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芬
-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1
- 供职机构:香港城市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 抗争性政治中的群体差异与资源借用:中产抗争与农民抗争的个案比较被引量:9
- 2016年
- 中国已经进入群体性事件多发期,以城市业主为主体的中产抗争日渐增多,与传统的农民群体抗争事件形成鲜明对比。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案例,阐释了中产阶级、农民群体、媒体和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研究发现,与农民相比,中产抗争的武器更加多元化,具有去政治化的表演性和创新性,有能力塑造多元的话语结构和维持媒体的关注,最终导致了农民抗争的失败和中产抗争的成功。这种差异根源于,在抗争性政治的实际过程中,中产阶级与国家的边界具有模糊性。一方面,中产阶级虽然在资源上强于农民,但在权威国家中,多种话语和符号通常并存于一个社会运动之中,而处于同情者位置的广大受众决定了哪种话语能成为主导。因此,中产得通过媒体,借用农民抗争的道义资源,在民间合理化自己的抗争诉求。另一方面,中产虽然相对于国家是弱者,但执行国家控制措施的很多单独个体也是中产的一部分。因此中产在牵涉到其自身利益的议题上有意愿将抗争议题去政治化,避免抗争越界,通过协商抗争,在国家管制结构里合理化自己的诉求。这两个过程结合在一起,促使了中产和农民在抗争方式、组织、资源和话语上的差异,从而导致这两类运动结果的迥异。
- 谢颖林芬
- 关键词:集体行动中产阶级
- 化外之音:棉花俱乐部和哈莱姆爵士乐(1927—1931)
- 2021年
- 作为一种被技术和社会的复杂性融合塑造的艺术形式,爵士一度被誉为“美国的古典乐”。本文把物理空间的演变作为分析爵士乐历史的重要元素,描述了艾灵顿公爵的故事以及棉花俱乐部和哈拉姆爵士乐在1927年至1931年间的演变。棉花俱乐部不仅涵盖了种族、贫富、阶层之间的浓缩和重叠,并将其映射在爵士的音乐性里;而且,它链接和延伸了另外两个空间:一个是前棉花俱乐部时代的华盛顿,另一个是后棉花俱乐部时代的音乐圣殿卡内基大厅。从深邃的南方到华盛顿到纽约,从哈莱姆到棉花俱乐部到卡内基大厅,每一次爵士空间的变化,都映射且建构了爵士本身的演变:技术性的和社会性的。如果说艾灵顿公爵1927年在棉花俱乐部的首秀,是爵士乐“超越边界”的尝试的话,那他在卡内基大厅的首秀,则是要“打破边界”。作为一个时代的一种音乐表达,爵士意味着音乐的言论自由,因此,“何为爵士”的问题注定要被争论而无定论。
- 林芬
- 关键词:爵士空间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