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蕊

作品数:11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德国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土壤
  • 4篇地统计
  • 3篇地统计分析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 3篇土壤含水量
  • 3篇耕作
  • 3篇含水量
  • 3篇不同土地利用
  • 3篇不同土地利用...
  • 2篇蔗地
  • 2篇植被
  • 2篇植被覆盖
  • 2篇土壤孔隙
  • 2篇喀斯特地区
  • 2篇孔隙
  • 2篇孔隙结构
  • 2篇耕作方式
  • 2篇放牧
  • 2篇放牧强度
  • 2篇甘蔗

机构

  • 11篇桂林理工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广西农业科学...
  • 2篇桂林市农业科...

作者

  • 11篇马蕊
  • 10篇甘磊
  • 4篇张中彬
  • 3篇陈晓冰
  • 2篇陈廷速
  • 2篇彭新华
  • 2篇张金莲
  • 1篇谢永雄
  • 1篇黄太庆

传媒

  • 2篇福建农业学报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工业安全与环...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桂林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以桂林市农业科学院的大豆地、梨树地、甘蔗地为例,分析3个试验区土壤表层0^6cm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降雨是影响土壤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关键因子,耕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梨树地土壤含水量是三者之中最高,甘蔗地土壤含水量次之,大豆地土壤含水量最小;3个试验区在3种不同土壤水分状态下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属于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受降雨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制约,在不同条件下他们各自占有的权重不同;尽管不同的植被覆盖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干扰会影响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但是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区域相对稳定,表明土壤本身具有恢复其空间分布稳定性能力。
彭扬建甘磊马蕊张静举陶焕壮张中彬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土壤含水量地统计学
桂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热导率空间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以广西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种植地、甘蔗种植地、梨树种植地为例,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干旱、中等、湿润土壤水分情况中土壤热导率的空间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和湿润水分条件下,土壤热导率表现为梨树地>甘蔗地>大豆地,而中等水分条件下梨树地>大豆地>甘蔗地;土壤热导率的大小变化趋势与含水量相一致,说明土壤热导率的大小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土壤热导率的地统计分析表明,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大豆地的土壤热导率空间结构比在50%~65%范围内,属于中等相关性,而甘蔗地和梨树地的空间结构比大于75%,空间相关性很强;大豆地的土壤热导率的高阈值空间分布比甘蔗地的稳定性好,主要是因为甘蔗地受垄沟灌溉的影响;而梨树地是免耕地,其空间分布稳定性较弱。研究结果说明,在研究区域土壤对其热导率空间相对稳定性具有一定维持能力,但土壤热导率的稳定性受耕作和灌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陶涣壮甘磊马蕊张中彬程芳丽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地统计分析
不同放牧强度影响下的土壤剪切力空间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建立典型羊草植被覆盖下围封、冬季放牧和过度放牧试验区以及典型大针茅植被覆盖下围封和持续放牧试验区。在长135 m,宽105 m,共计100个测量点的空间区域测量土壤剪切力并研究其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引起区域土壤剪切力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放牧是引起土壤剪切力空间变异的关键因子,其途径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以及植被状况。过度放牧严重破坏土壤结构导致的土壤剪切力最小。适度放牧因局部干扰,土壤剪切力的空间分布具有清晰的递变性,但这种递变性在干旱条件下减弱。而围封仅在土壤含水量与植被根系的作用下并未形成类似前者的空间分布形式。这说明在适度放牧的干预下,土壤剪切力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
甘磊彭扬建谢永雄马蕊彭新华莫春梦
关键词:放牧强度
不同放牧强度下羊草和大针茅草原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被引量:12
2015年
近年来不合理的放牧体制造成内蒙古地区土壤退化严重.基于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建立围封(UG79)、冬季放牧(WG)、持续放牧(CG)和过度放牧(HG)条件下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试验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试验共分为5 个小区,分布为:LUG79、LWG、LHG、SUG79 和SCG.试验利用GPS 在每个小区建立1 个长135 m,宽105 m,共计100 个测量点的空间区域,通过利用HH2 Moisture Meter测量土含水量并研究其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降水是引起区域土壤含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引起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的关键因子.在羊草区,LWG 土壤含水量(0.29-0.05 cm^3·cm^-3)高于LUG79(0.24-0.03 cm^3·cm^-3),而LHG 由于过度放牧导致最小的土壤含水量(0.21-0.01 cm^3·cm^-3).在大针茅区SCG 土壤含水量(0.28-0.07 cm^3·cm^-3)要大于SUG79 区(0.27-0.05cm^3·cm^-3).相较于围封而言,SCG 和LWG 区在适度的持续放牧与冬季放牧方式下能增强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说明适度的放牧强度能增加土壤含水量.在围封区域SUG79 区的土壤含水量高于LUG79 区的土壤含水量.从地统计分析结果看,每个试验区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均具有-定的稳定性,其空间结构比均高于97%.但两个围封的UG79 区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比放牧的CG、WG 和HG 试验区更稳定,说明放牧对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的稳定性有一定破坏作用.
甘磊马蕊彭扬建彭新华莫春梦Rainer Horn
关键词:放牧强度土壤含水量
基于CT技术的甘蔗地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开展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为土地合理耕作及耕地水土保持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甘蔗地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耕作和三年免耕条件下,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技术,通过相关插件计算获得甘蔗地土壤孔隙数量、孔隙体积和表面积,土壤弯曲度、孔隙连通性和水力半径等孔隙结构,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结果】耕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免耕作区;耕作区的孔隙度均值(1.069%)和孔隙数均值(1194个)都小于免耕区的孔隙度均值(1.195%)和孔隙数均值(1519个);由弯曲度和连通性的均值数据可知,耕作区(1.374、0.512)大于免耕作区(1.333、0.299)。翻耕破坏土壤原有结构,导致土壤中的大孔隙数量和孔隙度减少,但增加中小孔隙的数量。使得在二维分布中耕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免耕区,而在土壤表层三维形态特征中免耕区土壤孔隙较耕作区分布更密集;翻耕破除了土壤孔隙之间的孤立性,增加了土壤的连通性,使得耕作区的弯曲度、连通性大于免耕区。【结论】适当耕作比免耕有助于土壤内部的连通和导水,促进作物吸水以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甘磊张静举黄太庆陈晓冰马蕊张金莲陈廷速
关键词:CT技术三维重建甘蔗地免耕
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斥水性的空间变化
2017年
以广西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甘蔗及梨树植被覆盖的土壤为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斥水性的空间变化。通过对每个试验区面积为135 m×105 m的100个测量点应用滴水穿透时间法(water drop penetration time,WDPT)进行土壤斥水性测量,利用土壤含水量确定干旱(0.062±0.025)cm^3·cm^(-3)、中等(0.151±0.045)cm^3·cm^(-3)和湿润(0.237±0.086)cm^3·cm^(-3)的土壤水分条件。运用地统计方式,对土壤斥水性进行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和湿润水分条件下,WDPT的大小均表现出梨树地最大,甘蔗地次之,大豆地最小,与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大小的变化一致,但是在中等水分条件下,WDPT均值大豆地高于甘蔗地,同时3个试验区的滴水入渗持续时间都达到最大。土壤斥水性的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水分条件下,3个试验区的空间结构比基本上大于75%,空间相关性较强。在土壤斥水性的高阈值空间分布上,甘蔗地的稳定性比大豆地强,而梨树的空间分布稳定性最弱。研究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会对土壤斥水性空间稳定性产生干扰,但土壤本身仍具有恢复其空间分布稳定性的能力。
陶涣壮彭扬建甘磊马蕊程芳丽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地统计分析
不同作物类型下土壤收缩变化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土壤在饱和-风干失水过程中会发生收缩,往往伴随着表面下陷和出现裂缝的现象。在桂林市农业科学院通过采样来测定甘蔗、梨树、大豆试验地的土壤收缩变化,并利用Soil Shrinkage Simulator(SSS)软件进行土壤收缩曲线的拟合和收缩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SSS软件能够较好地拟合实测数据(r>0.97),土壤的收缩曲线整体结构是呈现"S"型;但不同试验地的土壤收缩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梨树地容重小,总孔隙度大,有机质含量高,以及免耕的耕作方式使其土壤结构疏松,含水量较高,从而导致它的土壤收缩程度最大;但甘蔗地和大豆地收缩程度较为接近,这与原假设的不同作物类型下甘蔗地土壤收缩大于大豆地相反。一方面由于甘蔗地垄沟种植使得部分表层土壤容重加大;另一方面,垄沟中存储的水分直接入渗到下层土壤,对表层土壤水分的贡献不大,这些均导致甘蔗地表层土壤收缩相较于大豆地不明显。因此,除了土壤自身性质外,耕作方式对土壤收缩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马蕊甘磊张静举陶涣壮彭扬建张中彬
关键词:耕作方式
桂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热容量空间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以广西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种植地、甘蔗种植地和梨树种植地为例,研究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干旱、中等和湿润土壤水分情况中土壤热容量的空间变化。通过对每个试验区面积为135 m×105 m的100个测量点进行土壤含水量测量,确定干旱、中等和湿润的土壤水分条件,并计算出土壤热容量。运用地统计方式,对土壤热容量进行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含水量的大小表现为梨树地〉甘蔗地〉大豆地,土壤热容量的大小同样是梨树地〉甘蔗地〉大豆地,可见土壤含水量是引起土壤热容量变化的主要因子。土壤热容量的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热容量整体的空间结构比均为25%~75%,属于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大豆地和甘蔗地的土壤热容量高阈值空间分布仅在中等和湿润条件下较为稳定,说明受到降水控制的土壤水分主导土壤热容量空间分布的稳定性,但耕作方式会在干旱时期打破其稳定性。而梨树地因受到长期免耕的影响,其空间分布稳定性较弱。结果说明土壤有保持其热容量空间稳定性的能力,但耕作方式等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土壤热容量的空间稳定性。
甘磊陶涣壮张静举马蕊张中彬
关键词:地统计分析
广西典型旱地和水田土壤结构及其水力特性研究
广西地区由于其复杂的地质环境,导致水土资源不协调的双层空间结构,加之近年来极端气候使广西地区农业旱灾频发,研究广西典型农田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干湿过程中土壤收缩情况以及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特征,对于制定合理的农耕制度,提高...
马蕊
关键词:水力特性孔隙结构
文献传递
基于CT技术的稻田不同轮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合理的轮作种植制度是改善土壤结构及有效利用土壤水分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研究以广西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水稻-油菜轮作和双季稻处理条件下,利用CT扫描原状土柱,结合Image J软件及其插件计算获得土壤孔隙数量、弯曲度和孔隙连通性等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并进行土壤结构三维重建。结果表明:轮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双季稻区,孔隙度和孔隙数量均值(0.457%,451个)大于双季稻区(0.345%,358个),弯曲度及连通性(1.332,0.474)也大于双季稻区(1.272,0.217),但两者的水力半径没有明显差异。水旱轮作由于减少了土壤淹水时间,改善了土壤胶结状态,促进了作物根系生长和延伸,导致孔隙结构发育更好,导水性更强,是促进水稻田土壤结构改善和水分运移的倡导模式。
张静举陈晓冰郑思文马蕊甘磊
关键词:孔隙结构水稻土CT技术轮作方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