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宁
- 作品数:9 被引量:28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区域文旅品牌建设研究——以中原地区为例被引量:3
- 2019年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推动区域文旅品牌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其原真性、完整性、活态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决定了作为其保护主体的大遗址是该区域文化特征源流所在,具有极高的区域文化代表性,能创造出强烈的品牌印象。先天与品牌建设所强调的创造性、所有性、深刻性、激发性、相关性、基础性和独有性高度契合。分析中原地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建设"中华源.老家河南"品牌方面的实践探索可发现,河南通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是确立了文明源头的品牌印象;二是促进了寻根问祖的品牌认同。而在诸多的路径选择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以原生保护路径为根本,塑造区域文旅的品牌意象;以次生利用路径为支撑,提升区域文旅的品牌实力;以再生创新路径为辅助,扩大区域文旅的品牌宣传。
- 张冬宁
- 关键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产初探被引量:10
- 2017年
-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结晶,是文化景观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它是一种人类在动态适应下与自然长期协同进化所形成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村落类文化景观,其所拥有的杰出建筑范例展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采取的选址规划体现了传统的布局理念和罕见的美学景象,继承的生活方式代表了该区域的风俗习惯,蕴含的"天人合一"共生思想促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延续。通过以突出普遍价值为前提,文化景观遗产的评价标准为蓝本,充分融合传统村落的评选条件,并将文化景观遗产的特征要素纳入进来,进而推导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5条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分类应以空间的区域分布为基础,自身的文化景观价值为依据,从属的文化类型为核心,将其划分为反映传统农业耕作的中原耕读文化类、形成天然审美意境的西南民俗文化类和延续多元民系风貌的东南山水田园类这3大类型。
- 张冬宁
-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河南文化产业被引量:4
- 2016年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种经济调整政策,其核心是提高供给质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实现全生产要素的合理高效配置。这种创新的发展理念对于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河南省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拥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与经济总量的增加相匹配。究其根本原因,河南省文化产业在创新观念、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和资本供给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恰恰都不属于需求侧的范畴。因此应当从供给侧入手,以创新为核心推动优势转化,以市场为主导完成结构调整,以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要素升级,以改革为手段健全资本供给。
- 张冬宁
- 关键词:文化产业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众吸引力研究
- 2021年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已然步入第十二个年头。回顾过去取得的巨大成绩,其逐步建立起了跨年代、多省份、大规模的保护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什么?为谁保护?为什么保护?”等疑问。但在公共吸引力方面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进而造成了冷热不均的巨大客流差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众吸引力主要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客观因素很大程度上受人口基数、交通区位和区域经济水平等要素的制约;主观因素则与遗址本身对公众游览动机的激发,即遗址公园的核心遗产价值和品牌建设等要素息息相关。借助引力模型考察人口基数、交通区位和经济水平对基础公众吸引力的影响可以发现,其将36处遗址公园划分为了四挡,其中覆盖人口500万以上,交通距离50公里以下的公园拥有最为巨大的吸引力潜质。而唯有做好遗址公园自身的核心遗产价值挖掘工作,并将加强特色的品牌建设,方能提升公众来到园区的主观能动性。
- 张冬宁
- 关键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引力模型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嵌入和融合路径被引量:1
- 2022年
- 作为一种凸显线型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利用与传承功能的特性开放空间和公共文化载体,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有助于实现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文旅融合的多区域协调和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而沿黄地区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提供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彰显多元一体的民族精神、奠定永续发展的文化自信方面能完美嵌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多重价值体系之中。从最初的的立园之本、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现有的基础条件来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更是天然适合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核心和有力抓手。鉴于此,可从原生、次生和再生三重路径入手:通过遗址本体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物质遗产相统合,擦亮“文明起源”的IP名片;实现遗址阐释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风貌相协合,营造历史空间的场景重现;推动遗址展示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民族品格相融合,建设精神同源的灵魂家园,最终实现两者的高效融合。
- 张冬宁
- 关键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问题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突显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的新兴科技手段和信息传播技术,可以很好地对现实环境进行数字化模拟和存储,再现和创造本已消逝了的历史信息,而且还可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现实技术的这些优势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所强调的完整性、原真性、活态性和共享性天然地契合。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均存在着许多问题。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应用,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勇于创新担当;二是强化政府主导,做好顶层设计;三是突破核心技术,解决硬件掣肘问题;四是重视因地制宜,提升软件内容。
- 张冬宁
-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文化遗产
- 黄河文化的核心特征与时代价值被引量:4
- 2022年
- 滚滚黄河万年长,绵绵华夏文明始。作为养育中华亿万儿女的母亲河,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北麓的一缕清泉缓缓流下,绕过九曲十八弯的河套平原,以万马奔腾之势从壶口瀑布倾泻而出,最终在长河落日的美景下汇入浩瀚的渤海。在这130多万平方公里的黄河流域内,黄河孕育出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更凝聚而成中国人民高尚的民族品格与夺目的时代精神。
- 张冬宁
- 关键词:民族品格华夏文明壶口瀑布河套平原中华文明
- 浅析新媒体视域下的文化遗产传播
- 2019年
- 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除了能向公众展示文物古迹的独特魅力、总结古代社会的科技成就、梳理遗产背后的历史信息外,最大意义在于:一是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立文化遗产主人翁意识;二是有益于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交流互鉴,使我们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截至目前,我国以4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55处世界遗产,排名世界第一。在短短的数十年间,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脍炙人口的词汇,公众对其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传播的覆盖面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相关的传播深度仍有不足,对于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及保护理念,大部分人仍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很少深入了解其核心价值之所在,这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展开。鉴于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化国家站位、主动服务大局,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
- 张冬宁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世界遗产
- 新论
- 2020年
- 贫困治理是推动国家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贫困治理是一个社会再动员、再组织、再塑造的过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推进贫困治理现代化、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成效显著。重视提高贫困人口的S我发展能力。提升贫困治理能力、实现贫困治理现代化,必须提升贫困人□的自我发展能力,构建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长效脱贫机制,确保稳定脱贫、有效防止返贫。
- 何毅亭祁凡骅张冬宁赵挺王淑敏
- 关键词:贫困治理贫困人口返贫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脱贫再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