源岩的层系展开的,从而导致勘探效果不理想。根据重力、地震资料所做的新一轮地质评价认为,本区在海西运动之前与阿曼盆地沉积环境类似,也发育下寒武—前寒武区域上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通过进一步的地质研究和勘探部署有望在区内发现古生界的潜在油气藏。
张新建张剑君付明希李西爱于少勇
关键词:油气勘探
西西伯利亚油田水平井压裂作业——保持长期生产达到最大值
2010年
对西西伯利亚油田2005—2006年所做压裂水平井进行了综合分析。讨论了成功选择压裂水平井候选井的一系列标准,给出了压后产量预测的统计关系曲线,对影响长期生产动态的重要因素作了说明。依据现场最佳效果和本研究结果,开发出一项新的优化设计压裂作业法。利用多相流油藏模拟器和拟三维压裂模拟器对结果进行了模拟研究:①未进行压裂的水平井产量("基础"情况);②处理井动态("真正"情况);③以新开发的优化设计法为基础的处理井动态("理想"情况)。利用"真正"情况的拟合扇形模型确立出压裂后影响产量保持长期生产的一些重要因素,如泄油区域油藏压力下降,探讨了重复压裂问题。通过这些油井动态对比可以评估压后产量增加以及新设计方法实施后潜在增油情况。
郭丽付明希
关键词:水平井压裂
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综述被引量:17
2003年
 裂变径迹退火过程是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在一系列磷灰石裂变径迹室内退火实验基础上,研究者提出许多经验退火模型,其中扇型模型与实验数据拟合最好,多组分退火模型将扇型模型的应用扩展到复杂物源成分的磷灰石.理论物理退火模型建立在原子尺度动力机制上,并经由实验数据确定具物理意义的未知参数,目前还不如经验模型成功.室内退火实验表明除了温度、受热时间,退火行为与磷灰石的化学成分,径迹与结晶c轴的方位关系、由Dpar定量表征的颗粒溶蚀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付明希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
先进的完井技术在深水压裂充填和水平井砾石充填完井作业中的成功应用
2009年
描述了深水完井作业面临的困难,如何设计工具和工艺过程才能获得最佳可靠性和最佳寿命的完井设计,给出了巴西海上油田油井、Campos盆地深水井、墨西哥湾深水井完井的一些实例。讨论的问题主要是油井设计、泵注作业、压裂充填设计、选择长寿命筛管及防止地层污染的液流体系。裸眼斜井完井和水平井完井一直以来是减少作业成本、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因为这样的油井与油藏会有最佳的接触面积,把该项技术与智能完井体系结合使用可以减少钻井数量,满足油井产能最大、油藏泄油能力最佳的要求。在巴西海上油田,通过裸眼完井已成功地开发出很多储量。完井类型有水平生产井和注入井、砾石充填、独立筛管完井、具有环空隔离及结合智能完井的裸眼砾石充填。从全球范围来讲,目前的技术能成功让砾石充填横向段长度超过8300ft,水深超过6100ft。压裂充填作业在墨西哥湾深水水域的进一步加大促使石油工程技术致力于满足高渗透地层压裂作业的更高要求。压裂充填在深水区域内作业要求泵注速率在60bbl/min以上,支撑剂浓度为15ppa。为了解决当今深水作业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和风险管理,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些特殊工具和数据软件。技术的发展正在降低作业风险,增加作业可靠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郭丽付明希
关键词:深水油田水平井完井压裂充填砾石充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