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文良

作品数:12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青年科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循环流化床
  • 4篇双循环流化床
  • 4篇流化
  • 4篇流化床
  • 4篇飞灰
  • 4篇捕集
  • 3篇循环流率
  • 3篇控制参数
  • 2篇压降
  • 2篇冷态
  • 2篇颗粒循环流率
  • 2篇混燃
  • 2篇SCR
  • 2篇捕集效率
  • 2篇出口
  • 2篇灰颗粒
  • 1篇动力学模型
  • 1篇运行优化
  • 1篇正交
  • 1篇正交实验

机构

  • 12篇华北电力大学
  • 3篇神华国华(北...
  • 2篇河北水利电力...
  • 1篇电力研究所有...

作者

  • 12篇许文良
  • 10篇陈鸿伟
  • 10篇杨新
  • 4篇梁占伟
  • 3篇赵争辉
  • 2篇赵宝宁
  • 2篇罗敏
  • 1篇李凡
  • 1篇张志远

传媒

  • 3篇电力科学与工...
  • 2篇华北电力大学...
  • 2篇动力工程学报
  • 1篇热能动力工程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自动化仪表
  • 1篇化工进展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省煤器灰斗结构对飞灰颗粒捕集性能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为探究省煤器灰斗结构对烟气飞灰颗粒捕集效率的影响,设计搭建冷态物理模型,比较研究2种不同跨度结构灰斗的流场分布和对飞灰颗粒(细灰颗粒和大颗粒)在不同位置下的捕集效率。试验结果表明,灰斗对细灰颗粒的捕集效率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扩容灰斗可显著提高中间位置进料时细灰的捕集率;灰斗对大颗粒灰的捕集效率均随烟气流速的降低而有所提高,颗粒分别从左侧、中间和右侧进料时,灰斗的捕集效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扩容灰斗由于内部流场相对均匀,流速较低,利于飞灰颗粒的分离,对细灰和大颗粒灰的捕集效率均好于常规灰斗。
张千刘毅许文良杨新陈鸿伟
关键词:飞灰颗粒捕集性能
600MW燃煤机组SCR催化剂入口流场模拟优化及改造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使用数值模拟软件ANSYS 14.0,以某600 MW燃煤机组及其SCR系统为对象,模拟了SCR催化剂入口4种不同导流挡板布置方案对流场均匀性的影响,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了最佳的布置方案;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现场的优化改造,改善了催化剂入口流场的均匀性,有效地提高了机组SCR脱硝系统的脱硝性能。
罗敏陈鸿伟李凡许文良赵宝宁
关键词:SCR流场模拟
基于正交实验法提高省煤器灰斗飞灰捕集性能的优化设计
2017年
为研究在省煤器灰斗内加装撞击分离器和隔舱对>90μm飞灰的捕集性能,采用正交试验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参数组合的飞灰捕集效能。实验结果表明:方案7能够有效提升省煤器灰斗的飞灰捕集效率,对原灰的捕集效率约能提高2.29倍,对>90μm的飞灰颗粒捕集效率约能提高2.45倍;采用正交实验法和数值模拟的分析结果,最优的隔舱和撞击分离器的结构参数组合为A1B3C1D2;角度α是对飞灰捕集效率影响显著的因素,长度L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说明了撞击分离器是提高飞灰捕集效率的关键部件,能够决定气流在灰斗中的流向及流程。
张千许文良杨新
关键词:正交试验
基于冷态模型提高省煤器出口飞灰捕集效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为探究省煤器出口加装导流挡板及不同形式导流折挡板对灰斗捕集飞灰颗粒效率的影响与变化规律,搭建省煤器出口尾部烟道冷态实验模型。以原始、扩容两种灰斗模型为研究对象,对0.075~1.0 mm的细颗粒灰和1.0~3.35 mm、3.35~6.7 mm、>6.7 mm的大颗粒灰展开捕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加装挡板对细颗粒灰的分离捕集是有利的,随挡板长度的增大和布置角度的减小,灰斗对细颗粒的捕集能力逐渐增强;加装挡板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灰斗对大颗粒灰的分离捕集能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负面的作用,采用较短长度、较大角度的挡板布置方式能减轻挡板对大颗粒捕集的不利影响。堵塞SCR系统催化剂的积灰以0.075~1.0 mm的细颗粒灰为主,实验条件下选择12.0 cm^15.6 cm、30°的布置方式会较为合适。
刘毅张千陈鸿伟杨新许文良罗敏
关键词:灰颗粒捕集效率
煤/气混燃锅炉运行优化与智能算法预测模型被引量:4
2018年
为提高煤/气混燃机组的锅炉效率,以某300 MW煤/气混燃锅炉为对象,对热量混燃比、分级配风、排烟温度、飞灰含碳量及锅炉效率进行了优化。基于优化试验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优化BP(GABP)神经网络等算法,建立了锅炉效率智能算法预测模型。采用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评价了模型预测精度和预测值相对于试验值的平均偏离情况。试验与预测结果表明:随着高炉煤气热量混燃比的增加,锅炉效率由92.87%降到了90.82%,高炉煤气与焦炉煤气的最佳配比应小于1.3;锅炉效率随着分离燃尽风开度的增加而降低,最优开度为4层,均开至100%。通过对比3种预测模型的性能发现,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具有较强的逼近能力和泛化能力。该模型对锅炉效率的预测能力优于其他2种模型。
梁占伟陈鸿伟杨新许文良赵争辉张志远
关键词:燃烧优化
基于气固两相流的双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压降模型的预测和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为研究提升管颗粒循环流率对提升管压降的影响,搭建双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系统,采用差压变送器进行提升管轴向区域压降的实验研究。基于提升管不同的颗粒速度计算方法,充分考虑加速区和充分发展区的不同压降机理,建立加速区、充分发展区和整个提升管压降模型,与实验结果比较发现:加速区颗粒速度采用滑移系数方法所得压降与实验值较吻合,在充分发展区进行压降计算时颗粒速度采用滑移速度等于终端速度计算所得结果较精确;在提升管压降计算时可综合考虑加速区和充分发展区适用的压降模型进行计算,可为实际生产运行中采用压差法进行提升管轴向颗粒浓度的分布提供一定参考,为提升管压降的在线监测提供指导。
杨新陈鸿伟梁占伟许文良孙超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两相流提升管压降
省煤器灰斗出口布置拦截网对大颗粒灰捕集效率影响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为研究省煤器灰斗出口安装拦截网装置对大颗粒灰捕集效率的影响,得到较为合适的拦截网布置方式,搭建冷态实验台,以不同孔型、角度和长度布置方式下的平板型拦截网为研究对象,对1.0~3.35 mm、3.35~6.7 mm以及>6.7 mm 3个粒径区间的大颗粒灰,展开单颗粒的捕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拦截网装置能有效提高大颗粒灰的捕集能力,实验条件下就综合捕集效率与系统压降来看,3×12型网孔拦截网的性能要优于6×6型网孔拦截网;30°~45°是较为理想的布置角度,较好的布置长度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为12.8~13.7cm,约占水平管段竖直高度的45.4%~48.6%。
陈鸿伟许文良杨新张千
关键词:捕集效率
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的冷态实验研究与预测被引量:3
2018年
在自行搭建的双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系统上研究了鼓泡床静床层高度、颗粒平均粒径、鼓泡床流化风速、快速床总流化风速及一次风量比例等控制参数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上述控制参数的颗粒循环流率计算关联式。结果表明:随着鼓泡床流化风速的增加,颗粒循环流率变化不明显;随着快速床中一次风量比例和总流化风速的增加,颗粒循环流率均增大,当一次风量比例和总流化风速达到一定值后,颗粒循环流率的增幅逐渐变缓;颗粒循环流率随着静床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颗粒平均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且颗粒平均粒径的影响程度较大;所提出的关联式能够较好地预测颗粒循环流率。
陈鸿伟杨新梁占伟许文良孙超
关键词: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控制参数关联式
混燃煤气气氛下NO_x排放特性与建模预测被引量:7
2017年
以300MW煤/气混燃锅炉为研究对象,理论计算了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及煤粉的热量混燃比对烟气量的影响特性,对混燃煤气协同分级配风条件下的NO_x排放特性进行了优化实验研究,利用实验数据建立了NO_x排放浓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当高炉煤气与焦炉煤气配比为0.3时产生的理论烟气量与纯然煤工况相当;混燃高炉煤气使得炉膛温度温差减小,有利于控制NO_x排放;随着高炉煤气热量混燃比和分离燃尽风率的增加NO_x排放浓度逐渐降低,而飞灰含碳量逐渐增加。综合衡量NO_x排放浓度和飞灰含碳量,高炉煤气(BFG)与焦炉煤气(COG)的最佳热量混燃比配比应低于1.3,最佳的分离燃尽风率为24%。通过对比所建立的3种NO_x排放预测模型,发现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够准确表达锅炉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的非线性关系。
梁占伟陈鸿伟杨新许文良赵争辉
关键词:煤燃烧NOX排放神经网络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实验研究与预测
2019年
基于不同快速床压降的计算方法建立动力学模型实现对颗粒循环流率的预测计算,并进行冷态系统的实验验证。研究发现:颗粒循环流率随鼓泡床流化床风速的增大无明显变化;随快速床风速(二次风风速)的增大,出现增大趋势,但增长速率逐渐放缓;颗粒循环流率随经床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平均粒径的减小而增大,且平均粒径的影响程度较大。在实验各工况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的最大误差为18.59%,在工业允许范围内验证该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
杨新陈鸿伟许文良刘啸东赵争辉
关键词:循环流率流化床控制参数动力学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