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洋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蓝藻
  • 1篇底泥
  • 1篇氧化还原电位
  • 1篇有机物
  • 1篇溶解氧
  • 1篇水体
  • 1篇水质
  • 1篇硫化物
  • 1篇黑臭
  • 1篇黑臭水体
  • 1篇FE

机构

  • 2篇东南大学

作者

  • 2篇李先宁
  • 2篇王国芳
  • 2篇方洋
  • 2篇黄瑞
  • 1篇吕锡武

传媒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蓝藻消亡过程中DMTS的产生及水质变化特性被引量:4
2013年
监测了静态、恒温及遮光条件下不同藻密度藻水中典型致臭物二甲基三硫醚(DMTS)的质量浓度及其他常规水质指标的变化特性.在表观现象观察及嗅味物质分析的基础上,以1.0×106cells.L-1藻密度藻水作为对照,着重分析了2个特征藻密度藻水中水质变化与水体发臭、发黑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蓝藻在死亡分解过程中产生的DMTS质量浓度最大值与初始藻密度表现出明显相关性,拟合模型符合线性模型与二次模型.当藻密度达到1.0×107cells.L-1时,DMTS质量浓度最大值达到891.8 ng.L-1,约为嗅阈值的90倍,水体散发明显臭味;当藻密度达到1.0×108cells.L-1时,有机物浓度逐渐升高,溶解氧降为0,氧化还原电位降至-300~-400 mV,呈现极强的还原性,可导致FeS等黑色物质生成,使水体呈现微黑色.
王国芳李先宁方洋黄瑞吕锡武
关键词:蓝藻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有机物
底泥对藻源型局部黑臭水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在太湖局部黑臭水体易发区域竺山湾采集太湖原水、蓝藻及底泥,通过配置'底泥+湖水+蓝藻,湖水+蓝藻,底泥+湖水'三不同的试验系,监测试验过程中水体物化环境指标、致臭致黑物质及水体常规指标的变化特性,分析底泥对局部黑臭水体发生的作用.结果表明,在静态条件下,藻密度为1.0×108 cells/L的藻水中,底泥会使得黑臭水体提前发生.在致臭物质产生方面,底泥促进了典型致臭物二甲基三硫醚(DMTS)的形成及进一步转化.在致黑物质产生方面,底泥促进了硫化物的形成,增加了上覆水中硫化物及Fe2+的浓度,使得水体提前发黑,且发黑程度加重.水体发黑期间,有底泥的藻水较无底泥的藻水中硫化物与Fe2+浓度分别增加0.63mg/L和0.10mg/L.高密度蓝藻堆积消亡使得水体形成的厌氧强还原环境,诱使底泥中的营养盐等向上覆水体释放,使得水体环境急剧恶化.
王国芳李先宁方洋黄瑞
关键词:底泥蓝藻FE硫化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