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
- 作品数:36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结构运动和隐藏的字谜——评宇文所安的律诗研究及其对结构主义的取用
- 2008年
- 宇文所安在说明律诗的生成机制时借用了西方结构主义诗学的相关方法论,同时又超越了结构主义方法的非透明态度,用象征理论来读解中国最好的律诗。然而考察中国古人的诗歌经验可以发现,律诗因其内在音乐而导向一种纯粹审美的美学,与西方象征主义的理念相去甚远。这一事实提醒我们,诗学史的写作必须以还原中国诗歌的原初经验为基础。
- 徐承
- 关键词:宇文所安律诗结构主义
- 中国话剧通史研究的演进历程——以田本相教授的相关研究为中心
- 2017年
- 由田本相主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9卷本《中国话剧艺术史》代表了中国话剧通史写作的新的水平,为中国今后的话剧研究和话剧创作提供了一个据以自我定位的思想坐标。通过追踪田本相在中国话剧史研究方面的历年成果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能够展现9卷本《中国话剧艺术史》的特点,另一方面则以田本相的个案为线索,反映出中国话剧通史研究近二三十年来的演进历程。数十年来,中国话剧史研究这一学科领域经历了一些重要的转向,如文学史写法向艺术史写法的转变,平面研究向立体研究的转变,对"十七年"和"文革"时期话剧的重新重视,对当代话剧的重视,对台港澳及其他华语地区话剧的发现与重视,由机械、细碎的史料堆砌转向整体性的历史观照,历史爬梳与历史评价、当下批评相结合,等等。这些重要的中国话剧史研究变革,很多都由田本相开风气之先,并由他亲身实践或组织、指导青年学者去实践。
- 徐承
- 关键词:话剧通史舞台艺术
- 从几篇诗体作品看李叔同出家的思想转变被引量:1
- 2009年
- 通过对李叔同诗体作品的分析,解读并剖析了他的心路历程。出家前后,李叔同的思想经历了三个时期:持人文主义立场的发生期、杂糅进多种异教成分的发展期和最终圆融佛教诸宗的成熟期。
- 徐承
- 关键词:李叔同
- 普通中小学美育课堂中德育的实现方式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儒家心性论美育思想中的从感性入手,调动人同此心的道德情感,在同情共鸣的过程中涵养情操、化育人格的方式,是当今普通中小学美育课堂实现德育目标所应重点借鉴的方式之一。依据儒家心性论美育的传统,应当在美育课堂中避免对文艺作品"断章取义",避免将预设的道德理念作为现成的思想结论予以强制灌输,充分尊重文艺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语境,以开放的方式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性经验,开展合情合理的想象,对原作者的人格精神做出体贴的认同,并在自我想象和同化的过程中建构、完善自己的人格。第二种美育课堂的德育实现方式,是把教育过程中的艺术视作开放的、吁请学生带着自身文化经验参与其中的社会文化活动,根据其语境创设实践情境,使学生在文化实践中面临真实的伦理抉择困境并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从而取得主动的道德发展。这种方式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借助一定手段或课堂技巧重现艺术作品的原始创作语境,或是根据作品的文化语境重构其艺术情境,尤其要重点构设符合创作者意旨的伦理困境,供学生依据现实情境和自身情感态度做出合情合理的道德选择。
- 徐承
- 关键词:美育德育心性论文化实践语境
- 方东美、徐复观美学思想对观——兼论海外华人中国美学研究的两种模式被引量:1
- 2013年
- 将方东美、徐复观的美学思想予以对观,可以发现,两人理想中的审美机制同为天人的同情共感,但对于此交感过程中天与人的主从关系,两人却各执一端、意见相左。方东美以天为价值预设的中心,提出一套建基于形而上学的天赋价值论;徐复观则以人为价值预设的中心,提出一套建基于人性论的价值自觉说。从方法论上判断,之所以造成两家学说的歧异,缘于方东美欲以《易传》统摄儒道,而徐复观则采取了"以孟释庄"的策略。方东美和徐复观思想的对立,为后来者的中国美学研究提供了两个基本的模型:一种是在天人关系中立足于自心,然后由内向外、由人向天推扩,通过心化、内化来实现人情的对象化;一种是在天人关系中立足于天,然后由外向内,由天到人地顺延,承接天地本身所具足的大美。不妨称前者为徐复观模式,后者为方东美模式。这两种模式得到当代海外华人学者的继承与发扬,在重建中国美学的主干道上,分别开出了抒情传统和现象主义这两条进路并各擅胜场。
- 徐承
- 关键词:方东美徐复观汉学家新儒家抒情传统
- 梁启超与中国抒情传统论被引量:3
- 2013年
- 梁启超的文艺思想可以他1919年访欧为界线分为前后两期。他早年所主导的晚清文学革命,承载了过重的社会改良的负担,以至于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轫之初,便为之注入了以主观策略性而非客观学术态度对待古典文学的倾向。后期梁启超以表现情感为文学标准,择取韵文作为正面论述对象,走出了"诗界革命"时期以缺乏叙事性否定中国古诗、"小说界革命"时期以社会改良为由号召重点改造中国小说的思想阶段,为诗体文学确立了崇高的地位。其基本美学立场,由以外在社会功利为导向的文学致用主义,转向对作为情感教育手段的文学审美特征的首肯,或者说,转向了一种指向个体内在的审美功利主义。这些变化,都是抒情传统论得以出场的重要前奏。
- 徐承
- 关键词:文艺思想抒情传统文学革命
- 结构主义读诗法及其技术问题:以宇文所安唐诗研究为个案的讨论被引量:1
- 2008年
- 宇文所安在唐诗研究中不时援引结构主义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技术分析手段的借鉴。然而细绎其诗歌史研究,却发现他不仅在象征问题上超越了结构主义的非透明态度,更在情景问题上脱离了中国诗歌尤其是律诗的历史语境。这告诉我们,西方文学批评的技术方法固然需要借鉴,但在充分消化之后,还要在回归中国语境上更进一步。
- 徐承
- 关键词:结构主义中国语境
- 空有圆融之境——弘一大师佛教艺术的美学解析
- 2011年
- 弘一大师的佛教艺术,虽广泛涉及书法、绘画、诗词、音乐等多种体类,但其美学品格却是统一的,即在华严学圆融思想的指导下,融通西洋与东方、人文与佛道、净土与般若、空性与实相,从而在圆成妙有的艺术形式中寄寓缘起性空的佛家义理。在此,西洋美学观念的融入并未改变弘一大师佛教艺术的中国品格,反而化归于后者,并愈加张显出后者的特色。
- 徐承
- 关键词:弘一大师佛教艺术圆融
- 从人文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公共艺术教育——西方美育史的话语变迁被引量:4
- 2019年
- 西方文化教育语境中由人文教育向审美教育继而向公共艺术教育转化的话语变迁过程中,有着不断传承发展,使得这几个阶段得以前后贯通的思想内核。古希腊、中世纪的人文教育中的辩论教学法,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教育中的唤醒式教育,是现代"发展性教学"的原型。在卢梭的自然教育学说和人的"可完善性"思想影响下,康德和席勒构建起以人的发展完善和自由解放为目的的经典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第斯多惠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概念,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和人的"可塑性"思想,倡导作为现代民主社会公共事务的学校艺术教育,并推动西方美育研究把关注焦点集中到教学关系的"民主性"方面。
- 徐承
- 关键词:人文教育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公共性
- 抒情传统论述的“之”与“止”被引量:3
- 2014年
- 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抒情传统的沿寻,自陈世骧、高友工以降,在海外及港台地区华人学者中形成了一股持续的学术潮流,近年王德威甚至把抒情传统论述延伸至中国现代文艺的领域。然而,号称“中国大陆以外地区最重要的中国文学解释体系”(陈国球语)的抒情传统沦述尽管也在中国内地学界引起了不少关注,却并没有真正为后者所接纳和吸收。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仍在于抒情传统论述自身究竟属于事实判断还是过度阐释,依旧是一个辩驳不清的问题。
- 徐承
- 关键词:抒情传统中国文学文学艺术华人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