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 作品数:8 被引量:108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三峡山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模型拟合被引量:9
- 2017年
- 为揭示土壤涵养水源的机制,并为山区生态治理提供依据,以三峡库首大老岭和夷陵山地为研究区,采集温性阔叶林棕壤、针阔混交林黄棕壤、茶园地和暖性针叶林黄壤的原状土样,通过离心法分析并拟合了山地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结果表明,三峡山地土壤随吸力增大,土壤含水率呈先迅速降低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规律。黄壤的持水性较差,黄棕壤相对于其他林地土壤有着更强的持水性。茶园持水能力比棕壤和黄棕壤差,与黄壤差异较小。孔隙分布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大孔隙以黄壤体积比最大,其次是黄棕壤和棕壤,茶园最小。用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山地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模型可靠性高。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n与有机质(P<0.05)和粉粒(P<0.05)的相关性较高,参数α与理化性质相关性较差。
- 牛晓彤刘目兴易军易军张君杨燕
- 关键词:山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三峡库区
- 贵州省苗族传统村落空间结构识别及影响机制被引量:40
- 2021年
- 苗族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族团结和利益关系的重要载体,系统研究其空间分布对保护传统村落、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苗族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进行科学识别,并探寻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①贵州省苗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呈集聚特征,空间分异显著;核密度最大值为雷凯台区域,呈倾斜"T"字形坐落特征。②苗族传统村落为无标度区,具有明显的分形结构特征。自组织演化中围绕清水江和都柳江等地带展开,分形结构十分复杂。③苗族传统村落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呈以东南为热点区、东北—西南为冷点区的分布格局。④苗族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海拔500~1000 m、地形起伏度30~70m、坡度5°~15°、清水江与都柳江以及交通闭塞等地带;自然地理环境对苗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起着基础性作用,苗族文化和苗族人口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闭塞的交通条件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 杨燕胡静杨燕胡静蒋亮
- 关键词:交通条件自然地理环境
- 贵州省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6类民族传统村落被引量:23
- 2022年
- 民族传统村落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借助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贵州省苗族、侗族、汉族、土家族、布依族和水族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除水族传统村落外,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和土家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集聚特征,且空间分异十分显著。2)不同类型民族传统村落的核密度中心和核密度值差异明显,黔东南、安顺和铜仁为高密度区。3)民族传统村落系统具有显著无标度区,空间结构复杂,分形特征明显。4)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受自然、社会、文化、民族和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民族人口的整体作用最强;苗族、侗族和汉族传统村落受民族人口与文化影响明显,社会经济落后和交通闭塞对土家族、布依族和水族传统村落保护性作用显著。
- 杨燕胡静胡静李亚娟陈云李亚娟
- 关键词:空间分异民族地区
- 不同水耕年限稻田土壤水分运动特征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利用田间染色示踪和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江汉平原不同水耕年限稻田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期望为制定合理的稻田水分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新稻田(水耕17a)与老稻田(水耕大于100a)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引发土壤剖面内不同水分运动特征。新稻田垂直渗漏较老稻田明显,表现为新稻田有更大的染色深度。老稻田染色区域主要集中在耕作层,染色面积为48.52%;犁底层和底土层染色面积较小,仅为3.17%和0.2%。除耕作层外,新稻田其他土层染色面积均大于老稻田,且优先流特征较老稻田明显。老稻田侧向水分运动较新稻田强烈,其侧流剖面的染色面积(15.35%)显著高于新稻田(8.45%),老稻田侧向水流主要发生在犁底层以上。为减少稻田水分渗漏损失,老稻田可以通过减少农田-田埂-沟渠过渡区侧渗实现,而新稻田可采取少量多次的灌溉原则。
- 杨燕易军刘目兴张君李胜龙
- 关键词:稻田优先流江汉平原
- 稻田-田埂过渡区土壤优先流特征研究被引量:16
- 2018年
- 为揭示田埂对稻田—田埂过渡区土壤水分渗漏的影响,对比不同位点(田内、过渡带和田埂)优先流特征差异,采用室外亮蓝染色示踪方法,对江汉平原典型稻田—田埂过渡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渡区土壤染色面积比(SAR)随深度的增加呈波动下降,其中0~20cm土层SAR较高,占剖面总SAR的53.85%~88.55%。不同位点土壤SAR差异明显,0~20 cm土层平均SAR由大到小依次为田内、过渡带、田埂,20 cm以下各位点SAR均较低,但田埂平均SAR高于田内。各位点水平剖面染色结果与垂直染色结果能较好对应,且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染色区域急剧减少。各位点染色路径数(SPN)与SAR显著相关,田埂中、下层土壤SPN均高于田内。染色路径宽度(SPW)结果显示,0~20 cm田内以10~80 mm和大于80 mm SPW为主,过渡带和田埂大于80 mm SPW较少,均以小于10 mm和10~80 mm为主。各位点SPW的差异反映在水流类型上,田内为非均质指流—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过渡区和田埂以混合作用大孔隙流—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为主。水分渗漏路径结果显示,田内水分由过渡带和田埂的垂直和侧向渗漏较强,且田沟田埂侧向流较田间田埂明显。田埂是稻田水分快速流失的主要区域,加剧了稻田水肥流失和水环境污染风险。本研究可为稻田水分保持和制定合理施肥、灌溉等措施提供依据。
- 李胜龙易军刘目兴张君杨燕张海林
- 关键词:优先流侧向流
- 不同水耕年限稻田土壤大孔隙分布与优先流特征
- 优先流是导致稻田水分快速流失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水耕2、18和大于100年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环入渗、室内理化性质分析、田间染色示踪和原状土柱CT扫描的方法,量化不同水耕年限稻田土壤入渗能力、大孔隙分布与优先流流特征,可...
- 易军杨燕张海林刘目兴
- 关键词:土壤入渗CT大孔隙优先流
- 基于GIS的中国森林乡村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3
- 2021年
- 以7586个国家级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测度国家森林乡村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森林乡村在空间上呈非均衡性特征,由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向西北、东北地区逐渐减少。2)核密度表现为两个单核中心独立、次级中心环绕以及带状、块状分布特征,北京、浙江与安徽交界处为双核中心。3)国家森林乡村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核心热点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逐渐变冷点区分布态势;具有"聚原近河亲微斜坡、向阳坡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特征。4)逐步回归和GWR模型的结合能更精准揭示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方向和空间特征。除路网密度外,河网密度、常住人口、森林覆盖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国家森林乡村呈正相关,在不同的地级市,不同因素对国家森林乡村的作用不同,呈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影响。
- 杨燕胡静杨燕胡静蒋亮
- 关键词:空间结构影响因素GIS
- 不同水耕年限稻田土壤水分渗漏与保持特征被引量:9
- 2016年
- 以江汉平原连续水耕年限大于100年(老稻田)和由旱耕改为水耕17年(新稻田)的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剖面基本理化性质和水力学参数,揭示了2种稻田土壤水分渗漏和保持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新稻田土壤的平均饱和导水率(Ks)为32.05cm/d,显著高于老稻田(17.91cm/d)。新、老稻田土壤Ks均表现为耕作层〉底土层〉犁底层,新稻田耕作层Ks分别为犁底层和底土层的6.3倍和5.7倍,老稻田耕作层Ks分别是犁底层和底土层的6.9倍和4.0倍。(2)老稻田土壤持水能力高于新稻田,同一剖面不同土层持水能力表现为耕犁底层〉底土层〉耕作层。〉0.03mm当量孔径的孔隙比例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新稻田各层土壤比例大于老稻田。(3)新、老稻田最大有效水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老稻田各土层(32.25%-46.59%)均高于新稻田(26.99%-36.74%)。老稻田平均总库容(135.8mm)大于新稻田(124.4mm),新稻田滞洪库容(11.21-38.74mm)大于老稻田(8.1-60.74mm)。旱耕改水耕加重了水资源的消耗,增加了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
- 张君易军刘目兴李胜龙杨燕朱钊岑
- 关键词:稻田饱和导水率持水性土壤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