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敏

作品数:9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篇等时性
  • 3篇原子
  • 2篇电离
  • 2篇动量
  • 2篇质谱
  • 2篇分子
  • 2篇NE
  • 2篇HIRFL-...
  • 1篇电离反应
  • 1篇动力学分析
  • 1篇衍射
  • 1篇原子核
  • 1篇质子
  • 1篇质子束
  • 1篇中分子
  • 1篇三体
  • 1篇能量损失
  • 1篇谱仪
  • 1篇中子
  • 1篇重核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近...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兰州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张敏
  • 6篇马新文
  • 4篇张少锋
  • 3篇张玉虎
  • 3篇邢元明
  • 3篇王猛
  • 3篇赵冬梅
  • 3篇闫顺成
  • 3篇高永
  • 2篇冯文天
  • 2篇郭大龙
  • 2篇朱小龙
  • 1篇张鹏举
  • 1篇雷瑜
  • 1篇李斌
  • 1篇程锐
  • 1篇肖国青
  • 1篇刘作业
  • 1篇周贤明
  • 1篇赵永涛

传媒

  • 5篇原子核物理评...
  • 4篇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XUV激光脉冲和反应显微成像技术的原子分子光物理实验平台
2020年
基于高次谐波技术的超快激光系统可以通过控制脉冲时序实现对目标量子态的精准操控,反应显微成像谱仪实现了4π立体角内对量子少体碰撞过程的准确测量,两项先进系统的结合将极大拓展量子少体动力学研究的领域。目前,高次谐波的单频选择至关重要,同时反应显微成像谱仪的分辨率受真空度及冷靶分散度的影响较大。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通过采用多级差分、钛真空靶室的设计,使得谱仪的真空度达到10^–11 mbar量级,有效降低了本底噪声的影响;升级改造传统超音速冷靶系统的靶束产生装置,实现了靶厚度的自由调控,大大提高了探测器记录事件的准确性;本实验平台结合高次谐波产生多阶XUV脉冲单能化技术,实现了单能XUV超快激光系统和反应显微成像谱仪成功结合,该系统可以产生能量范围在20~100 eV之间的XUV脉冲,能够研究电离能或解离能在100 eV以下的原子分子动力学过程。
雷建廷海帮张敏董达谱赵冬梅赵冬梅胡碧涛马新文刘作业
基于HIRFL-CSR测量丰中子重核质量的建议被引量:1
2020年
丰中子重核区有大量原子核质量未知,迫切需要实验测量。我们建议,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研究装置HIRFL-CSR上的等时性质谱术,高精度测量204Pt等丰中子重核的质量。CSR质量测量实验中,在目标核产额尽可能高的前提下,需要每次注入都有多个离子同时储存到实验环CSRe中,才能针对逐次注入修正磁场晃动的影响,得到高精度测量结果。但在丰中子核区,当目标核产生截面非常低时,每次注入能储存到环中的离子数目太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混合厚度靶"的方法,在不明显改变目标核产额的情况下,显著增加同时储存在CSRe中的离子数,满足实验要求。模拟计算表明,在CSRe测量丰中子重核质量是可行的,并推荐了实验的设置。
刘明正王猛张玉虎张玉虎周旭张敏邢元明张敏
中能Ne^(4+)离子诱导的羰基硫分子三体碎裂动力学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利用反应显微成像谱仪开展了56 keV/u的Ne^(4+)离子与羰基硫(OCS)气体的交叉碰撞实验,研究了Ne^(4+)离子诱导的OCS^(3+)的碎裂动力学.通过符合探测三个末态离子,重构了OCS^(3+)离子三体碎裂对应的牛顿图和Dalitz图,并明确区分了直接解离和次序解离两种碎裂过程.重构了OCS^(3+)离子解离过程的动能释放(KER)分布,发现其峰值在25 eV处,同时在18 eV处有肩膀结构的存在,其中25 eV左右的峰来源于直接解离过程,18 eV处的肩膀结构来源于次序解离和非次序解离两种过程.通过分析不同能量和不同电荷态下重离子碰撞实验所得到的KER谱,发现微扰强度不是影响态布居的主要因素.OCS^(3+)次序解离中的第二步KER的峰值在6.2 eV处.结合以往的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多电离态的分子发生次序碎裂的根源在于二价离子碎片存在亚稳态,而重构得到的第二步KER可以反映亚稳态离子的电子态信息.
申丽丽闫顺成马新文朱小龙张少锋冯文天张鹏举郭大龙高永海帮张敏赵冬梅
关键词:羰基硫
利用质子能损检测气体靶区有效靶原子密度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准确测量气态靶区的有效靶原子密度能够提升离子与气体和离子与等离子体靶相互作用实验结果的精度和对物理过程的认识.实验中利用离子加速器引出的100 ke V质子束穿过一定长度的氢气靶,对质子的剩余能量进行了精确测量,获得了在气体靶内的质子能损数据,结合已有的能损研究结果,重新标定了气体靶区内的有效靶原子密度.分别比较了能损、电离型真空计IonIVac ITR 90和薄膜电容型真空计Varian CDG-500的实验测量结果,对比了修正后的电离型真空计有效气压曲线,结果发现质子束能损的测量方式具有原位、高准确性、在线监测等突出优势,为诊断气态靶有效原子密度提供了新的方法.
陈燕红程锐张敏周贤明周贤明王瑜玉赵永涛王瑜玉雷瑜任洁茹马新文肖国青
关键词:质子束能量损失
桌面飞秒极紫外光原子超快动力学实验装置被引量:1
2020年
飞秒极紫外光脉冲是研究原子分子超快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工具,是同步辐射及自由电子激光这样的大科学装置的重要补充,而且具有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本工作基于大功率飞秒近红外激光在气体介质中的高次谐波过程,搭建了一套桌面飞秒极紫外光源.使用充气的中空波导管产生高次谐波,增大了驱动光与介质的作用长度,显著提高了光子产额.使用了光栅的圆锥衍射模式来实现高次谐波光子能量的选择,在保证高衍射效率的同时,减小了光栅衍射对于光脉冲的时间展宽效应.通过实际测量,光源的输出光子能量可覆盖20-90 eV的范围.在光子能量为40 eV附近,输出光子流强达1×10^10 photons/s,光子能量分辨约为0.4 eV.该光源结合新研制的反应显微成像谱仪,为研究极紫外光与原子分子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独特的手段.目前已成功开展多次原子及分子电离实验,系统性能稳定.
海帮张少锋张敏董达谱雷建廷赵冬梅赵冬梅
关键词:高次谐波
HIRFL-CSR上等时性质量测量进展被引量:3
2020年
基于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冷却储存环(HIRFL-CSR)发展了等时性质谱术(Isochronous mass spectrometry,IMS),高精度测量了一批短寿命原子核的质量并研究了核结构和核天体领域的相关物理问题。本文综述了IMS实验的原理和步骤,重点介绍了目前正在发展的双TOF探测器谱仪。利用双TOF质量谱仪在测量离子回旋周期的同时测量了离子的速度,用来修正实验结果,可以在很宽的动量接收度内实现高质量分辨,并消除离子动量分散带来的系统误差。双TOF等时性质谱术是全新的概念,需要针对性开发相关实验技术。我们建立了基于CSRe的模拟平台,研制了高性能TOF探测器并安装在CSRe直线段,进行了在线束流测试,发展了新的束流光学设置并进行优化,开发了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并在做进一步优化,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
邓涵宇王猛张玉虎张玉虎周旭孙铭泽邢元明张敏
分子离子碎裂过程中动能释放的校准方法
2020年
分子离子碎裂过程中,动能释放(KER)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量,通过研究其分布特征,可以获取母体离子态布居、分子结构、以及解离机制等信息.本文以CO2+→C++O+两体碎裂过程为例,详细介绍了KER的重构过程.利用C+离子的二维动量分布、KER与离子出射角度的关系,校准了影响KER重构的实验参数:飞行时间、飞行时间谱仪电压、位置坐标.校准过程中,只有当碎片离子的二维动量分布呈圆形或者KER与离子出射角的分布呈直线时,影响KER重构的参数才符合校准标准.
张敏闫顺成闫顺成张少锋高永
关键词:校准
常规等时性质量测量中系统性偏差的实验研究
2023年
基于重离子储存环建立的等时性质谱术(IMS)是测量远离稳定线核素质量的有效工具。但是,采用常规IMS测量缺中子一侧的核素质量时,发现T_(z)=-1/2和T_(z)=-1核素的质量测量结果在宽时域范围内存在系统性偏差。本工作利用CSRe直线段上的双飞行时间(TOF)探测器,同时测量了循环离子的周期和速度。利用这些实验信息,对常规IMS质量测量中出现的系统性偏差进行了研究。发现系统偏差是由于储存的离子动量分布不对称以及储存环能量转变参数γt非恒定造成的。在离线数据处理时,发现通过限制动量接收度的大小,可以消除常规IMS质量测量中的系统偏差。这一结果对采用常规IMS进行质量测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张敏张玉虎张玉虎周旭王猛付超义李宏福廖挺史金阳帅鹏宋雨楠孙铭泽帅鹏邢元明徐星颜鑫亮
50 keV/u Ne^(8+)与CO转移电离反应中分子轴取向效应测量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反应显微成像谱仪,研究了50 keV/u Ne^(8+)碰撞CO转移电离反应中生成的CO^(2+)碎裂过程。通过重构分子离子爆炸碎片C^+和O^+的三维动量,获得了质心系中CO^(2+)碎裂过程中释放的动能(KER)。在KER谱中发现了来自亚稳态~1Σ^+,~1Π,~3Π解离的峰、~3Σ^+态解离的峰和~1Σ^+(II)态解离的峰,同时发现了排斥态~3Σ^-的贡献。在~3Σ^-态解离的分子轴取向分布中,首次观测到CO^(2+)解离的分子轴取向效应。
高永张少峰朱小龙闫顺成冯文天张瑞田郭大龙李斌汪寒冰黄忠魁海帮张敏马新文
关键词:CO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