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粲

作品数:17 被引量:148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土壤
  • 5篇秸秆
  • 5篇秸秆还田
  • 5篇还田
  • 4篇棕壤
  • 4篇黄棕壤
  • 3篇生育
  • 3篇生育期
  • 2篇有机碳
  • 2篇生物质炭
  • 2篇水稻
  • 2篇土壤物理
  • 2篇气象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量
  • 2篇小麦
  • 2篇小麦生育
  • 2篇小麦生育期
  • 1篇氮素
  • 1篇冬季路面

机构

  • 1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2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南京市中华中...
  • 1篇如皋市农业科...

作者

  • 17篇陈粲
  • 7篇陈效民
  • 5篇包云轩
  • 2篇潘剑君
  • 2篇张晓玲
  • 2篇韩召强
  • 1篇檀满枝
  • 1篇罗桑扎西
  • 1篇邵进达
  • 1篇朱承瑛
  • 1篇雷学成
  • 1篇史学正
  • 1篇于东升
  • 1篇吴华山
  • 1篇孙维侠
  • 1篇白冰
  • 1篇张忠启
  • 1篇袁成松
  • 1篇任红艳

传媒

  • 2篇土壤通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气象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在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积累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估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过程中,一直没有重视土地利用属性。运用基于土壤学专业知识的连接方法 (pedologic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based method,PKB法),结合江苏省新沂县1∶20万土壤图,1∶20万土地利用图和1∶20万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混合图,估算了各图在不同土壤剖面点数情况下的新沂县SOC储量,并将三者在最佳剖面点数下估算出的SOC储量和SOC密度(SOCD)进行了比较及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在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混合图上进行的PKB法连接时最佳剖面点数均为397点,最佳网格为2 km×2 km;在中比例尺图件上进行PKB法连接估算SOC储量时,综合考虑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大大提高估算精度,同时土地利用类型属性比土壤类型属性更为重要。研究结果可为在中比例尺条件下提高SOC估算精度提供科学依据。
陈粲雷学成罗桑扎西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
随机森林回归法在冬季路面温度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22
2021年
基于宁宿徐高速公路三个交通气象站2015—2018年冬季逐10 min实时观测资料,使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预报这三个站的未来1 h冬季路面温度,分析了该模型在冬季路面温度预报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回归法可以被用来预报高速公路冬季路面温度,不同类型的交通气象站点的特征输入方案和参数调试标准存在差异;与简单特征相比,引入的复合特征能更好地补充解释交通气象站所处的环境和气象要素,且其对普通路面交通气象站和靠近桥梁、水体的交通气象站的区分度更高,故引入复合特征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可以被用来预报高速公路冬季路面温度,且其在对普通路面交通气象站和靠近水体、桥梁的交通气象站的预报效果较好,而对服务区交通气象站的预报效果略差;袋外误差率的降低并不代表预报精度的提高;引入复合特征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不论在何种天气状况下,均可用于各不同类型交通气象站冬季路面温度的预报,雨雪天时的预报效果最佳,阴天其次,晴天略差。
王可心包云轩朱承瑛陈粲陈粲
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对黄棕壤氮素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研究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化的影响,为提高还田秸秆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共设5个不同处理:对照CK(不添加秸秆),T_0(表面覆盖),T_(10)(10 cm还田),T_(20)(20 cm还田),T_(30)(30 cm还田)处理。[结果]①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中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98%~29.36%,2.72%~45.52%,10.48%~56.64%,铵态氮降低了7.75%~39.20%;②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分别增加了5.01%~35.78%和9.69%~52.56%;③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估了秸秆还田各处理土壤质量状况,综合得分次序为:CK
张奇陈粲陈效民任晓明张志龙刘巍
关键词:黄棕壤秸秆还田微生物量土壤氮素
施用生物质炭对旱地红壤有机碳矿化及碳库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为探究生物质炭施入旱地红壤后对该地区土壤有机碳矿化以及有机碳库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7种生物质炭施用量处理,分别为0(C0),2.5(C1),5(C2),10(C3),20(C4),30(C5),40t/hm2(C6),以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对这7种处理的土样进行了室内呼吸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与C0相比,C4、C5和C6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上升趋势,C5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上升幅度最大为14.66%;C2、C3、C4、C5和C6处理土壤活性碳均显著增加,C6处理增幅最大为25.00%;土壤惰性碳在C3、C4、C5和C6处理中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8.92%,40.09%,53.60%和49.55%;除C5处理外,其他生物质炭施用量下土壤缓性碳相对于C0处理,分别降低了1.96%,6.54%,8.82%,9.31%和12.91%。(2)与C0处理相比,施加生物质炭后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均显著降低,C6处理降低幅度达25.93%。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逐渐降低。(3)土壤有机碳、活性碳和惰性碳与生物质炭施用量存在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土壤缓性碳与其存在显著(p<0.05)的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提升典型旱地红壤肥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张晓玲陈效民陶朋闯靳泽文韩召强陈粲
关键词:生物质炭红壤有机碳矿化
生物质炭对黄瓜连作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4
2019年
本研究旨在探索添加生物质炭对黄瓜连作土壤中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为减缓土壤连作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设置CK(不施生物质炭)、C_1(5 t·hm^(-2))、C_2(10t·hm^(-2))、C_3(20 t·hm^(-2))、C_4(30 t·hm^(-2))和C_5(40 t·hm^(-2))共6个处理,采集第三季黄瓜成熟期0~20 cm土样,分析了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随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C_2处理和C_3处理微生物量碳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70.62%和81.09%(P<0.01);与CK处理相比,C_2处理和C_3处理的微生物量氮呈极显著增加(P<0.01);土壤酶活性也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CK处理相比,C_2、C_3和C_4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极显著增加(P<0.01),C_4处理脲酶的活性提高了84.08%(P<0.01),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C_3、C_4和C_5三个处理中均呈极显著性增加(P<0.01)。由聚类分析可知,6个处理在欧氏距离为1.01时可以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是CK类、C_1类、C_2C_3类以及C_4C_5类;添加生物质炭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以减缓连作障碍;当生物质炭添加水平为20 t·hm^(-2)时,微生物量碳氮提高效果最为显著(P<0.01);添加水平为20 t·hm^(-2)时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30 t·hm^(-2)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
张志龙陈效民曲成闯陈粲张俊黄春燕刘云梅
关键词:生物质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性连作障碍
福建省晋江市城市热岛强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9年
利用传统的气象站法,结合空间统计学方法(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对福建省晋江市2010—2014年40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温度资料加以计算处理,分析了晋江市年、季、昼夜热岛强度时空变化规律。(1)晋江市年、季、昼夜热岛强度都呈带状分布,等值线呈西南-东北走向,年、季、昼夜变化趋势显著,北部热岛强度高于南部。五年间热岛强度持续增强,但增幅不大,增速放缓。(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热岛强度高值出现季节提前,故旅游区秋冬季热岛强度高于春夏季,中心城区和产业经济区夏秋季热岛强度高于冬春季。(3)晋江市热岛效应昼夜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性大,夜间热岛强度显著高于白天,最低值出现在14—16时,中心城区和产业经济区最低值出现时间较旅游区略推迟,三个功能区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凌晨。
王可心陈粲陈粲包云轩奴开
关键词:应用气象学城市热岛时空变化特征城市功能区
基于DNDC模型的不同秸秆还田填埋深度下农田N_2O气体排放模拟被引量:5
2018年
利用2013年吴江试验区水稻种植季定点、连续监测N_2O气体排放量数据、气象数据、土壤理化性质等资料,运用DNDC模型(脱氮-分解模型)研究该模型是否可以预测不同秸秆还田填埋深度下N_2O排放速度、排放总量和排放变化趋势,并对影响N_2O排放的主要因子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DNDC模型可以对不同秸秆还田填埋深度下N_2O的排放速度、排放总量和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年平均温度、土壤pH、土壤有机碳含量、施肥量和秸秆还田量对不同秸秆还田填埋深度下N_2O气体排放非常敏感。
陈粲包云轩吕青唐倩
关键词:DNDC模型秸秆还田
不同秸秆还田深度对黄棕壤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剖面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0
2020年
为了解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后土壤水力学参数等物理性质的变化,在2016~2018年以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对黄棕壤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水力学性质的影响;试验以无秸秆还田(CK)为对照,秸秆还田处理秸秆数量相同、还田深度不同,共设对照(CK)、秸秆表面覆盖(T0)、秸秆10~20 cm还田(T10)、秸秆20~30 cm还田(T20)和秸秆30~40 cm还田(T30)6个处理,作物种植模式为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一年后可有效地改善土壤团聚体状况,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增加了0.89%~4.33%、16.27%~28.92%和14.65%~26.36%;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水分常量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含量和饱和导水率分别增加了37.31~61.39 g kg^-1、25.51~38.70 g kg^-1、36.21~52.80 g kg^-1和0.69×10^-5~1.11×10^-5cm s^-1,凋萎系数降低了9.59~14.12 g kg^-1;秸秆还田后第二年的土壤改良效果比第一年好。研究表明,10~20 cm秸秆还田处理效果最为显著。
张奇陈粲陈效民张志龙刘巍任晓明
关键词:黄棕壤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深度对小麦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2022年
该文以典型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小麦在不同的生育期内,作物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探讨了小麦在不同的生育期(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和作物秸秆还田的不同深度(无秸秆还田、表面覆盖、10 cm、20 cm和30 cm作物秸秆还田)2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小麦拔节期,表面覆盖处理条件下,硝态氮含量在土壤表层比其他不同还田处理的土层增加了11.42%~34.88%;10 cm和20 cm秸秆还田处理条件下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状况与表面秸秆覆盖处理基本相同;在小麦抽穗期,秸秆还田30 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比相同土层的其他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11.7%~35.4%,表现出30 cm土层秸秆还田后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有滞后的效应;在小麦成熟期,无秸秆还田处理的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的秸秆还田处理,而在表面覆盖还田处理的整个小麦生育期的土壤剖面(0~40 cm)的硝态氮总量比其他3个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23.85%、33.22%和39.55%,差异极显著(P<0.01)。在小麦出苗、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与不同秸秆还田深度呈负相关关系,小麦成熟期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研究结果可为减少秸秆还田造成的硝态氮对农田环境的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吴盼娣陈粲陈粲
关键词:黄棕壤硝态氮小麦生育期秸秆还田
利用CT扫描技术对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中大孔隙的研究被引量:30
2007年
采集了太湖地区3种主要水稻土(白土、黄泥土和乌栅土)的原状土柱为供试土样,利用CT扫描技术,在不破坏土体结构的前提下,准确地得出了不同深度土壤剖面上各种大孔隙的数量、面积以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3种水稻土均以表层的大孔隙度最大,在30~40cm处达到一个最低点,再往下又呈波浪形变化。土柱各截面上大孔隙面积的变异系数随着深度的变化与大孔隙度相似,大孔隙度大的层次其变异系数也较大。等效直径越大的孔隙(〉5mm)在土壤不同深度下数量的变化也越大。表层上大直径(〉5mm)的大孔隙较多,在土壤剖面30~40cm以下其数量急剧减少;而直径较小孔隙(〈1mm)的数量在土壤剖面不同深度下相差不大。
吴华山陈效民陈粲
关键词:CT扫描太湖大孔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