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珂
- 作品数:13 被引量:78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市神经外科科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颅外转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07年
-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和脑膜瘤颅外转移的危险因素和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我院2004年收治的1例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颅外转移。并检索1987年至2004年的国外文献,对发生颅外转移的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和脑膜瘤的病理类型、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肿瘤恶性程度高、多次手术、不完全的手术切除、复发、侵及硬脑膜窭、肿瘤体积大,脑室内恶性肿瘤是发生颅外转移的危险因素。颅外转移灶可行手术切除。发生转移多预后不良。结论对于具有发生颅外转移危险因素的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和脑膜瘤应注意排查转移灶;治疗中应避免可引起肿瘤通过血液和/或脑脊液转移的操作;原发病灶应尽量全切除,术后放疗;转移病灶可行手术切除,也可放疗和/或化疗。
- 曹勇张懋植王军梅赵继宗张伟戴珂李光刘朝霞
- 关键词:脑膜瘤血管外膜细胞瘤颅外转移放疗
- 89例复发与非复发性脑膜瘤的增殖潜能被引量:5
- 1999年
- 一、材料和方法收集我所1992~1997年复发性脑膜瘤44例,复发时间为2个月~19年,全部为原手术部位再发,其中21例可查到第一次手术资料,随机抽取非复发性脑膜瘤45例(5~10年内未复发)做对照,男35例,女54例,年龄4677±847(12...
- 戴珂罗麟李敬军孙淑清
- 关键词:复发脑膜瘤增殖潜能
- 胶质瘤中P170、MGMT、TOPⅡ和GST-π的蛋白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P170、MGMT、TOPⅡ和GST-π的蛋白表达与临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技术S-P法,对52例低级别(Ⅱ级)和56例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病人组织标本行上述4种指标检测,并分析其术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胶质瘤组织中P170、MGMT、TOPⅡ和GST-Ⅱ的表达在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人术后化疗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P170、TOPⅡ高表达的患者用化疗药物更为有效。结论胶质瘤组织中P170、MGMT、TOPⅡ和GST-Ⅱ的表达高低可指导临床选择化疗药物。
- 孙淑清徐莉崔云李桂林戴珂方静宜岳盛琳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1267例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被引量:44
- 2007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五年间,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儿童(年龄≤15岁)原发性神经系统肿瘤1267例,按照WHO2000年新分类,分析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和组织学类型、分级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脑和椎管肿瘤分别为1177例(92.9%)和90例(7.1%),均以低级别肿瘤为主(65.2%和76.7%),总的男女性别之比为1.6:1。脑肿瘤以幕上居多(60.4%),而750例神经上皮性脑肿瘤以幕下居多(57.3%)。常见的五类脑肿瘤是星形细胞肿瘤(29.9%)、颅咽管瘤(19.8%)、髓母细胞瘤(15.7%)、生殖细胞肿瘤(GCT)(7.5%)和室管膜肿瘤(5.9%),男性比例最高的是GCT和髓母细胞瘤。33.8%的星形细胞肿瘤发生于青春期;颅咽管瘤除婴幼儿组外,各年龄组发病几乎均等;髓母细胞瘤多见于7—9岁(33.0%),而在婴幼儿和青春期发病较低;GCT在2岁内无患病者,10—15岁占71.6%。室管膜肿瘤以幕下为主(77.1%),婴幼儿期的发生比例最高。椎管肿瘤常见的是星形细胞瘤(17.8%)、室管膜肿瘤和脂肪瘤(均为15.6%)。结论本研究基于WHO新分类,反映了国内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
- 周大彪罗世祺马振宇甲戈罗麟戴珂张玉琪
- 关键词:流行病学儿童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
- 双重复合染色在胶质肉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1年
- 孙淑清方静宜岳盛琳袁艳华李敬军戴珂罗麟
- 关键词:胶质肉瘤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 一种新的实验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1
- 2002年
-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中枢性疼痛 (centralpain ,CP)的发生机制以寻找治疗的根本方法。方法 :选用成年Wistar雌性大鼠 3 0只 ,分为两组 (X1,X2 组 )。用WADE法造成脊髓L2阶段的 3 0 0gcm (X1)和 2 0 0 gcm (X2 )的损伤 ,损伤前后分别在L1阶段记录刺激胫神经引起的体感诱发电位。于术前和术后 4、8、12、16、2 4h、每天用VonFreyHair等测定大鼠的对机械性轻压、轻触损伤近端躯体的痛反应阈及前足 5 0 %抬足率的阈值的变化 ,并观察大鼠自发痛的行为学变化。结果 :两组均出现了典型的急慢性痛超敏现象 (手术前后痛阈值的比较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和自发痛现象 ,其中X1组与X2 组比较 ,严重自发痛 (自噬 )的发生比例更高 ,而且重复性好 ,与人类SCI的CP中以自发痛为主要痛苦的情况相一致。结论 :用WADE法造成大鼠3 0 0 gcm的SCI是重复性好且与人类SCI的CP最接近的SCI的CP的动物模型。
- 戴红肖忠新胥少汀陈迎朝张立仁谢作磊王元身戴珂
- 关键词: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动物模型SCICP
- PCNA及Ki67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01年
- 为探讨增生细胞核抗原 (PCNA)及Ki67在脑星形胶质细胞瘤表达的临床意义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3 8例不同级别的星形细胞瘤标本PCNA及Ki67的表达。发现PCNA标记指数 (LI)除在星形细胞瘤Ⅲ级和Ⅳ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外 ,其他各级别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 ;Ki67的表达总体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在Ⅰ与Ⅱ级别组间、Ⅲ与Ⅳ级别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CNALI与肿瘤体积成正比 (r =0 .97,P <0 .0 5 )。提示蛋白水平半定量检测脑星形细胞瘤PCNA的表达情况 ,结合病理学分级 ,可以客观地反映肿瘤的增生潜能、生长方式和组织学性质等生物学特性。
- 周大彪赵继宗戴珂
- 关键词:脑星形细胞瘤增生细胞核抗原KI67抗原免疫组织化学
- 第三脑室脑膜瘤(九例报告及文献回顾)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脑膜瘤的组织发生学、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报道9例经影像学、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第三脑室脑膜瘤,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第三脑室前部脑膜瘤5例,第三脑室后部脑膜瘤4例,平均发病年龄25.6岁,无明显性别差异;最常见的症状是梗阻性脑积水,缺乏硬脑膜附着为其影像学特征。肿瘤全切除6例。结论第三脑室脑膜瘤是一种罕见的脑室内脑膜瘤,起源于中间帆脉络组织或脉络丛,经半球间裂-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是合理的手术路径选择。
- 周大彪马振宇张玉琪甲戈李少武戴珂
- 关键词:第三脑室脑膜瘤脉络丛
- 改良冰冻切片HE染色方法在神经病理诊断工作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04年
- 袁艳华方静宜孙淑清岳盛琳戴珂李敬军
- 关键词:冰冻切片
- 左侧扣带回错构瘤1例报告
- 2006年
- 李敬军戴珂罗麟
- 关键词:扣带回发作性意识丧失错构瘤左侧肢体抽搐阳性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