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子桐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电影
  • 2篇华语
  • 2篇华语电影
  • 1篇代理
  • 1篇导演
  • 1篇电影作品
  • 1篇动物性
  • 1篇移民
  • 1篇隐喻
  • 1篇青春
  • 1篇青春之歌
  • 1篇青年
  • 1篇全球化语境
  • 1篇文化政治
  • 1篇流动儿童
  • 1篇旅途
  • 1篇媒体
  • 1篇魔幻
  • 1篇华人
  • 1篇华人移民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 1篇悉尼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国际广播...

作者

  • 5篇邱子桐
  • 1篇孙皖宁
  • 1篇魏旭

传媒

  • 1篇当代电影
  • 1篇国际传播
  • 1篇东南传播
  • 1篇中华文化与传...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华莱坞电影中的动物性与离散华族性初探--以印尼华裔导演Edwin电影为例
本文探讨了华莱坞电影《想飞的盲猪》和《来自动物园的明信片》——中所呈现的动物性和离散华族性.本文认为,一方面,针对Edwin电影中的动物性和动物歧视的探讨呼应了新近文化研究中的对动物性研究的关注和转向,另一方面,用动物性...
邱子桐
关键词:电影作品
华语电影中呈现的“青年”和“青春”
2014年
通过对电影中呈现的青年的分析,本文认为"青春"和"青年"的概念是浸透着各种文化政治的且被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解读的话语。以《青春之歌》和《世界》为主要分析文本,笔者梳理了社会主义革命青年向新时期青年的电影呈现的变化。笔者认为电影文本中所呈现的"青春"已经超越了"年轻人"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而成为现代中国文化政治的最主要的一个隐喻。而这种文化政治,同样建构了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主导的"现代性"的认知。最后,本文将指出"青年"作为一个抽象的且理想化的符号对中国文化政治和中国现代性的积极意义。
邱子桐
关键词:《青春之歌》文化政治
本土文化元素的传承与重构:全球化语境下华语魔幻类电影的转型逻辑被引量:3
2014年
魔幻电影是近年电影市场上的热门题材,细察华语魔幻类电影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其中中华本土文化元素在向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融合过程中的表征性变化。审视以《西游·降魔篇》、《画皮》等为代表的华语魔幻影片,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故事叙事架构和视觉景观塑造两个层面向世界主流电影工业逻辑的靠拢。但这其中,中华文化体系内的本土文化元素仍清晰可辨,呈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妥协的转型逻辑。
魏旭邱子桐
关键词:传承魔幻华语电影
寻找父母的旅途:流动儿童作为现代性隐喻
2019年
本文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部少数民族儿童电影中涉及的一个共同主题:寻找父母之旅。这三部电影分别是《五彩路》《广州来了个新疆娃》与《滚拉拉的枪》。在三部电影中,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离开了他们的家去寻找父母。并且,不难发现,寻找父母的旅途最终成了寻找象征意义上的父母(或者说代理父母)的旅途。我认为解读这个旅途是有意义的。首先,三部电影的选择跨越了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时期与后社会主义时期),它们的历时轨迹折射出了儿童与代理父母的关系变迁;其次,我将拆解这种变迁与1949年后的民族国家的建构的紧密联系。最后,我将阐释,流动的少数民族儿童的视觉呈现与体现构成了现代性隐喻,而他们与主旨现代性及其空间想象构成的或紧密或疏散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性的内在张力。
邱子桐
关键词:儿童电影
在南非的华人移民和华文媒体被引量:1
2017年
目前,在全球海外华人移民和华文媒体研究中,南非较少受到关注。在南非的华人移民媒体的发展遵循了什么样的模式,它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华人移民媒体是否类似或有所区别?本文通过梳理华人移民媒体在非洲变迁的历史,特别是关注在南非的华文媒体与在海外其他地方的华文媒体的异同,来填补相关方面的研究空白。研究发现,与其他地方相似,在南非的华文媒体也把服务华人移民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需要作为首要目的 ;但同时,南非华文媒体仍然游离于全球华文媒体网络之外。而且南非的华人呈现出对于融入主流社会的意愿相对缺失的特点,因此,南非的华文媒体更愿意与"走出去"的中国媒体开拓更多的合作形式。
孙皖宁雷伟邱子桐
关键词:华人移民华文媒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