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婷
- 作品数:24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三焦针法”辅以头部扬刺治疗老年人感冒失治致美尼尔氏综合征案
- 采用三焦针法辅以头部扬刺治疗1例老年女性感冒失治导致美尼尔氏综合征,每周2次。结果:治疗26次治愈,治疗后眩晕、耳聋、耳鸣在短期内消失,听力基本恢复到发病前水平。疗效满意。
- 梁跃万明雨王学红宋雨婷潘攀
- 文献传递
- “三元一线”教学法引进方剂学教改的体会
- 2014年
- 该文阐述了王玉蓉教授"三元一线"教学法的内容,将此教学法理念运用于方剂学课堂教学;以"解表剂"、"治风剂"课堂教学为例,为提升方剂学课堂教学质量做出初步探索。笔者认为上课伊始能调动学生情感思维,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情志制高点。
- 赵玉兰宋雨婷赵彩丽佘微微
- 关键词:方剂学教学实践麻黄汤桂枝汤
- 妇科妙用补中益气丸
-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为李东垣创制的著名方剂,专门治疗'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的脾胃之气不足诸证。本文列举该方治疗失音及经行眩晕二案以广其应用。
- 宋雨婷刘立杰杜赟吕明明范逸品
-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验案经期脾胃论
- 文献传递
- 洋金花的现代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通过整理近些年洋金花的研究资料,尤其是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本文就洋金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整理,为洋金花的研究发展提供基础。
- 孙超于海食贾强华宋雨婷
- 关键词:洋金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 黄药子的现代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13年
- 本文就通过查阅近10年有关黄药子的文献,综述黄药子的化学成分,毒性及机制,减毒方法,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为黄药子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李俊萱于海食宋雨婷贾强华
- 关键词:黄药子化学成分减毒方法药理性质
- 疼痛的中医治疗现状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疼痛的治疗是医学界一直关注但从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人们对疼痛治疗的关注进一步加强,目前疼痛科正成为新兴的学科。
- 张林宋雨婷陈浩
- 关键词:疼痛中医
- Elisa试剂盒法测定抗体修饰纳米粒表面OX26浓度
- 2014年
- 脑血管疾病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为提高药物血脑屏障透过率可将药物进行抗体修饰,本文针对这种新剂型,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制剂表面是否连接有转铁蛋白受体的单克隆抗体OX26,并测定OX26浓度。
- 赵海南宋雨婷邹月刘英琦吕明明任冬雪
- 关键词:血脑屏障ELISA试剂盒
- 妙用补中益气汤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为李东垣创制的著名方剂,临床涉及病种甚多,主要有两大作用: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痊愈;二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专门治疗"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的脾胃之气不足诸证。方法通过失音案、经行眩晕、漏证、低烧等病例验证该方的临床应用范围。结果 4个临床验案均有效,取得满意效果。结论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只要病机相关,辨证准确,灵活运用该方可以治疗多种病证。
- 宋雨婷李典鹤赵海南贾强华吕明明王迪
-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医案
- 基于翻转课堂的实用方剂与中成药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基于翻转课堂的实用方剂与中成药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起止时间:2020年12月-2021年7月,共计抽取此时间范围内我院学生84名纳入研究对象并依照班级进行分组,每组纳入研究对象均为42名,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的为对照组,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学生通过不同教学模式学习《实用方剂与中成药学》后的考核成绩,并利用调查问卷了解教师、学生不同教学模式的评分。结果研究组学生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翻转课堂的实用方剂与中成药学课程教学可以明显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激发其学习兴趣、加深其对中成药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认识程度。
- 宋雨婷赵海南郭东蒲赵岩峰
- 关键词:中医学方剂学教学方法
- 线叶菊化学成分研究(Ⅱ)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民间常用草药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线叶菊抗感染活性部位进行目的性分离。结果:从线叶菊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小麦黄素(Ⅰ),5,7-二羟基色原酮(Ⅱ),茵陈色原酮(Ⅲ),东莨菪内酯(Ⅳ),β-谷甾醇(Ⅴ),正十五烷醇(Ⅵ),槲皮素(Ⅶ)。结论:化合物Ⅰ-Ⅵ均为首次从线叶菊中分离得到。
- 吕明明宋雨婷李涛靳卓
- 关键词:线叶菊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