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秋颖

作品数:13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玉米
  • 5篇玉米大斑病
  • 5篇玉米大斑病菌
  • 5篇斑病
  • 5篇病菌
  • 5篇大斑病
  • 5篇大斑病菌
  • 2篇原生质
  • 2篇原生质体
  • 2篇质体
  • 2篇生物化学
  • 2篇平菇
  • 2篇种质
  • 2篇基因
  • 1篇地方本科
  • 1篇地方本科院校
  • 1篇新菌株
  • 1篇杏鲍菇
  • 1篇秀珍菇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机构

  • 13篇唐山师范学院
  • 3篇唐山市农业科...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作者

  • 13篇武秋颖
  • 12篇范永山
  • 10篇张运峰
  • 10篇张淑红
  • 6篇高凤菊
  • 3篇刘海英
  • 2篇陈桂平
  • 1篇刘娜
  • 1篇石洪凌
  • 1篇李艳梅
  • 1篇韩靖玲
  • 1篇张洁
  • 1篇周国顺

传媒

  • 4篇唐山师范学院...
  • 2篇玉米科学
  • 2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高校生物学教...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活性纤维素酶食用菌菌种筛选被引量:6
2019年
利用刚果红染色法对生产中常见的6个食用菌菌种进行高活性纤维素酶菌株筛选,通过方差分析和α=0.01水平上的DuncanS-N-K均数间两两比较,发现鸡腿菇的产纤维素酶能力显著优于其他菌种。培养72h时的鸡腿菇51的纤维素酶活力最高,达到33U.μL^-1,72h后产酶能力逐渐下降。
徐源崔继鹏武秋颖范永山
关键词:纤维素酶刚果红酶活力食用菌
玉米大斑病菌HST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结构和表达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玉米大斑病菌寄主选择性毒素(host selective toxin,HST)生物合成基因簇Cluster 397.3的结构,以及该基因簇组成基因在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为玉米大斑病菌HST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玉米大斑病菌23号生理小种et28a和01-23菌株,1号生理小种ny001和01-11菌株,玉米感病自交系B37为材料,利用antiSMASH技术预测玉米大斑病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通过Synteny共线性分析获得玉米大斑病菌HST生物合成基因簇Cluster 397.3,并对其基因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再利用RNA-Seq技术分析该基因簇的组成基因在玉米大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3,5,7,10 d的表达情况。【结果】玉米大斑病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Cluster 397.3与交链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ACT-毒素合成基因簇有保守的共线性,含有1个聚酮合酶(PKS)、1个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CPS)、1个短链脱氢酶/还原酶(SDR)、1个锌结合氧化还原酶(ZOR)、1个保守假定蛋白(CHP)、2个细胞色素P450(P450)及2个耐药转运蛋白(DRT)等9个基因。其中PKS与ACT-毒素合成酶基因ACTTS3同源,编码的聚酮合酶包括PksD、PS-DH、Methyltransf_12、PKS_KR、PKS_NbtC superfamily和NADB_Rossmann superfamily 6个典型结构域。RNA-Seq分析结果表明,将玉米大斑病菌接种玉米叶片3,5,7,10 d后,Cluster 397.3组成基因均能表达,且以3 d时表达量整体较高;除CHP基因外,01-11菌株中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01-23菌株。【结论】Cluster 397.3基因表达差异与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和致病特异性有关,该基因簇可能参与了玉米大斑病菌寄主选择性毒素的生物合成。
张淑红高凤菊武秋颖张运峰范永山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簇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平菇与杏鲍菇优良新菌株被引量:10
2020年
为了培育出具有优良互补性状的平菇和杏鲍菇新菌株,以高产、抗杂能力强的平菇品种CCEF89和优质、适应性强的杏鲍菇品种PL7为亲本菌株,建立原生质体聚乙二醇(PEG)融合体系,得到最佳融合条件:两亲本原生质体数量按1∶1混合,30%PEG 6000,0.01 mol·L^-1Ca^2+,32℃水浴30 min,融合率达0.0101%~0.0282%。通过拮抗反应试验和Rep-PCR分子鉴定,从515个融合再生菌株中获得12个融合菌株P1~P12;出菇试验表明,P1和P5为杏鲍菇新菌株,其他为平菇新菌株。P1和P5的产量、生物学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亲本菌株PL7,并且抗杂能力显著提高;与亲本菌株CCEF89相比,平菇新菌株P4、P10和P11长满培养料和形成原基的时间缩短5.5~7.3 d,第1茬平均产量提高18.0%~24.0%,总生物学效率提高21.00%~27.67%。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出了具有亲本优良互补性状的平菇和杏鲍菇新菌株,为同时进行2种不同食用菌的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武秋颖张运峰张淑红高凤菊刘海英范永山
关键词:原生质体融合平菇杏鲍菇种质资源
草莓杂交品种及其亲本遗传背景的ISSR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明确草莓杂交品种及其亲本遗传背景。【方法】试验筛选出10条可用于草莓杂交品种及其亲本遗传背景分析的ISSR引物,利用该组引物对12份遗传背景复杂的草莓试验材料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结果】亲本之间、亲本与子代之间及亲本与组培变异株之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3258、0.2607和0.1981,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6551、0.7478和0.7672,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均表明遗传背景比较狭窄,并证明本试验中的10条ISSR引物可成为草莓遗传背景分析的有力工具。【结论】草莓遗传背景分析将为其种质创新奠定基础。
张运峰武秋颖武秋颖高凤菊张淑红韩靖玲高凤菊
关键词:草莓ISSR
STK1对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和脂肪积累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通过研究STK1与附着胞发育的关系,明确附着胞发育过程中STK1对糖原和脂肪合成的调控作用,为阐明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附着胞发育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玻璃平板为疏水基质表面,通过"插片分离菌丝"法使菌丝附着于载玻平板表面,然后将附着有菌丝的玻璃平板置于保湿培养皿中22℃、14 h光照和10 h黑暗交替培养,诱导野生型菌株(WT)和STK1基因敲除突变体(ΔSTK1)的菌丝形成附着胞,每隔12 h显微观测附着胞的形态和发育过程;分别将附着有未经诱导的WT和ΔSTK1菌丝的玻璃平板和经过48 h附着胞诱导的玻璃平板浸没在I2/KI染色液中静置染色48 h,显微观察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的变化;分别将附着有未经诱导的WT和ΔSTK1菌丝的玻璃平板和经过48 h附着胞诱导的玻璃平板置于-70℃的超低温冰箱中冷冻处理30 min,然后将玻璃平板置于Oil-red O染色液中静置染色24 h,显微观察附着胞发育过程中脂肪的代谢变化;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和脂肪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玉米大斑病菌WT菌株和ΔSTK1菌株利用菌丝尖端在玻璃平板的疏水表面均能够产生附着胞,但ΔSTK1菌株的附着胞发育与WT菌株显著不同,WT菌株48 h内为单胞附着胞,诱导48 h后少数附着胞形成了多细胞附着胞,而ΔSTK1菌株在诱导24 h后即出现了扭曲附着胞的异形附着胞形态,48 h后还出现了双杈、多杈和O型等多种异常的附着胞类型;WT菌株和ΔSTK1菌株的菌丝和附着胞进行糖原和脂肪的染色后,发现WT菌株的菌丝和附着胞都有均匀分布的糖原和脂肪,而ΔSTK1菌株的附着胞内几乎没有糖原和脂肪的积累,与WT菌丝的结果不同,在ΔSTK1菌株的菌丝内糖原沉积减少,脂肪主要分布于菌隔部位;附着胞诱导48 h后,WT菌株糖原合酶(glycogen synthase,GS)和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张运峰张淑红武秋颖范永山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糖原脂肪
棉籽壳与麦粒配比对秀珍菇原种质量的影响
2018年
探究棉籽壳与麦粒配比对秀珍菇原种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粒培养基内添加20%-25%干重比例的棉籽壳之后,菌丝生长速度和长满培养基的时间都没有显著变化,但菌丝生长速度提高62%,菌丝长满培养基的时间缩短6~8 d,而最佳接种菌龄则延长2.6倍。在原种培养基中适当添加麦粒可增加菌丝生长速度,适当添加棉籽壳可延长最佳接种菌龄。
崔继鹏徐源武秋颖范永山
关键词:秀珍菇菌种质量
玉米大斑病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2023年
利用RT-PCR技术克隆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GAPDH基因StGAPDH。该基因c DNA全长1014 bp,编码337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36505.44,理论pI值6.72,属弱酸、亲水、稳定蛋白,无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线粒体和细胞核的概率分别为43.5%、30.4%和21.7%;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在亲缘关系上与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和水稻胡麻斑病菌(Bipolaris oryzae)最近。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在病菌接种抗病玉米自交系3 d时,StGAPDH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接种5~10 d(P<0.05);接种感病玉米自交系时,接种10 d的StGAPDH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接种3~7 d(P<0.05)。
张淑红张运峰武秋颖范永山
关键词:玉米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玉米大斑病菌基因克隆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探究
2023年
虚拟教研室是一种新型的基层教学组织形态,它以互联网为依托,打破地域的界限,若干教师就彼此关注的问题协同合作、分享互通,共同研讨和活动。本文以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为例,在系统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虚拟教研室作用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研模式、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路径,并深入阐述了唐山师范学院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实践、特色和优势,对其他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的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参考。
张淑红武秋颖张运峰高凤菊陈桂平许可刘娜范永山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地方本科院校
玉米大斑病菌醇脱氢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3年
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是生物体内主要短链醇代谢的关键酶,在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基因组的KEGG数据库中获得了22个ADH基因家族成员(StADH1-StADH 22),它们散布在12条scaffold上,长232~495 aa,理论等电点5.65~9.22,81.8%家族成员呈酸性,72.7%为亲水蛋白,有4个家族成员定位于线粒体,2个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其余16个家族成员均定位于细胞质。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有11个玉米大斑病菌ADH家族蛋白与酵母ADH(YADH1-7)亲缘关系较近,含有相似的保守基序和结构域,其他11个玉米大斑病菌ADH家族蛋白与酵母ADH亲缘关系较远,含有不同的保守基序和结构域。玉米大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仅有4个ADH基因(StADH 1、StADH 4、StADH 6和StADH 12)参与病菌侵染过程,其中StADH 1、StADH 4和StADH 12主要在病菌侵染后期发挥作用,而StADH1还可能与病菌的致病专化性有关。
张淑红张运峰武秋颖高凤菊李亚子纪景欣许可范永山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基因家族转录组
玉米大斑病菌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2024年
支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BCAA)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营养物质和信号分子,对蛋白质合成、糖代谢、氧化应激等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transaminase,BCAT)是BCAA分解代谢的关键酶,参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为明确BCAT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生长发育和侵染的影响,克隆玉米大斑病菌BCAT基因(StBCAT1),该基因编码的StBCAT1含有保守结构域BCAT_beta_family,属于PLPDE_IV超家族,与玉米圆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产生的寄主选择性毒素HC-toxin ToxF高度同源。为了获得大量高纯度的StBCAT1蛋白,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BL21(DE3)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StBCAT1基因在大肠杆菌得到高效表达,获得了预期分子量为39.2 KD的StBCAT1蛋白。
张运峰张淑红许可高凤菊武秋颖石洪凌李艳梅范永山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原核表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