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李洪果

李洪果

作品数:43 被引量:18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0篇基因
  • 7篇种质
  • 7篇格木
  • 6篇自交不亲和
  • 6篇基因型
  • 6篇S基因型
  • 5篇杏李
  • 5篇杂交
  • 5篇种质资源
  • 5篇红锥
  • 4篇杏李品种
  • 4篇自交不亲和性
  • 4篇李品种
  • 4篇核心种质
  • 4篇不亲和性
  • 3篇性状
  • 3篇营养成分分析
  • 3篇优树
  • 3篇育苗
  • 3篇原木

机构

  • 3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1篇中南林业科技...
  • 5篇国家林业局
  • 3篇中国林科院
  • 2篇广西中医药研...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南宁市第二人...
  • 1篇湖南省安化县...
  • 1篇学研究院
  • 1篇国际竹藤中心

作者

  • 43篇李洪果
  • 15篇刘光金
  • 11篇劳庆祥
  • 11篇乌云塔娜
  • 9篇谌红辉
  • 9篇安宁
  • 9篇马跃
  • 8篇贾宏炎
  • 6篇杜红岩
  • 5篇刘福妹
  • 5篇张培
  • 5篇杨绍彬
  • 4篇曾冀
  • 4篇蒙彩兰
  • 3篇蔡道雄
  • 3篇卢立华
  • 3篇刘志龙
  • 3篇包梅荣
  • 3篇黄旭光
  • 3篇赵樟

传媒

  • 6篇林业科技通讯
  • 6篇中南林业科技...
  • 3篇林业科学
  • 2篇中国油脂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中国南方果树
  • 1篇湖南林业科技
  • 1篇经济林研究
  • 1篇林业实用技术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1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等位基因最大化法初步构建杜仲核心种质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构建杜仲核心种质,去除基因库中的遗传冗余,为杜仲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国内外54个地区的887份杜仲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基于9对基因组SSR引物和等位基因数目最大化策略构建杜仲核心种质。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和统计分析软件,通过等位基因数(n)、平均等位基因数(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Shannon指数(I)、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平均基因型数(Ng)、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7个遗传多样性参数及其保留比例对所构建核心种质进行评价,结合遗传多样性指数的t检验法和主坐标分析法(PCo A)验证和确认核心种质对原始种质的代表性。【结果】9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07个等位基因,遗传多样性参数Ne、I、H分别为5.096、1.812、0.925,表明杜仲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887份杜仲种质基于等位基因数目最大化原则得到189份核心种质和698份保留种质。189份核心种质占原始种质样品数的21.3%,保存了原始种质100%的等位基因,9个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参数Na、Ne、I、H、Ng、PIC的保留比例分别为100%、116.5%、108.7%、101.5%、100%、103.3%;以上参数经t检验,与原始种质在0.01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主坐标分析也表明,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样品在分布图上有着相似的分布结构,说明构建的核心种质具有代表性。698份保留种质占原始种质样品数的78.7%,保存了原始种质86.9%的等位基因,9个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参数Na、Ne、I、H、Ng、PIC的保留比例分别为86.9%、95.7%、96.7%、99.4%、77%、99%;以上参数经t检验,与原始种质在0.01水平上差异不显著。【结论】构建的核心种质具有代表性,保存了原始种质全部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群体的6个遗传多样性参数(Na、Ne、I、H、Ng、PIC)差异不显著,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样品在分布图上有
李洪果许基煌许基煌杜红岩乌云塔娜刘攀峰
关键词:核心种质SSR
14个杏李品种的ISSR分析及分子鉴别被引量:11
2010年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14个杏李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高的22条引物对14个杏李品种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05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1.95%;建立了11个肉眼无法区分的杏李品种的分子识别卡,用3条引物的3个特异性识别位点即可将11个杏李品种区分开;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个杏李品种基因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GD)为4.6632,味馨与其它品种之间平均遗传距离最大,为10.332,风味玫瑰与味厚之间遗传距离最小,为2.3462;UPGMA聚类分析可将14个供试品种分为两组,即含有杏基因75%李基因25%的‘味馨’单独分为1组,其他品种均含李基因75%以上杏基因25%以下,聚为另1组;第2类进一步可细分为5个亚组,其中‘味馨’、‘风味皇后’、‘味王’单独成类,与其它品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本研究为开展杏李、杏和李之间远缘杂交实验及良种培育、砧木改良等提供较可靠的理论依据。
段伟闫文德乌云塔娜李洪果包梅荣
关键词:杏李ISSR亲缘关系
不同嫁接时间和处理对灰木莲嫁接成活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本研究通过比较在不同月份采用经不同浓度ABT 1号生根粉处理的硬枝和嫩枝接穗嫁接的灰木莲成活率,探讨不同嫁接时间、不同处理对灰木莲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月份是灰木莲嫁接的最佳时间,此时嫁接能使灰木莲嫁接成活率达到48%;灰木莲硬枝嫁接的成活率是嫩枝嫁接的11~29倍,因此灰木莲宜采用硬枝接穗进行嫁接;虽然,从全年来看经ABT 1号生根粉处理的接穗会对灰木莲月均嫁接成活产生不利影响,但在1~2月份用100 mg/L的ABT 1号生根粉处理硬枝接穗嫁接,可使灰木莲嫁接成活率达到80%和75%,是未经ABT1号生根粉处理的1.45和1.41倍;因此,在最适合灰木莲嫁接的1月份和2月份期间使用适宜浓度的ABT 1号生根粉能提高灰木莲的嫁接成活率。
蒙彩兰刘福妹卢立华刘子嘉马跃李洪果
关键词:灰木莲嫁接ABT
基于表型性状初步构建格木核心种质被引量:4
2019年
构建格木核心种质,去除收集材料中的冗余样品,为格木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和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将114份格木种质按地理区域分组,通过测量果荚和种子的13个表型性状,在系统聚类和优先取样法的基础上,利用遗传多样性法、比例法和对数法3种方法,设定10%、20%和30%3种取样比例,共产生7种取样策略。采用极差符合率(CR)、最小值变化率(CRMIN)、最大值变化率(CRMAX)、变异系数变化率(VR)、均值差异百分率(MD)、方差差异百分率(VD)、平均值变化率(CRMEA)和平均表型多样性指数(MI) 8个参数评价7种策略构建的核心种质,以选出参数最优的核心种质。通过比较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表型多样性指数、符合率、主成分和样品分布图,验证所构建核心种质的代表性。结果表明:(1)采用比例法在20%的取样比例时形成的核心种质参数最优。(2)在8个参数分别为100.00%、100.00%、100.00%、138.85%、0.00%、61.54%、99.29%和2.68时,核心种质的最终取样比例为21.05%。(3)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在13个表型性状上的多样性指数经t检验,差异均不显著;均值符合率在97.39%~99.98%之间,极大值、极小值符合率为100%,多样性指数符合率在90.34%~99.56%之间。原始种质和核心种质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87.382%和88.206%;两者的样品分布图具有相似的分布结构。以上表明获得的24份核心材料较好地代表了原始种质的表型性状变异特征。
李洪果陈达镇劳庆祥马跃陈建全韦菊玲
关键词:核心种质表型性状种质资源
顶果木天然林优树的选择标准被引量:8
2014年
通过对广西顶果木种质资源的调查,实测了3个市(县)89株顶果木的数量性状、质量性状及环境因子,选出候选优树20株。对候选优树6个形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后选择出干形、分枝数和冠径比作为顶果木选优的主要性状。采用基准线法初选优树15株,再以形质指标评分法复选优树9株,入选率45%,可供近期无性繁殖利用。
刘志龙马跃谌红辉刘光金李洪果全昭孔莫慧华蒙明君
关键词:顶果木优树选择干形分枝数
濒危植物格木天然种群的表型多样性及变异被引量:56
2019年
【目的】通过对濒危植物格木在我国中心分布区种群的果荚和种子表型性状测量分析,研究其表型多样性及变异规律,结合地理气候信息探讨影响表型变异的关键因子,为格木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个格木天然种群114个单株的13个果荚及种子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利用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格木天然种群的表型多样性水平、进化和适应性潜力、表型变异规律、表型分化水平、种群聚类特征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格木表型多样性水平中等,13个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1. 911 1(种形指数)~2. 103 9(果荚周长)之间,平均2. 027 8;8个种群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0. 920 9(P6)~1. 885 6(P8)之间,均值为1. 474 7。格木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轻,1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 544 6%(种子长)~18. 868 5%(果荚面积)之间,均值为12. 410 9%; 8个种群的变异系数在8. 852 9%(P1)~13. 984 8%(P5)之间,均值为12. 410 9%。13个表型性状的极大值为极小值的1. 395 2(种形指数)~2. 805 6(每荚种子数)倍,均值为1. 791 7。巢式方差分析表明,格木13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 01),说明这些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种群内的变异(40. 387 1%)远大于种群间(11. 948 9%)。种群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1. 857 9%,各性状的分化系数变化幅度在7. 476 5%(种形指数)~38. 674 0%(果荚宽)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13个表型性状之间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果荚宽度、种子周长等性状和温度指标呈负相关,与纬度呈正相关,格木在气温高、降雨量大的地区往往具有小果荚、小种子的特征,随着温度指标降低和纬度增加,格木果荚及种子有变大的趋势。格木13个表型性状可提炼为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
李洪果陈达镇许靖诗刘光金庞晓东叶金辉莫小文谌红辉
关键词:格木濒危植物天然种群表型多样性表型性状种质资源
铁力木种仁营养成分分析
2023年
为了促进铁力木的开发利用,以铁力木种仁为材料,对其脂肪、水分、蛋白质、可溶性糖、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维生素以及铁力木种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铁力木种仁中脂肪、水分、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别为58.60、7.90、7.34 g/100 g和4.44 g/100 g;铁力木种仁油中共检出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5种,含量为32.64%,不饱和脂肪酸4种,含量为66.76%,4种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分别为油酸(49.10%)、亚油酸(17.30%)、棕榈酸(15.80%)和硬脂酸(15.40%);铁力木种仁中共检出16种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9.4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65.24%,必需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值为51.78;在检测的9种矿物质元素(铜、锌、铁、锰、钙、镁、磷、硒、钾)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中含量最高的分别为钾和铁;维生素E的含量为10.57 mg/kg,未检出维生素A。综上,铁力木种仁中油脂、微量营养成分等的种类和含量较为丰富,可在开展动物食用安全性实验证实无毒后,作为一种全新的坚果食品加以开发。
李洪果黎云睦田荣雄骆相华熊俊飞黄旭光刘世茂
关键词:铁力木种仁矿物质元素维生素E维生素A
一种桉树种植防治虫害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树木防治虫害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桉树种植防治虫害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实验室或小规模区域内进行天敌昆虫的驯养,观察其适应性和存活率;S2、分阶段、分批次引进天敌昆虫,首先,在试验区引进,观察效果后逐步扩大...
段润梅 付豪李洪果张培劳庆祥 吕仆 曾琪瑶谌红辉马跃
13个砂梨品种的ISSR分子鉴别被引量:5
2009年
用ISSR分子标记对13个砂梨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5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好、稳定性高的12条引物对13个梨品种的DNA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共扩增出92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63.04%;建立了13个砂梨品种的分子识别卡,用2条引物的9个多态性位点即可将13砂梨品种分开来;采用UPGMA聚类方法构建了各品种之间的聚类图,结果显示,新世纪梨作亲本的品种与非新世界梨做亲本的品种间可明显划分为2组,可进一步细分为6个亚组。本研究为砂梨品种之间的杂交实验和梨新品种培育以及新世纪梨为原料加工产品的真伪鉴别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李洪果乌云塔娜杜金松包梅荣
关键词:ISSR分子标记亲缘关系
植物种群天然更新障碍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在研究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基础上,从种子生产障碍、种子传播障碍和幼苗幼树建成障碍3个阶段对天然更新障碍机制进行了综述。对种子生产来说,具有生活力的种子缺乏是影响森林天然更新障碍的重要因素。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种子传播限制;分别从种子的输入(即种子雨);种子的输出(种子库的消耗);种子的留存等方面阐述了种子库的变化对更新的影响。对建成障碍来说,光、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子对于幼苗幼树建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枯落叶层可通过生物因子(动物侵害和微生物致病)、化学因子(化感作用)和物理因子(物理阻断)等对植物更新造成负面影响;不同的植被类型对植物天然更新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如竹林)是不适宜植物更新的环境。最后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展望:在植物天然更新障碍时,采取适当营林措施促进更新尤为重要;造成传播障碍中涉及动物行为的过程极其复杂,深化种子传播障碍机制结合动物行为的定量研究,进而建立植物天然更新障碍因子及其影响机制模型应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韦菊玲刘福妹雷丽群陈世清李洪果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