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丽
- 作品数:37 被引量:146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南海区拖网渔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拖网是南海区海洋渔业生产最重要的渔具,拖网渔业在南海区海洋渔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南海区拖网渔船数量从1986年的6730艘增长至2003年的14599艘,随后减少,2010年后基本维持在9000艘左右;其总吨位在212864~876045 t波动,呈显著上升趋势;而总功率从1986年的440438 kW上升至2005年的1735173 kW,之后呈下降趋势。1986—2020年单船平均吨位和功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拖网渔船产量在59.24×10^(4)~181.66×10^(4)t之间波动,占南海区总捕捞产量的38.35%~62.96%,呈逐年下降趋势;单位功率和单位吨位的产量分别在0.72~1.40 t和1.18~3.90 t之间波动,1999年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根据8种重要经济鱼类幼鱼占比统计结果,1992—2020年底拖网渔获物中幼鱼生物量占比均值为24.35%~84.28%,数量占比均值为40.09%~89.84%,其中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幼鱼比例最高。鉴于拖网渔业选择性不强,对幼鱼资源及海洋环境影响较大,建议逐步压减拖网渔船规模,严格执行网目尺寸和可捕规格制度,引导渔民使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作业方式,以利于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
- 粟丽许友伟张魁陈作志
- 关键词:拖网渔业捕捞幼鱼
- 珠海横琴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2
- 2016年
- 根据2013年11月(秋季)、2014年5月(春季)、2015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4航次的调查数据,对横琴岛海域浮游动物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3种类,阶段性浮游幼体13类,桡足类种类最多42种,其次为刺胞动物18种。种类数秋季最多52种,夏季次之50种,冬季最少46种。年均丰度范围为100.31—2003.90 ind·m^(–3),均值为606.22 ind·m^(–3);年均生物量范围56.30—137.13 mg·m–3,均值为80.86 mg·m^(–3);该海域优势种更替较快,其优势种春季为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等5种,夏季为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和强额孔雀哲水蚤Pavocalanus crassirostris,秋季为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e、亚强次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等8种,冬季仅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一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阈值及丰富度指数均值春季为3.86、0.88、3.40、3.24,夏季为2.10、0.89、1.88、1.01,秋季为3.34、0.83、2.78、2.63,冬季为0.95、0.31、0.30、0.09。其中冬季4项指数均很低,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异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
- 罗艳粟丽林丽华谢健
-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 南海北部深海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及渔获率的时空分布被引量:3
- 2018年
- 根据2015年南海北部深海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探捕数据,对南海北部深海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优势种叉长(胴长)分布及其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渔获92种,隶属于15目44科,其中春季40种,秋季72种,两季共有种类20种;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1000)春、秋两季均为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和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重要种(1000> IRI≥100)春季为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鳞首方头鲳(Cubiceps squamicepoides),秋季仅日本乌鲂一种;常见种(100> IRI≥10)春季为扁舵鲣(Auxis thazard)、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和菱鳍乌贼(Thysanoteuthis rhombus),秋季为白点叉鼻鲀(Arothron meleagri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a)。优势种鸢乌贼胴长分布和圆舵鲣叉长分布春、秋两季均存在较大差异,鸢乌贼胴长分布春季相对偏大,而圆舵鲣则秋季相对偏大;渔获率春秋两季差异较大,春季渔获率平均为460. 73kg·h^(-1),秋季平均为152. 45 kg·h^(-1),春季除C20站外,渔获率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于邻近菲律宾站位,秋季则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东侧邻近站位。鸢乌贼出现频率高,最高渔获率出现在春季的C8站,为391. 30 kg·h^(-1);圆舵鲣则出现频率相对较低,最高渔获率出现在春季的C20站,高达5 815. 39kg·h^(-1)。
- 粟丽陈作志张魁张俊王新星
- 关键词:南海北部渔获物组成渔获率
- 北部湾浮游植物优势种的时空分布特征
- 为了深入了解北部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进行了4个航次38个站点的浮游植物采样调查.结果 发现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730~25630 cells·L-1,冬季丰度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群...
- 粟丽陈作志黄梓荣
- 混养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围隔中悬浮颗粒物和弧菌数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于2011年6月~8月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对虾养殖场选取一口池塘,设置24个围隔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吉丽罗非鱼(GILI tilapia)围隔混养实验。实验设6个处理组(A、B、C、D、E和F),每组4个平行,单个围隔为一平行,每个围隔放养凡纳滨对虾苗3 000尾,其中实验组A、B、C、D和E组每围隔在放养虾苗28 d之后分别混养罗非鱼(平均体质量200 g)4、8、12、18和24尾,对照组F不放养罗非鱼。实验过程中跟踪调查了养殖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和弧菌数量变动情况,结果显示:1)养殖前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总颗粒悬浮物(TPM)、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无机物(PIM)含量以及POM/TPM、PIM/TPM均较接近,养殖中后期实验组的TPM、PIM含量及POM/TPM均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的PIM/TPM则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中C、D和E组PIM含量百分比较A和B组高;2)养殖后期各围隔中弧菌数量普遍高于养殖前期,为(1.01~152.33)×10~3CFU·m L^(-1),均值为(15.08±24.50)×10~3CFU·m L^(-1),实验组中弧菌数量A组最多,B组次之,而C和D组相对较少。结果表明,对虾-罗非鱼混养模式下,放养大规格罗非鱼种,虾、鱼数量比在250∶1可以有效降低虾池有机质积累,改善虾池养殖环境,而且明显抑制弧菌的过度增殖,提高养殖效益。
- 粟丽朱长波陈素文
-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悬浮颗粒物颗粒有机物弧菌
- 凡纳滨对虾不同池塘混养模式的弧菌数量变化被引量:8
- 2012年
- 研究了对虾3种不同池塘混养模式(凡纳滨对虾与草鱼、革胡子鲶混养,凡纳滨对虾与草鱼混养,凡纳滨对虾与革胡子鲶混养)的养殖环境下,弧菌数量变化与环境因子(温度、DO、COD等)及对虾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对虾混养模式的弧菌数量变化与大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弧菌数量变化与虾病有一定联系,3种混养模式中,对虾与草鱼、革胡子鲶混养模式比其他两种养殖模式弧菌数量低、稳定,虾病发生率低。
- 徐金根陈素文张汉华朱长波李卓佳粟丽王兆礼
-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混养弧菌
- 两种凡纳滨对虾-吉丽罗非鱼混养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和悬浮颗粒物特征的研究
- 浮游植物和颗粒有机物的含量与养殖池塘水质及对虾的健康生长有着密切关系,虾鱼混养作为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在我国华南对虾养殖地区已经较普遍,但目前关于对虾混养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悬浮颗粒物以及混养鱼类对两者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
- 粟丽
-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混养浮游植物悬浮颗粒物颗粒有机物
- 文献传递
- 水东湾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6
- 2015年
- 根据2013年4月和10月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水东湾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69种,其中硅藻类59种,占85.51%;甲藻类8种,占11.59%;蓝藻和金藻类各1种,分别占1.45%。浮游植物丰度秋季(203.10×104个·m-3)是春季(22.89×104个·m-3)的8.87倍;春季湾外各站位高,秋季则湾内高。水东湾浮游植物优势度极高,春、秋两季均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第一优势种,优势度(Y)分别高达0.64和0.54。两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春季(2.38,0.66)高于秋季(1.72,0.43),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低于1。水东湾海域水质状况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显示,该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 粟丽黄梓荣陈作志
- 关键词:浮游植物丰度生物多样性
- 流沙湾表层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和污染评价被引量:12
- 2014年
- 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每季度在流沙湾内湾养殖区、外湾养殖区和外湾非养殖区采集沉积物和水质样品,测定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质量分数,以及底层水溶解氧(DO)和水温(T),结合水动力分析,研究其表层沉积物中富营养物质碳(C)、氮(N)、磷(P)的分布特征和受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流沙湾的物理地形决定了湾内流场水流缓慢、内外湾之间水交换过程缓慢的固有特征。底层水DO自春季开始逐步升高,冬季达到最大值。内湾养殖区的底层水DO均值低于外湾。表层沉积物TOC和TP质量分数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但TN质量分数在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养殖区的TOC、TN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非养殖区,且以内湾养殖区最高,其TP空间差异不显著。流沙湾表层沉积物TOC年平均有机碳污染指数为1.29,TN污染指数达2.98,而TP磷污染指数仅为0.92,表明该海域已受到中等水平的氮污染和低水平的有机碳污染,且现有养殖格局加速了养殖区的富营养物质沉积。
- 罗昭林朱长波郭永坚粟丽李俊伟区又君
- 关键词:沉积物有机碳氮磷污染评价
- 北部湾金线鱼的数量分布及变化趋势被引量:2
- 2020年
- 根据2014年7月~2015年5月进行的四个航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北部湾金线鱼(Nemipterusvirgatus)的数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部湾金线鱼主要出现在40~100 m水深海域,以80~100 m水深出现频率最高。北部湾金线鱼数量分布存在季节和空间变化,秋季资源密度较其他三个季节低(春季:1.33 kg/km^2;夏季:1.34 kg/km^2;秋季:0.72 kg/km^2;冬季:2.32 kg/km^2),资源密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湾中部,与其产卵习性相关。分析表明,水深、底层温度和底层盐度是影响金线鱼资源分布的主要原因,但影响因子存在季节差异。与历史调查资料对比发现,50年间金线鱼资源密度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亟需加强保护。
- 彭露徐姗楠蔡研聪许友伟孙铭帅陈作志张魁张魁
- 关键词:资源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