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剑
- 作品数:8 被引量:4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中部特大城市高分辨率水溶性离子大气干沉降特征
- 大气干沉降是净化人为和自然污染物并使之进入生态系统的重要过程,当前对高时间分辨率的水溶性离子干沉降通量、昼夜变化、影响因素和来源等研究不足,存在较大认知局限。本研究于2019 年 8 月在武汉采用面替代法(超纯水)早晚采...
- 姚立全孔少飞郑煌张颖樊泽薇郑明明程溢覃思郑淑睿严沁吴方琪牛真真曾昕刘玺吴剑祁士华
- 关键词:水溶性离子影响因素
- 1996~2016年湖北省氨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被引量:6
- 2020年
- 搜集10类氨(NH3)的人为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了1996~2016年湖北省NH3排放量,利用GIS进行1km×1km的空间分配.分析了不同地理单元(西部山区城市、中部平原城市、东部特大城市和东部中小城市)的NH3排放源结构和单位排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湖北省NH3排放量由1996年的375.0kt增长至2016年的475.4kt,年均增长率为1.2%.西部山区城市NH3排放增加最快,年均增长率为3.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源是最主要贡献源,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排放的NH3分别占总排放量的71.6%和15.8%.除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外,废弃物处理和生物质燃烧分别是东部特大城市和中部平原城市NH3的重要排放源,分别占全省该类源NH3排放总量的76.1%和41.5%.值得注意的是,东部特大城市的工业生产、人体排泄、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化石燃料燃烧等排放的NH3占比均高于其它3种地理单元,需引起关注.
- 覃思孔少飞吴剑刘玺程溢吴方琪牛真真刘晋宏冯韵恺燕莹莹祁士华
- 关键词:年际变化
- 不同管理模式下龙葵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试验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通过试验研究了包括施肥、种植密度、收割期、收割方式在内的不同管理模式下龙葵对贵屿家电拆解业造成的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单独施加氮肥和磷肥对龙葵的植物修复效果影响不大,施加钾肥能略提升龙葵的植物修复效果,而混合施用氮磷钾肥能显著提升龙葵修复Cd污染土壤的能力;适宜的种植密度也能提升植物修复效果,且全株收割并重新种植的龙葵修复效果>地上部收割并重新生长>成熟期一次性收割;不同管理模式对同一植物的修复效果影响显著。
- 方楚凝吴剑侯涛
- 关键词:CD污染土壤植物修复
- 室内木柴燃烧排放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特征被引量:2
- 2021年
- 基于实验室模拟燃烧和稀释通道采样系统,采用荷电低压撞击采样器采集了6种典型木柴燃烧排放的14级粒径段颗粒物.采用离子色谱分析了8种水溶性离子,获得水溶性离子的分粒径排放因子和排放特征.结果表明,Ca^(2+)的排放因子呈双峰分布,在0.25~0.38和2.5~3.6μm粒径段出现峰值,分别为0.14和0.16mg/kg.其余离子的排放因子为单峰分布.NH_(4)^(+)、NO_(3)^(−)和SO_(4)^(2−)的排放因子在0.25~0.38μm粒径段出现峰值,分别为0.41、0.58和0.84mg/kg.K+和Cl−的排放因子在0.15~0.25μm内出现峰值,分别为0.89和0.99mg/kg.木柴燃烧排放总水溶性离子的质量中值粒径为(0.30±0.07)μm,各离子的质量中值粒径范围为0.24~0.44μm.PM_(0.094)、PM_(0.94)、PM_(2.5)和PM_(10)中水溶性离子的排放因子变化范围分别为1.04~9.33、5.00~48.87、5.46~52.00和6.14~53.68mg/kg.木柴燃烧排放颗粒物中K^(+)/Cl^(−)、K^(+)/NO_(3)^(−)、K^(+)/SO_(4)^(2−)和SO_(4)^(2−)/NO_(3)^(−)比值随粒径变化而变化,其排放初始值在应用于源解析和生物质燃烧排放气溶胶传输老化研究时需引起关注.木柴燃烧排放PM10中的阴阳离子当量比值为0.80±0.11,颗粒物的酸度随颗粒物粒径而改变,亚微米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的酸度高于超细颗粒物和粗颗粒物的酸度.本研究对构建生物质燃烧排放分粒径水溶性离子清单,更新和改进相关气候和空气质量模型的参数设置,识别烟气传输过程中的老化具有重要意义.
- 樊泽薇孔少飞严沁郑淑睿郑煌姚立全吴剑张颖牛真真吴方琪程溢曾昕覃思刘玺燕莹莹祁士华
- 关键词: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排放因子
- 春节前后华北平原农村地区黑碳浓度及来源被引量:9
- 2019年
- 在河南某农村站点利用黑碳仪(AE33)对春节前后(2018年2月12日~3月12日)黑碳气溶胶(eBC)进行在线连续监测,获得其质量浓度、昼夜变化及来源.结果表明:春节期间的eBC浓度最高,(8.22±4.17)μg/m^3,该时期人为活动对eBC影响最为明显.春节前,生物质燃烧产生的eBC占其总浓度百分比最大,为(41.1±5.3)%,并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降至(26.8±12.0)%.AAE(1.40±0.16)说明,该地区春节前后eBC的化石燃料排放和生物质燃烧贡献程度接近.与城市点位相比,本研究的AAE值较高.春节前后,观测地区的eBC昼夜变化存在2个明显高值时段,分别在7:00~9:00和20:00左右.春节期间的eBC昼夜变化无明显波动.根据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显示,春节期间eBC的潜在源区有山西、陕西、安徽和江苏等省份,其他时期集中在河南、湖北境内.本研究对于识别冬季农村燃烧源排放黑碳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重霾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黑碳气溶胶气候、环境和健康模拟提供基础数据.
- 刘玺孔少飞郑淑睿郑煌严沁吴剑程溢吴方琪牛真真曾昕陈楠许可祁士华
- 关键词:黑碳气溶胶春节华北平原
- 夏收时段农村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分布特征被引量:4
- 2019年
- 为了从源区的角度研究华北平原夏收时段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粒径谱分布,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于2017年6月对华北平原典型农村点位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小于300nm处,平均数浓度为28371cm^(-3).不同模态颗粒物数浓度分布差异明显,核模态(<20nm)呈线性分布,爱根核模态(20~100nm)呈多项分布,积聚模态(>100nm)呈对数分布.48h后向轨迹聚类结果表明,观测点位气团受其东部的江苏省、山东省和安徽省生物质燃烧传输影响时,颗粒物总数浓度增加66.7%.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法,表明潜在源区为观测点位以东的区域,且以粒径小于100nm的颗粒物为主.
- 郑淑睿孔少飞严沁吴剑朱戈昊杨国威吴方琪牛真真郑明明郑煌程溢陈楠许可祁士华
- 关键词:华北平原生物质燃烧
- 薪柴和经济作物秸秆燃烧VOCs排放特征被引量:11
- 2020年
- 薪柴及经济作物秸秆在中国农村地区仍普遍使用,其燃烧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排放源,当前对其排放特征研究仍比较薄弱.本研究选取了3种薪柴(白杨树、杉木和柑橘枝)和6种经济作物秸秆(黄豆秆、芝麻秆、玉米棒、棉花秆、花生秆和玉米秆),通过实验室模拟燃烧和稀释通道采样系统,采用Tedlar袋和Agilent 7820A/5977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采集和分析了烟气中102种VOCs组分组成,并对不同类型生物质燃烧排放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生物质燃烧排放的VOCs组分存在差异,乙烷(11.1%)、反-2-戊烯(15.4%)、乙烯(8.3%)和二氯甲烷(11.9%)是白杨树和杉木燃烧排放的主要VOCs组分;甲苯(49.8%)是柑橘枝燃烧排放的VOCs含量最丰富的物种;乙烯(11.8%~17.5%)和丙酮(9.2%~14.7%)是秸秆类燃料燃烧的主要VOCs组分.玉米秆、花生秆和柑橘枝具有相似的VOCs源成分谱,分歧系数小于0.1.本研究及已有报道中的生物质燃烧排放苯/甲苯比值范围是0.030~6.48,在开展源解析研究中,采用苯/甲苯比值大于1认定为受到生物质燃烧排放影响值得商榷.烯烃、含氧VOCs和芳香烃对生物质燃烧排放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分别为30.6%~80.3%、 6.5%~21.0%和3.8%~56.5%,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比例超过10.0%的组分为乙烯、丙烯、反-2-戊烯、顺-2-戊烯、甲苯和丙醛.
- 牛真真孔少飞严沁郑淑睿郑煌曾昕姚立全吴剑张颖吴方琪程溢覃思刘玺燕莹莹祁士华
- 华北南部冬季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变化被引量:6
- 2019年
- 2018年1月华北平原经历了一段持续时间久、影响范围广和颗粒物浓度高的重污染时期.本研究通过SMPS+E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选取华北平原南部某郊区点位,对此次重污染期间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演化进行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环境空气质量尤其是PM2.5平均浓度为141.32μg/m^3.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主要集中在核模态和爱根核模态的超细粒径段(78.9%),呈递减型单峰分布,颗粒物平均数浓度为83174cm^-3.重污染天时,核模态颗粒物数浓度明显增高,对应低风速(1.5±0.4)m/s、高相对湿度(90.8±4.5)%和低O3浓度(15.8±8.3)μg/m3.48h后向轨迹显示,观测点位气溶胶主要受湖北省、陕西省和山西省临近省份的传输影响.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表明,气溶胶潜在源区主要为本地源和观测点位以北的区域.
- 郑淑睿孔少飞严沁吴剑郑煌程溢杨国威吴方琪牛真真曾昕李凡郑明明陈楠许可燕莹莹祁士华
- 关键词:数浓度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