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钰
- 作品数:24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数字技术赋能锡剧创新发展策略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锡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和典型戏曲剧种,它是吴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锡剧在保护和传承中存在宣传不足、内容老旧、传承队伍薄弱等问题。针对保护、传承锡剧面临的困境,笔者提出数字技术赋能锡剧创新发展的策略,通过建立锡剧数字资源库、构建锡剧文化小程序、推动锡剧传播形式多元化和打造锡剧数字文创等策略,使锡剧在新时代顺应潮流,焕发生机。
- 夏雨杜小钰郭新宇
- 关键词:数字技术锡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床及其礼俗初探被引量:4
- 2008年
- 中国古代,早期床的演化经历了一个由专而泛的过程。在殷墟卜辞和西周文献中,床专指卧具,东周时期床分化为坐具和卧具,汉代又附加了榻之类坐与半卧的功能。唐宋以来,很多与坐卧无关的床形器物,也被叫做床。考古所见早期床的形制,也反映了这一过程。同时,古代在使用床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文化和礼俗。
- 杜小钰
- 关键词:先秦两汉形制礼俗
- 中国古代早期床榻名物礼俗研究
- 床在有文字可考的商代已经存在。早期床榻的历史演变线索为:床由商、西周时期专门的寝具发展到东周时期坐卧两用,兼指坐具。在汉代,坐具从床中分化出来,称之为“榻”。三国时期,床、榻分别扮演着卧具、坐具的角色,分工明确。然而榻也...
- 杜小钰
- 关键词:礼仪制度文化传承历史演变
- 文旅融合视角下南京绒花的创新发展研究被引量:7
- 2020年
- 南京绒花是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品,谐音“荣华”,富有美好的寓意。该项非遗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传承队伍薄弱和受众面小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文旅融合下南京绒花创新发展的四项具体策略,其中非遗+旅游是基本策略,打造文化品牌是关键策略,新媒体传播与营销是渠道策略,培养消费群体和传承人才是必要策略。
- 杜小钰张佳丽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 考古所见战国秦汉时期的“般官”研究
- 2021年
- 在考古出土文物中常见一类战国秦汉时期的职官名称,其命名形式通常是“职官名+左般/中般/右般”,这类“般官”在传世文献中并无记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类般官进行综合考察和释读,认为般官命名中的“左”“中”“右”表明般官分左、中、右,并将“般”释读为“班”,表位次或班次,“左般”“中般”和“右般”则是对同一职官按不同位次或班次进行左、中、右排列的称呼,其职责均在各自所属职官执掌的范围之内。
- 杜小钰
- 关键词:战国秦汉
- 网络直播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 2020年
- 文章以“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网络直播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了网络直播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涉及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4个方面。重点描述了课程直播教学中所采用的3种混合式教学模式:(1)MOOC+习题测试;(2)MOOC+案例研讨;(3)MOOC+小组讨论。文章指出“混合式—直播教学”是一种应变性较强的教学形式,可以为高校直播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 杜小钰徐子琳陈玲玲
- 关键词:网络直播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
- 试论殷墟卜辞中的“虹”——殷人农业中的旱神被引量:2
- 2010年
- 甲骨文"虹"象双首蛇拱躯之形。从各种史料判断,"虹"在殷墟卜辞中疑为雌雄肥遗合体拱躯之形。虹是殷人农业生产中的旱神,受到古人的普遍重视。
- 杜小钰
- 关键词:殷墟卜辞
- 王国维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二十九帝”说考辨
- 2020年
- 根据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文献记载,商代有三十帝。而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三次提及商代君王的数量,均称为“二十九帝”。针对此问题进行考证,发现王氏对商君数的观点实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一致,都为“三十帝”。今天我们所见《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文稿对商君数“二十九帝”的表述都是讹误,应当予以纠正。
- 杜小钰
- 青海贵德刘屯话的声调现象
- 2020年
- 刘屯话是一种SOV语序的特殊汉语方言.单字层面有两个调类,进入两字组和三字组的语音词层面则呈现出“高—低/低—高”型的连调模式,调型升降的区别作用有逐渐中和的倾向.本文主要描写两字组和三字组语音词的连调模式,分析起影响作用的单字历史调类和高调显著性等因素.文章指出刘屯话语音词的“高—低/低—高”型连调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词调,其形成可能有重音的作用.
- 孙凯杜小钰
- 关键词:词调重音
- 上古称年用词考辨被引量:2
- 2011年
- 年、岁、祀最早见于殷商卜辞中,用以称年的意义理据各不相同。"祀"为殷商晚期最重要的称年词。自西周开始,"年"逐渐取代"祀"成为汉语中最重要的称年词。"岁"称年在周代也有所发展,并非废弃不用。"载"称年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文献中,可能为孔子编写《尧典》时所用。
- 杜小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