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强
- 作品数:10 被引量:297H指数:8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不同耕作措施和外源碳输入对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库的影响
-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人为管理措施诸如耕作体系、有机、及无机物质输入等,都直接地决定和影响着土壤的有机碳库的平衡、土壤结构状况及作物生长发育。这直接影响着全球碳平衡和土壤质量,也影响着作物生长、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是全球...
- 姬强
- 关键词:生物质炭土壤酶活性
- 农田和果园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和储量差异被引量:8
- 2012年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的含量和性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黄土高原南部高原沟壑区(长武地区)塬面上农田以及不同树龄的果园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难氧化有机碳含量,比较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系数(Kos)和有机碳密度差异。结果显示,该区域果园表层土壤总有机碳的整体水平与农田相当,但果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随果园年限增长有降低的趋势。在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难氧化有机碳都随深度下降而下降的趋势;而Kos值随剖面深度和果园年限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0~2 m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从高到底顺序是:农田>新果园(小于5年果园)>盛果期果园(10~15年果园)>老果园(15年以上果园)。以农田为基准,在0~200 cm厚度土层中,新果园有机碳储量下降了6.1%,盛果期果园下降了9.3%,老果园有机碳储量下降了22.4%。说明随着果园年限的增长,土壤有机碳储量降低。
- 葛玺祖岳西杰孙汉印姬强王旭东
- 关键词:有机碳果园有机碳储量
- 洛川苹果园土壤养分等级及与有机质的关系被引量:8
- 2013年
- 在苹果优生区洛川县域范围内,选取管理措施不同的果园采集土壤样品,对其土壤有机质、全量N、P、K及速效养分和微量元素进行了等级分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洛川果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属于偏低水平;土壤有效磷变异大,部分果园有累积现象,土壤速效钾含量丰富。微量元素铁、锰、铜、锌较缺乏,相对而言,缺锌程度最大;土壤有效铜变异较大。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铁、有效锌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铜、有效锰的相关性较低;苹果园产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多。
- 王蒙姬强赵世翔王旭东
- 关键词:土壤养分
- 耕作措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被引量:56
- 2012年
- 通过9a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和传统耕作4种耕作措施对关中塿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旋耕、免耕措施均提高了0~40cm土层中>2mm和0.25~2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而传统耕作相应地增加了0~40cm土层中0.053~0.25mm微团聚体和<0.053mm粘砂粒含量及其有机碳贡献率。同时深松、旋耕、免耕措施提高了各土层总有机碳和耕层0~10cm所有级别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比较而言,深松的作用效果更大。秸秆还田进一步提高了各土壤层次上总有机碳和所有级别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及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在玉米秸秆不还田的条件下,隔年深松比连年深松更有利于0~30cm大团聚体形成及总有机碳和各级别团聚体有机碳的积累。
- 王勇姬强刘帅孙汉印王旭东
- 关键词:耕作措施水稳性团聚体
-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3
- 2014年
- 在连续8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关中平原冬小麦一夏玉米复种连作系统2008--2009年连续两个生长季期间不同耕作措施(结合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土壤有机碳、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提高,其中在“深松+秸秆还田”耕作模式下的增幅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cm土层增幅达到19.5%,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提高了16.9%和20.5%,而免耕模式则有效提高了0~1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在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深松结合秸秆粉碎还田是最理想的耕作模式,最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
- 姬强孙汉印Taraqqi AK王旭东
- 关键词:耕作模式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水分利用效率
- 生物质炭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及保水性的影响被引量:63
- 2016年
- 向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是增加碳吸存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利用干筛法获得土壤不同级别团聚体,探究了果园施用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土壤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生物质炭的处理(CK)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在0-10 cm土层主要减少了土壤5-8 mm、〈0.25 mm团聚体含量,增加了1-2 mm、2-5 mm级别团聚体含量,其中1-2 mm团聚体随生物质炭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施用生物质炭使0-10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有所减小,稳定性降低.与CK相比,添加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其中1-2 mm团聚体有机碳提高幅度最大,达70%以上.施用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1 mm级别团聚体的吸湿系数,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
- 安艳姬强赵世翔王旭东
- 关键词:生物质炭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黑垆土保水性
- 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及其活性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
- 本文以关中平原9年定位试验为材料,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传统耕作4种耕作措施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条件下对土壤不同层次颗粒态有机碳、氮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氮的影响,从而深入认识土壤有机碳变化与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的关系,主要...
- 姬强
- 关键词: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
- 文献传递
-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氧化稳定性研究被引量:61
- 2012年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分布、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及其氧化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秸秆方式对各级别团聚体影响有差异,秸秆还田降低了微团聚体(〈53μm)的含量,增加了大团聚体(〉2000μm)和中微团聚体(250~53μm)的含量;在不同的还田模式下,总体看来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或覆盖还田对团聚体的分布影响较大。短时期内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较小。在小麦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条件下,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更有利于大级别团聚体(〉250μm)中有机碳的增加;在小麦秸秆不还田情况下,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或覆盖深松还田则有利于小级别团聚体中有机碳的提高。秸秆还田提高了较大团聚体(〉2000μm和250~2000μm)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降低了较小团聚体(〈53μm)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在同一小麦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有利于较大团聚体氧化稳定性的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团聚体的平均几何直径(GMD)与250~53μ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和〈53μm级别团聚体数量关系最密切。
- 孙汉印姬强王勇王旭东
- 关键词:秸秆还田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
- 热解温度对生物质炭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矿化的影响被引量:41
- 2015年
- 以苹果树修剪的枝条为原料,分别在300、400、500、600℃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质炭,在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物理化学吸附仪等手段研究其性质、结构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温度制备生物质炭的矿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炭的碳含量、比表面积及碱性官能团的含量增加,O、H及H/C、O/C和酸性官能团、总官能团的含量则降低,生物质炭的芳香族结构加强,稳定性升高。添加生物质炭可以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量碳(MBC)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含量,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生物质炭的矿化率随着热解温度升高和添加比例增加而降低。利用双库模型揭示了生物质炭对土壤活性碳库、惰性碳库及其分解速率的影响。施用生物质炭后土壤有机碳的半衰期在24.09-44.76 a之间,且随生物质炭制备温度升高而增大。考虑到生物质炭制备过程中有机碳的损失,且从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方面考虑,500℃为制备苹果枝条生物质炭的最佳温度。
- 赵世翔姬强李忠徽王旭东
- 关键词:生物质炭热解温度呼吸速率微生物量碳半衰期
- 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有机碳对4种耕作措施的响应被引量:24
- 2012年
- 以陕西关中平原中部耕作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深松、旋耕、免耕和统耕作4种耕作方式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条件下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耕作,深松、旋耕和免耕处理都使土壤颗粒碳(POC)含量增加,但在秸秆还田下相应增加幅度更大,在0-10cm土层颗粒碳增加20.71%~69.25%,表现出深松>旋耕>免耕>传统耕作的顺序,而对其他10-20cm,20-30cm,30-40cm土层的颗粒碳影响较小。在同一种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的与无秸秆还田的相比,深松、旋耕、传统耕作使土壤POC增加了9.17%~26.61%,其中以传统耕作措施的提高幅度最大。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各耕作处理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差异较小,但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旋耕促进了土壤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的增加,比对照(传统耕作)提高了22.98%。从土壤有机碳的角度考虑,深松和旋耕并结合秸秆还田是较适合于当地土壤条件的耕作模式。
- 姬强孙汉印王勇刘帅王旭东
- 关键词:耕作措施秸秆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