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耿言虎

作品数:43 被引量:238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经济管理
  • 22篇社会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社会
  • 6篇社会学
  • 6篇生态
  • 4篇田野调查
  • 4篇环境问题
  • 4篇环境治理
  • 4篇个案
  • 4篇个案研究
  • 4篇M
  • 3篇移民
  • 3篇知识
  • 3篇赊欠
  • 3篇农村
  • 3篇农业
  • 3篇乡村
  • 3篇公众
  • 3篇公众参与
  • 2篇地方性知识
  • 2篇地方知识
  • 2篇移民安置

机构

  • 28篇安徽大学
  • 14篇河海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42篇耿言虎
  • 2篇陈阿江
  • 1篇尹绍亭
  • 1篇洪大用
  • 1篇徐寅
  • 1篇汲怀远
  • 1篇陈涛

传媒

  • 7篇河海大学学报...
  • 5篇南京工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内蒙古社会科...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江淮论坛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中国行政管理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共宁波市委...
  • 1篇文教资料
  • 1篇韶关学院学报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巢湖学院学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铜陵学院学报

年份

  • 6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疏离现象的形成及其应对被引量:4
2019年
人与自然疏离的表现形式分为空间转移型疏离、时间压缩型疏离、功能替代型疏离和文化变迁型疏离四种类型。人与自然疏离有着深刻的现代性根源,其与市场分工、城市空间、现代科技和认知体系关系密切。人与自然疏离削弱了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减少了基于真实体验的环境知识积累,减弱了环境归属感与认同感,影响环保投入和亲环境行为。可以从亲自然河道、发展都市农业和亲自然休闲方式入手分析人与自然疏离的应对之策。
耿言虎
关键词:疏离环境教育
跨社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困境与构建策略被引量:7
2018年
目前学界对小地域空间内跨社区环境治理研究较少。生态补偿是治理跨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市场主导的跨社区生态补偿机制与政府主导的跨行政区生态补偿机制在补偿主体、补偿模式上有明显差别。基于云南M县的田野调查,探讨上下游村庄围绕水问题的跨社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实践探索中的跨社区生态补偿存在补偿资金不足、补偿意愿较低、协商机制不健全和支付主体分散的困境。结合已有成功实践,从补偿定价机制、补偿协商机制、补偿支付方式、村庄治理能力建设等4个方面提出跨社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构对策。跨社区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为我国大地域空间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积累有益经验。
耿言虎
关键词:生态补偿市场化环境服务
商店赊欠经营模式的信任机制研究——S商店个案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我国农村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商店在农村市场的商业经营策略发生了转变。赊欠经营模式成为很多商店主导的经营模式,刺激了赊欠现象的大量产生。通过对商店赊欠经营模式运作的逻辑分析,解释了赊欠经营模式背后的信任机制:熟人信任。熟人信任在农村地区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耿言虎
关键词:赊欠信任机制
社会学本科“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刍议——以安徽大学“城镇社区实践”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社会学作为一门具有鲜明实证色彩的学科,实践课程是其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安徽大学“城镇社区实践”为例,分析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经验与路径探索,通过“指导老师+实践小组”、“学生为主、老师辅助”、“R-I-W”全过程培养等方式探索“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耿言虎
关键词:社会学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一体化
隔离型自保:个体环境健康风险的市场化应对被引量:9
2018年
当前,中国已进入环境健康高风险期,公众的健康焦虑感愈发强烈。在多样化的环境健康风险应对策略中,个体通过市场化手段把自身同污染源隔离,进而实现自我保护的隔离型自保日益增加。居民健康焦虑的持续增加、购买力的增强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是隔离型自保措施产生的原因。但市场化的隔离型自保亦产生了严重的潜在后果,表现为环境不平等的再生产、污染漠视和精英抽离、环境问题的加剧、社会资源的浪费等等。隔离型自保仅是应对环境健康风险的权宜之计,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努力从根本上消除环境健康风险。
耿言虎
现代性与农村生态危机:“断裂”的视角(1949—2012)——基于云南省M县四村田野调查被引量:7
2013年
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与现代性因素的扩张密切相关。传统与现代"断裂"是生态危机重要的分析视角。本文通过对云南省M县的田野调查,阐释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机制。研究表明,"中心化"的现代资源管理制度代替地方依靠传统社会规范和信仰禁忌的社区自主管理制度、以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汉区农耕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先后取代地方传统的农耕方式和地方知识、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产业通过"自然资本化"逻辑取代传统生存导向型农业是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需要对现代性和断裂予以深刻反思。
耿言虎
关键词:生态危机地方性知识
农业面源污染的“类点源化治理”被引量:7
2021年
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但因其具有分散性、隐蔽性和难以监测性等特点成为治理难点。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云南省大理市桥镇就是其中的代表。通过分析桥镇地区烤烟种植治理案例发现,种植区域集中化、经营主体统一化、监督形式内部化、防控手段一体化是其重要的治理经验。在总结案例经验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面源污染“类点源化治理”的治理思路,即通过将特定区域内农业经营者生产行为管理从“一对多”缩减到“一对少”或者“一对一”,通过生产组织化实现农业生产者的主动自我监督,将复杂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转化为较容易控制的“类点源污染”治理问题,克服以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具治理效果不佳的缺陷。农业面源污染“类点源化治理”符合当前我国农业的产业绿色化、农地规模化、生产组织化趋势,具有推广价值。
耿言虎夏涛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负外部性
从生活世界到自然资源:“人—自然”关系演变视角下的森林退化——基于云南M县田野调查被引量:4
2014年
近代以来,"人—自然"关系呈现人类中心主义化的趋势。"人—自然"关系剧烈转型是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以云南少数民族林区为例,阐释人—自然关系演变与生态危机的关联。借鉴日本环境社会学"生活环境主义"视角理解传统时期自然与生活者的关系。作为生活者的生活世界,森林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提供物质资料来源;(2)建构社会组织与规范;(3)魅化观念与信仰体系。现代社会的科学、国家、市场将自然祛魅化、资源化、资本化。1949年后,M县森林"异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国家主导的森林资源化阶段与市场主导的森林资本化阶段。人—自然关系不可逆转的演变某种程度上表明,生态危机是一种现代性的困境。
耿言虎
关键词:自然资源
城郊村落水环境恶化的社会学阐释——下石村个案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浪潮下,城郊村落发生了急剧变化。环境问题的产生即是表现之一,在此问题中,人扮演着关键角色。而在影响人行为的众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通过对下石村水环境恶化状况的调查,基于对村民生产方式与谋生手段转变的分析,揭示水环境恶化背后深刻的文化逻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文化逻辑在于科学的"无意识"和"私"的观念,谋生手段转变的文化逻辑在于"生态道德"与"池塘伦理"以及村庄的"生活面向"。研究发现,环境问题的治理,"治人"是本,只有改变人的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徐寅耿言虎
关键词:水环境文化逻辑
三维“断裂”:城郊村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下石村个案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伴随着急剧的社会转型,"断裂"引发的环境问题正日益凸显。城郊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处于急剧转变的状态,断裂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表现得特别明显。通过对城郊村落下石村的实地调查,文章发现结构断裂、循环断裂和文化断裂共同导致了下石村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心-边缘"格局下的结构断裂、传统"农业系统-村落环境"的物质循环断裂、水规范失灵和文化堕距引致的文化断裂构成了下石村环境问题的三维动因。运用"自反性"审视当下环境现状,城郊环境问题是发展和进步带来的后果。面对"断裂"及其造成的环境后果,应积极采取缝合之术。
耿言虎
关键词:文化断裂自反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