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胡坤

胡坤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电离层
  • 2篇太阳活动
  • 2篇E层
  • 2篇SWARM
  • 1篇地磁
  • 1篇地磁活动
  • 1篇地方时
  • 1篇电离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日变化特征
  • 1篇特征参量
  • 1篇中纬
  • 1篇卫星
  • 1篇卫星观测
  • 1篇相干雷达
  • 1篇雷达
  • 1篇机关
  • 1篇极区
  • 1篇极区电离层

机构

  • 6篇武汉大学

作者

  • 6篇胡坤
  • 5篇蔡红涛
  • 2篇马淑英
  • 2篇李影
  • 1篇李飞
  • 1篇余尧

传媒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极地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极区ELDI随太阳活动的变化特征——EISCAT/ESR雷达观测
2017年
利用1999—2011年EISCAT(EISCAT Troms? UHF)和ESR(EISCAT Svalbard Radar)雷达的场向电子密度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两处雷达观测到的极区E层占优电离层ELDI(E-Layer Dominated Ionosphere)事件在太阳活动高、低年的统计特征。地面雷达观测表明,太阳活动水平对极区ELDI发生率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在太阳活动高年,ELDI在EISCAT雷达处(极光椭圆区纬度)的发生率高于ESR雷达处(极尖/极隙区纬度);在低年则恰好相反。夏季似乎不利于ELDI的发生,且在该季节的变化特征不受太阳活动水平及空间位置变化的影响。两部雷达在太阳活动高年观测到ELDI的季节变化规律分别与低年期间的结果相一致:在冬季和早春,ELDI的发生率较高,其他季节发生率较低,夏季尤其低。在ELDI事件期间,两处雷达观测到事件的持续时间和电离层E层厚度随太阳活动水平的变化表现出明显差异:高年事件的持续时间总体上比低年短,低年观测到ELDI的厚度要小于高年结果;然而N_mE/N_mF_2比值及H_mE却没有表现出明显依赖。
黄定娟蔡红涛李飞胡坤李影余尧马淑英
关键词:极区电离层非相干雷达
赤道电离异常特征参量地方时梯度的日变化特征——Swarm卫星观测被引量:1
2020年
Swarm A/C卫星在460 km左右高度伴飞,地方时差异5.6 min,为赤道电离异常(Equatorial Ionization Anomaly,EIA)研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观测机会.本文利用Swarm A/C卫星2014—2017年期间的电子密度观测数据,研究了地磁活动相对平静期EIA特征参量地方时梯度的日变化特征.分析发现:(1)EIA驼峰强度和位置的地方时梯度,ΔNe和Δβ,在正午前随地方时线性减小,午后达到极小值;傍晚前后,二者先增大后减小.该日变化特征在各季节具有普适性.(2)ΔNe和Δβ的日变化表现出紧密的相关性,且在白天和日落后两个时段内遵从明显不同的线性关系.(3)ΔNe和Δβ对赤道等离子体抬升通量地方时梯度,Δflux,的响应非常迅速,滞后时间约为1 h.
胡坤蔡红涛谷骏潘建宏张琬
关键词:日变化
高纬日侧电离层离子上行的地磁活动依赖性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本文对比分析了太阳活动高、低年期间高纬日侧顶部电离层离子上行随地磁活动水平的变化特征.按地磁活动水平,将DMSP卫星在太阳活动高年(2000—2002年,F13和F15)及太阳活动低年(2007—2009年,F13;2007—2010年,F15)期间的SSIES离子漂移速度观测数据分为三组:地磁平静期(Kp<3),中等地磁扰动期(3≤Kp<5)和强地磁活动期(Kp≥5),分别统计分析了高纬日侧顶部电离层离子上行特征的时空分布.对比分析发现:(1)太阳活动低年期间,高纬日侧电离层离子上行发生率以及上行速度峰值均是太阳活动高年的2倍多,而离子上行通量峰值只有高年的1/6-1/4;(2)在相同太阳活动条件下,地磁活动水平对日侧电离层离子上行发生率峰值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离子上行发生率的空间分布有着显著的控制作用:电离层离子上行高发区随地磁活动向低纬度扩展,并在强地磁活动期间呈现饱和的趋势;(3)日侧顶部电离层等离子体似乎存在两个效率相当的上行区域,一个位于极尖/极隙区纬度附近,离子可沿开放磁力线上行进入磁尾;另一个位于晨侧亚极光区附近,离子沿闭合磁力线上行,有可能进入日侧等离子体层边界层.
周康俊蔡红涛李影胡坤黄定娟张琬马淑英
关键词:地磁活动太阳活动
试论国家安全机关秘密侦查权及其法治化问题
胡坤
关键词:国家安全机关法治化
SAMI2模型理论研究顶部电离层分季夜间中纬电离峰的形成机制
2024年
近年来多种观测表明夜间中纬电离层存在电离密度峰值,但是夜间中纬电离峰(Mid-latitudinal Ionization Peak,MIP)结构的形成机制尚不完善.利用Swarm-A卫星观测数据,本文首先统计了地磁平静期分季夜间中低纬电离层电离密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夜间MIP结构在低太阳活动强度和午夜后最显著,主要出现在磁纬±40°附近.然后,本文首次使用SAMI2模型成功重现了低太阳活动强度春分日地磁平静期夜间MIP结构,模拟结果表明MIP结构在午夜后和顶部电离层-等离子体层最显著.通过重构SAMI2模型中电离层电离密度连续性方程的计算揭示了各种物理过程对于450 km高度顶部电离层夜间MIP结构的贡献.日落前后东太平洋扇区率先形成南半球MIP结构,中纬电离层较长时间的光电离、东向磁偏角导致的赤道向中性风和较弱的PRE电场均有利于其形成.深夜MIP结构的形成机制主要是西向纬向电场导致的向内E×B漂移,通过快速降低低纬电离层电离密度形成MIP结构.模拟结果还表明中性风对于夜间MIP结构的贡献取决于其等效垂直风的地方时-纬度分布.
胡坤蔡红涛张宏杨璐冰陈睿一
极隙区一次长时间ELDI事件的观测研究
2022年
E层占优电离层(ELDI)是一种特殊的电离层垂直结构,表现出与偶发Es明显不同的时空分布和形态特征,但其形成机理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了发生在2001年7月15日的一次长持续时间(~2.3 h)的ELDI事件.地面雷达观测表明,该ELDI事件可以按照电子密度剖面不同的变化特征分为两个阶段.在第1个阶段里,E层密度大幅度增强而F层密度未有明显变化;在第2个阶段里,E层密度回落至正常水平而F层密度强烈耗空.卫星及其他地面设备的协同观测数据表明,高能离子沉降是ELDI第1阶段的主导形成机制,而强等离子体对流是第2阶段的主导机制.
谷骏蔡红涛胡坤潘建宏高顺祖张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