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大伟

作品数:16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7篇第四纪
  • 7篇晚第四纪
  • 5篇地貌
  • 5篇地震
  • 5篇龙门山
  • 5篇阶地
  • 5篇河流阶地
  • 4篇褶皱
  • 4篇褶皱变形
  • 3篇地貌研究
  • 3篇盆地
  • 3篇河流
  • 3篇冲积
  • 3篇冲积扇
  • 2篇断裂带
  • 2篇前陆
  • 2篇前陆盆地
  • 2篇粒度
  • 2篇粒度分析
  • 2篇裂带

机构

  • 16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16篇姜大伟
  • 14篇张世民
  • 5篇丁锐
  • 4篇刘韶
  • 4篇刘汉永
  • 3篇李伟
  • 2篇任俊杰
  • 1篇李安
  • 1篇赵俊香
  • 1篇郭启良
  • 1篇丁立丰
  • 1篇何仲太
  • 1篇谢富仁
  • 1篇马保起
  • 1篇李兵
  • 1篇李兵
  • 1篇刘睿
  • 1篇刘睿
  • 1篇刘睿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地壳构造与地...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3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4
  • 1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龙门山中北段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5
2019年
龙门山中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缘,该区作为高原向东扩展的前缘部位,其地形与河流水系的演化记录了高原隆升与挤压扩展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的各种信息。龙门山中北段构造活动有明显差异,从中段逆冲为主转化为北段的走滑为主,本文采用定量化地貌参数从构造地貌的角度揭示了区域构造活动的差异。龙门山中北段地貌因子(坡度、地形起伏度和条带状剖面)的阶梯状分布特点,显示了高原扩展的逆冲推覆特征,在中央断裂处构造抬升作用最强,同时显示出了南北向构造活动减弱的趋势,由中段的逆冲转换为北段逆冲兼走滑的形式。北川-映秀断裂两侧流域的HI值也显示了断裂上盘高、下盘低、沿走向减弱的趋势。综合分析认为,本区构造活动是地貌演化的主控因素,龙门山中北段地形存在差异,北川-映秀断裂两侧的小流域地貌指数分析显示,构造抬升活动自南向北减弱,中段以逆冲为主,北段为逆冲兼走滑。
李明张世民姜大伟梁宽
关键词:坡度地形起伏度
龙门山南段晚第四纪褶皱变形与2013年芦山地震发震构造
本论文以横穿地震区的青衣江中游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河流阶地的对比、测量与分析,建立了河流阶地纵剖面图,据此研究了地震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特征,并探索了芦山地震的构造成因。
张世民刘韶丁锐任俊杰刘汉永姜大伟
关键词:地震学发震构造
文献传递
龙门山南段芦山地震区晚第四纪褶皱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
张世民刘韶丁锐刘汉永姜大伟
龙门山南段晚第四纪褶皱变形与2013年芦山地震发震构造
<正>2013年4月20日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南段芦山附近发生了一次矩震级为6.6的地震。震源机制解揭示芦山地震是逆冲型地震,地震破裂面倾向北西、走向北东,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断裂构造的走向与活动方式一致,但破裂没有到达地...
张世民刘韶丁锐任俊杰刘汉永姜大伟
文献传递
龙门山南段河流阶地与古冲积扇变形的构造意义
姜大伟张世民
龙门山南段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样式被引量:14
2018年
龙门山中南段前陆区是青藏高原东缘唯一发育新生代薄皮构造与沉积盆地的地段,研究其最新构造变形样式有助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向东扩展的构造机理.论文通过青衣江河流阶地测量与古青衣江洪积扇形态重建,研究了龙门山南段前陆区晚第四纪活动构造格局及其活动性,取得了如下认识:(1)青衣江河流阶地纵剖面显示,龙门山南段前陆地区晚第四纪变形主要为褶皱作用,总体地壳缩短速率为2.5~3.9 mm·a-1,远大于山区冲断带0.48~0.77mm·a-1的地壳缩短速率,地壳缩短主要由前陆地区吸收;(2)青衣江古洪积扇错断变形显示,龙门山南段前陆区活动构造表现为北西—南东向地壳缩短与近东西向的地壳缩短的叠加作用,两者分别受控于巴颜喀拉块体南东向推挤作用与川滇块体向东推挤作用;(3)自中新世初川滇块体向南东挤出,四川盆地西南角起到分流青藏高原物质的作用,其西南侧物质通过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左旋错动向南东方向分流,其西北侧物质通过龙门山断裂带的右旋错动向北东方向分流,迎面受到了最大的推挤作用,进而向前陆扩展形成了薄皮褶皱构造带.
姜大伟张世民李伟丁锐
关键词:前陆盆地变形样式
青衣江中游晚第四纪河流阶地构造变形特征与芦山地震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芦山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S 7.0级地震。芦山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南段,地震区没有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带。本文以横穿地震区的青衣江中游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河流阶地对比与精细测量,得出其阶地序列与阶地纵剖面图,揭示出褶皱变形是龙门山构造带南段芦山震区的主要变形样式,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不明显,T4、T3、T2、T1阶地形成以来的最大抬升量分别为64.7m、61.6m、20.2m、6.8m。GPS同震垂直位移与阶地变形特征相一致,推断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位移主要以褶皱隆起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远离震中的局部地区有小幅下降。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符合断裂扩展褶皱模型。
刘韶张世民丁锐刘汉永姜大伟
关键词:龙门山河流阶地褶皱变形
利用沉积物粒度特征区分不同级地貌面的方法对比——以青衣江流域地貌面为例
2019年
利用河流地貌面研究构造变形需要区分不同级地貌面,这对于侵蚀、风化严重的地区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文中尝试利用组成地貌面的沉积物特征对其进行区分,并以青衣江流域地貌面为实例,对采集于不同地貌面的29个样本分别采用传统粒度分析、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3种方法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传统粒度分析方法、SOFM网络方法及聚类分析方法都能够区分不同成因的地貌面,同时对于成因相同的不同级河流阶地,能够区分低级阶地(T1、T2)和高级阶地(T3、T4)。对于低级阶地(T1、T2),SOFM网络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能够进行一定的区分,而传统粒度分析方法的效果较差。整体而言,SOFM网络方法操作简单,分类结果清晰直白、误差较小,对于识别不同级地貌面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这一研究结果将为区分不同级地貌面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
刘睿刘睿姜大伟李安张世民
关键词:地貌面粒度分析系统聚类分析
龙门山南段晚第四纪逆冲活动的河流地貌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继2013年芦山MS7.0地震发生之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深化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的认识,我们对横跨该断裂带的青衣江上游河段开展了河流阶地调查与测量。在卫星影像和高分辨率DEM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CGNSS(Sichuan Global Navigation Satelite System,四川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服务平台)对河流阶地进行了精细测量和对比,开展了河流阶地的光释光测年,建立了青衣江上游河流阶地纵剖面图。耿达-陇东断裂、盐井-五龙断裂和小关子断裂(大川-双石断裂西支)均垂直断错了青衣江二级以上阶地,表现为逆冲活动,其晚第四纪平均垂直错动速率分别为0.21~0.30mm/a、0.12~0.21mm/a和0.10~0.12mm/a。晚第四纪以来,大川-双石断裂东支垂直错动不明显,金汤弧形构造带没有活动。通过青衣江河流阶地变形得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冲断带晚第四纪地壳缩短速率为0.48~0.77mm/a,该缩短速率约为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一半。结合前人对前陆区构造变形的研究,认为龙门山南段前陆褶皱带可能吸收了一半以上的地壳缩短量。龙门山断裂带南段3条主要分支断裂均为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具有发生强震的危险性。
李伟张世民姜大伟郜宇
关键词:龙门山河流阶地地壳缩短
龙门山南段活动构造分布特征
2020年
本文在综合解译地质图、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沿着青衣江河谷对龙门山南段多条断裂进行了详细调查。将前第四纪大规模不整合边界作为断裂的分布范围,同时通过构造地貌标志确定最新的活动断裂位置,如断错山脊、断层槽谷、河道形态变化等。解译过程中也参考了前人研究成果,如开挖探槽位置信息,浅层地震剖面资料。调查结果显示,松潘—甘孜褶皱带与龙门山接触地带发育了中岗断裂、永富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不明显。龙门山后山、中央、前山3条主干断裂在南段依次对应耿达—陇东断裂、岩井—五龙断裂、与双石—大川断裂,与北段具有相似的断块构造。3条断裂都有断错地貌特征但断裂分支较多,其中盐井—五龙断裂有一条分支为宝兴断裂,双石—大川断裂有小关子断裂一条分支。在前陆地区,基底滑脱带延伸至浅部盖层,断坡处发育了始阳断裂、新开店断裂等浅部分支断裂。通过这些断裂分布样式、断错地貌特征、与实测地质剖面发现,龙门山南段具有纯挤压特征,最新构造活动已经开始改造前陆地区,是扩展的边界。而龙门山北段具有和逆冲相当的走滑分量,表明青藏高原在推挤龙门山的过程中,龙门山北缘向西秦岭方向发生走滑逃逸,龙门山南段由于同时受川滇块体向东推挤作用而呈现纯挤压特征。高原推挤作用集中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东缘的小金弧形构造,控制了龙门山断裂带南北构造差异。
姜大伟张世民李明
关键词: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样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