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华栋
- 作品数:21 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一种华北地区春绿豆-夏玉米节水高收入轮作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的一种华北地区春绿豆‑夏玉米节水高收入轮作方法。本发明在华北地区引入春绿豆‑夏玉米轮作模式来替代传统的麦玉轮作模式,采用春绿豆作为前茬作物,生长期短的夏玉米作为后茬作物。春绿豆生态适应性较...
- 曾昭海王上臧华栋杨亚东聂江文李超
- 文献传递
- 一种燕麦-向日葵带状间作种植模式的种植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的一种燕麦、向日葵带状间作种植模式的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燕麦、向日葵带状间作种植模式及间作种植模式的田间管理;间作种植模式将是土地划分成一定宽度的条带;再将每条带划分数行,然后燕麦以一定的...
- 臧华栋闫正军钱欣曾昭海杨亚东胡跃高任长忠
- 文献传递
- 一种燕麦、绿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及田间管理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的一种燕麦、向日葵带状间作种植模式的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燕麦、向日葵带状间作种植模式及间作种植模式的田间管理;间作种植模式将是土地划分成一定宽度的条带;再将每条带划分数行,然后燕麦以一定的...
- 臧华栋闫正军钱欣曾昭海杨亚东胡跃高任长忠
- 基于APSIM模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带轮作种植模式设计——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
- 2024年
- 多样化轮作是缓解北方农牧交错带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土壤退化、生态功能弱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定向设计区域适宜性的轮作模式对协调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多目标协同至关重要。文中基于河北省张北县2017-2021年的轮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数据,利用作物模型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进行调参与验证,评价了该模型在该区域的适用性,并利用验证后的APSIM模型模拟了该地区4种特色作物228种轮作模式10年的生长过程,基于投入产出和碳足迹评价法定量分析不同轮作模式的产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APSIM模型对研究区燕麦(Avena sativa L.)、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蚕豆(Vicia faba L.)和胡麻(Sesamum indicum L.)生产模拟的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4.3%-15.4%。在228种轮作模式模拟中:从能量当量产量来看,燕麦-蚕豆轮作模式的10年总能量当量产量最高,为4.13E+05 GJ/hm^(2)。从生态效益来看,马铃薯-蚕豆轮作模式的10年总净碳排放量最低,为0.42 t·C/hm^(2)。从经济效益来看,胡麻-蚕豆轮作模式的10年总综合收益最高,为65857.09元/hm^(2)。研究结果基于作物产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多目标需求,为不同主体的不同需求对应选择适宜的轮作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思嘉贾蓉臧华栋葛军勇曹丽霞吴迪
- 关键词:APSIM模型生态效益
- 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产量优势及土地利用率被引量:6
- 2023年
- 为探究北方半干旱地区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山西省右玉县开展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燕麦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3种种植模式,分析了3种种植模式产量效应以及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和边行效应。结果表明: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应,3年试验期间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1、1.07和1.17。间作边1行燕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间作其他边行和单作行,2019—2021年,间作边1行产量对间作燕麦籽粒产量贡献率为35.6%~38.5%。产量构成分析显示,地上部生物量、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增加是间作边1行燕麦籽粒产量提高的决定因素。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间作边1行马铃薯单株块茎重和商品薯重均降低,导致间作马铃薯产量下降1.0%~26.2%。综上所述,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燕麦边行效应是间作产量优势的重要原因。
- 彭良斌周杰马怀英臧华栋靳建刚薛志强杨亚东曾昭海
- 关键词:土地当量比边行效应
- 作物根际沉积氮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4年
- 根际沉积氮是土壤微生物重要的营养元素来源,也是联系作物、土壤和微生物的桥梁。近年来随着对作物地上部分研究的深入,对地下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作物根际沉积氮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作物根际沉积氮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数量评估、影响因素、研究和计算方法等,以供相关研究参考。并提出未来应加强大田原位情况下根际沉积氮量与组成的研究,明确其调控机制,以及与根际沉积碳之间的协同作用与机制。
- 臧华栋钱欣杨学超任长忠曾昭海胡跃高
- 关键词:氮^15N
- 白城地区皮燕麦肥料效应与推荐施肥研究被引量:14
- 2015年
- 为明确燕麦需肥规律、探索吉林省白城地区皮燕麦最佳施肥量,以白燕7号皮燕麦品种为材料,依照“3414”试验设计原则,设置了氮磷钾三种肥料各4个梯度共14个处理,于2012-2013年定位研究不同施肥量对燕麦子粒产量的影响,并运用不同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2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三元二次方程拟合得出N、P和K肥的推荐施用量分别为90、50和35kg/hm^2(纯量,下同),燕麦子粒产量约为2 800-3 000kg/hm^2;一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N、P和K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100、40、30kg/hm^2,燕麦子粒产量介于2 800-3 150kg/hm^2;通过经济效益分析得出,N、P、K施用量分别为90、45、0kg/hm^2时经济效益最高,为6 100-6 300元/hm^2。综合不同模型研究结果,白城地区白燕7号皮燕麦生产中,N肥的推荐施用量为90kg/hm^2,P肥的推荐施用量为40-50kg/hm^2,K肥可以不施或低量施用。
- 葛军勇臧华栋钱欣杨永冯晓敏任长忠曾昭海胡跃高
- 关键词:燕麦肥料效应推荐施肥量
- 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氮素累积与转移规律被引量:17
- 2018年
- 【目的】研究燕麦‖花生间作系统中燕麦和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固氮量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量,明确间作花生固氮特性及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规律,进一步探索间作体系下氮素的循环机理。【方法】本研究在大田不施用氮肥的试验条件下,通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设置不同种植模式(燕麦单作、花生单作、燕麦‖花生间作),采用传统挖根法和15N同位素标记法探索燕麦与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花生根瘤的生物固氮效率以及花生体内氮素向燕麦的转移规律。【结果】与单作燕麦相比,燕麦‖花生间作体系下,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增加(P<0.05)。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燕麦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在单作和间作模式下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两年平均增加了40.6%,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了49.0%。间作花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作相比呈下降趋势,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到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比单作下降了20.6%(P<0.05)。开花结荚期间作花生的根瘤数和根瘤重比单作两年分别降低了21.3%和16.8%,单位质量的固氮酶活性平均降低了26.2%(P<0.05)。2011年和2012年,虽然在生理成熟期间作花生的固氮效率与单作相比分别提高了10.3%和37.1%,但花生生物固氮量分别降低了52.3%和26.3%(P<0.05)。2012年间作花生向燕麦的氮素转移率达到21.4%,转移氮量为15.3 mg/株。【结论】燕麦‖花生间作显著降低了开花结荚期花生单位质量的根瘤固氮酶活性,但提高了成熟期花生的固氮效率,促进了花生固氮能力的发挥,且在燕麦和花生共生期内,花生体内氮素可以转移到燕麦,从而增加了燕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实现地上与地
- 冯晓敏杨永臧华栋钱欣胡跃高宋振伟张卫建曾昭海
- 关键词:根瘤固氮氮素转移
- 一种同位素茎秆双标记示踪方法
- 本发明属于同位素示踪方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同位素茎秆双标记示踪方法。为解决原有标记方法在N、C同时追踪方面的局限,对植物扰动较大,影响植物根系沉积物质的自然分泌,同位素回收率低,以及研究结果不稳定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
- 曾昭海臧华栋胡跃高杨学超陈恭
- 文献传递
- 一种同时原位测定秸秆际和根际酶活性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原位测定秸秆际和根际酶活性的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将土壤和秸秆装入根箱中,根箱用不透光材料包裹,倾斜放置在支架上;将植物种子发芽后移栽到根箱内,待植物生长后,露出土表和植物根系;同时取在荧光色素标记的...
- 臧华栋徐茁王上周杰杨亚东曾昭海马千涵胡跃高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