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成龙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理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流体力学
  • 2篇计算流体力学
  • 1篇多尺度
  • 1篇多孔
  • 1篇多孔材料
  • 1篇翼面
  • 1篇翼伞
  • 1篇制冷
  • 1篇生保系统
  • 1篇生生
  • 1篇数据中心
  • 1篇气流组织
  • 1篇气液
  • 1篇气液两相流
  • 1篇扰流
  • 1篇微重力
  • 1篇微重力条件
  • 1篇两相流
  • 1篇模拟仿真
  • 1篇可计算性

机构

  • 6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6篇周成龙
  • 5篇杨春信
  • 2篇张文伟
  • 1篇柯鹏
  • 1篇王超
  • 1篇张兴娟
  • 1篇宋博杰

传媒

  • 1篇化工学报
  • 1篇中国科技信息
  • 1篇航天医学与医...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航天返回与遥...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微重力条件多孔材料特性模拟仿真技术研究进展
2015年
多孔材料因其特殊的结构,可以利用渗透作用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实现物质的输运和分离,因而在航天生保设备中广泛引用。传统的模拟仿真方法只能简单获得多孔介质内的流阻特性,无法模拟出因多孔结构造成的毛细作用、水气分布特性,限制了设计多孔材料的单机仿真研究工作的推进。本文介绍了用以研究微重力条件下多孔材料特性的模拟仿真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归纳了各研究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宋博杰杨春信张文伟周成龙
关键词:多孔材料微重力模拟仿真
基于仿真的小型数据中心气流组织研究
2018年
为了实现小型数据中心能在办公室环境中运行而降低运行成本这一实际需求,提出了蒸汽压缩制冷系统与服务器融合封闭的降噪与制冷的一体化设计方案。在关键部件——轴流风扇和蒸发器的仿真策略得到验证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气流组织仿真模型以分析箱体内流动与换热特征,以方差和信息熵构建不均匀性评价指标以评估不同风扇排布方式对服务器温度场均匀性的影响,讨论了发热密度增大时的应对策略。结果表明,轴流风扇不均匀的动量驱动导致了蒸发器内不均匀的流动与换热,所设计的降噪制冷系统可以使服务器的排风温度控制在21.6~22.2℃,增加蒸发器的散热风扇可以整体上改善温度场均匀性,发热密度增大时增大服务器的通风量是降低排风温度的有效措施。
周成龙杨春信王超张兴娟
关键词:降噪制冷气流组织
气液两相流界面多尺度问题可计算性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4年
气液两相流复杂多变的界面结构在瞬态时间上具有宽广的空间尺度范围。界面多尺度问题涉及化工领域、核安全领域以及其他多个领域,其可计算性是当前国内外气液两相流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分析了欧拉体系下处理气液两相流相界面不连续性的两种基本模型以及湍流模拟方法对界面结构的影响。针对离散流界面尺度分布性和混合流界面跨尺度性两类多尺度问题,分析了可计算性研究面临的困境,将其归因于网格尺度的约束、几何及物理边界的缺失。重点归纳了混合流界面跨尺度性问题的计算方法以及典型应用。最后对气液两相流界面多尺度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及研究趋势,为此类问题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张文伟柯鹏杨春信周成龙
关键词:气液两相流多尺度计算流体力学可计算性
Langmuir吸附等温式推导浅析被引量:12
2018年
介绍了3种典型的Langmuir吸附等温式推导方法,分别是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和德博尔吸附理论。重点提出了一种新的Langmuir吸附等温式推导方法——化学反应类比法,并引入可调参数ν1。推导出的吸附等温式通过ν1的取值变化既能描述单分子层吸附也能描述多分子层吸附,且当ν1在不同的范围内时,其吸附等温曲线形状与Ⅰ型、Ⅲ型、Ⅴ型吸附等温线形状相同。总结和比较了这几种推导方法的核心机理,探究了气固吸附的本质特征。
姚晨曦杨春信周成龙
NASA先进物化再生生保技术研究进展
2017年
本文梳理了环控生保系统(ECLSS)的任务类型和生保需求,总结国际空间站NASA的生保技术状态和经验教训,参考NASA先进ECLSS总体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ECLSS总体发展的不足,本文的研究,对我国ECLSS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周成龙
关键词:NASA环控生保系统国际空间站
冲压翼伞上翼面开缝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上翼面扰流缝驱动是一种新颖的控制冲压翼伞横向和纵向飞行性能的方法。文章概括了近年来国外冲压翼伞上翼面开缝技术的研究方向和进展,依次对影响冲压翼伞气动性能的四个扰流缝结构因素——开缝方向、弦向位置、下拉度和开缝气室展向分布的研究情况与结果进行详细阐述与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前缘侧扰流缝在纵向控制方面比后缘侧扰流缝更有效。扰流缝的合理弦向位置大约位于0.15~0.3c(c为翼伞的弦长,0.15~0.3c表示开缝位置与翼型左侧之间的弦向距离)。在扰流缝最大下拉度以内,滑翔比随下拉度增大而线性减小,大下拉度还能使翼伞飞行延迟大约4°迎角失速。扰流缝下拉度很小时存在一定范围的死区,之后转率随着下拉度的增加线性增大。开缝气室数量超过最大开缝气室数量时,翼伞系统变得难以控制,且最大转率会饱和。在最大开缝气室数量以内,随着开缝气室数量增加,扰流缝的有效性随之线性增加。开缝气室离伞衣中心线越远越容易产生高的转率,但是会降低滑翔比的控制性能。相比于其他控制方式,下拉扰流缝所需的力远远要小,能有效减小翼伞控制单元的尺寸,对翼伞的操作有重大的意义。该研究可为翼伞精确空投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姚晨曦杨春信周成龙程炜
关键词:冲压翼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