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进
- 作品数:12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文献整合的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呼吸和净生产力数据集被引量:4
- 2019年
- 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碳交换是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光合生产和呼吸利用,直接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物质资源生产、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气候调节等功能。本文收集整理了2000–2015年中国区域公开发表的生态系统碳交换通量的文献资料,构建了中国区域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呼吸数据集。本数据集涵盖了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等的57个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呼吸和净生产力的实测记录。此外,还包含了气候区、植被类型、年均气温和年总降水量等生物和气候信息。本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可为区域生态系统固碳效益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全球变化研究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的优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 陈智于贵瑞朱先进朱先进张雷明焦翠翠
-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净生产力涡度相关碳通量
- 2000-2010年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数据集被引量:3
- 2019年
-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的关键过程,水分利用效率是反映生态系统碳水循环间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二者在生态学、农学、水文学、气候学等多个学科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涡度相关法被认为是现今唯一能直接测量生物圈与大气间物质与能量交换通量的标准方法,已成为生态系统尺度碳水交换通量观测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整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联盟(ChinaFLUX)的长期观测数据和中国区域其他观测站点基于涡度相关法发表的文献数据,构建了一套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数据集。本数据集共有实际蒸散量数据记录143条、水分利用效率数据记录96条,涉及5种生态系统类型45个生态系统,时间跨度为2000–2010年。本数据集可以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生态系统管理和评估、全球变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郑涵于贵瑞朱先进朱先进王秋凤陈智张雷明何洪林苏文孙晓敏韩士杰何洪林赵新全苏文欧阳竹韩士杰周国逸赵新全王辉民欧阳竹张宪洲张扬建石培礼李英年赵亮张一平闫俊华王安志张军辉陈世苹赵风华张法伟周广胜林光辉陈世苹古松赵斌贾根锁张旭东张玉翠
-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涡度相关陆地生态系统CHINAFLUX
- 基于空间降尺度的中国陆地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趋势的空间变化
- 2024年
- 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一年内生态系统净固定的有机碳量,是形成碳汇的基础。量化NEP及其趋势的空间变化有助于增进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适应与响应的认知,并服务于应对碳中和的区域碳管理。基于过程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输出的NEP栅格数据,结合多站点涡度相关观测结果,本研究获得反映NEP空间变化的最优模型模拟结果,并发展空间降尺度方法获取中国陆地高分辨率NEP数据,分析2000—2017年中国陆地NEP及其趋势的空间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相较于过程模型模拟结果,数据驱动模型模拟的NEP更能反映观测NEP的空间变化,并可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结合简单扩展法实现NEP的空间降尺度。2000—2017年,空间降尺度所得中国陆地NEP总量平均值为(1.30±0.03)Pg C·a^(-1),年际之间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2009年出现拐点。NEP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纬向递减和经向增大格局,主要受气候与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NEP趋势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仅随经度增加呈现微弱的增大趋势,且主要由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作用所引起。中国陆地NEP及其趋势的空间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出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适应与响应的明显不同。
- 朱先进刘晨晨程世昊王秋凤
- 关键词:涡度相关陆地生态系统
- 基于涡度相关观测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异研究
- 朱先进于贵瑞胡中民王秋凤李英年石培礼闫俊华王辉民王艳芬张军辉赵风华赵亮
- 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被引量:1
- 2019年
- 辐射是陆地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利用效率表现为光能利用率,反映了生态系统转化光能、生成有机物质的能力。揭示典型生态系统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可以为评估区域光能资源及其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也为评估区域有机物质固定能力及碳吸收能力提供依据。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的长期观测结果及已发表文献的公开数据,构建了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包含51个生态系统126个站点年辐射、光能利用效率及吸收光能利用效率的观测记录。另外,本数据集还包含生态系统代码、年份、经度、纬度、海拔、生态系统类型、年均气温、年总降水量、年均CO2质量浓度、年均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等生物气候信息。本数据集可以为评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朱先进于贵瑞何洪林何洪林王秋凤郑涵王秋凤陈世苹郭继勋古松陈世苹郭继勋古松韩士杰李彦黄辉贾根锁李彦李英年林光辉孟平欧阳竹饶良懿石培礼王辉民孙春健吴金水王传宽王辉民杨大文查同刚王跃思肖文发闫俊华杨大文查同刚张法伟张劲松张军辉张宪洲赵新全
- 关键词:碳循环生产力涡度相关陆地生态系统
-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研究应用被引量:1
- 2022年
-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多源数据发展了生态模型数据融合方法体系,研发多尺度生态数据产品和生态数据共享、分析与模拟平台,系统评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近30年碳氮水通量的大小、趋势和年际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推动我国生态信息学领域的技术发展,深入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和气候相互关系,提高我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能力。
- 何洪林陈智张黎张黎何念鹏任小丽王秋凤何念鹏贾彦龙王秋凤郭学兵牛忠恩苏文张心昱唐新斋朱剑兴常清青于贵瑞
- 新时期高等院校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高等院校生态学专业是培养"生态文明"建设力量的主力军,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生态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高等学校生态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生态学专业培养目标、改善不同属性课程间的配置、增加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案例设计与应用研究的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为提高高等院校生态学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 朱先进赵天宏
- 关键词:课程体系生态学创新创业生态文明
- 1990-2015年亚洲区域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组分数据集被引量:1
- 2021年
- 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组分包括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和净生产力,它们是衡量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力、固碳效应以及气候调节强度的最直接的生态系统指标。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亚洲区域(除中国区域外)1990–2015年间基于涡度相关协方差技术观测获取的生态系统碳通量组分数据,经过数据质量控制,构建了亚洲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组分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了亚洲区域45个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的年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和净生产力观测值,站点涵盖了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冷温带、北方林到亚极地的7个气候区,和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4种生态系统类型。此外,数据集还包含了经纬度、海拔、植被类型、年均气温、年总降水量等气候和植被信息。本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期望为亚洲区域生态系统的固碳效应评估、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以及区域碳循环模型的优化和验证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 陈智于贵瑞朱先进朱先进张雷明
-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生产力涡度相关
-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水通量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 郑涵于贵瑞王秋凤朱先进陈智
- 增温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呼吸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7年
- 生态系统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CO_2的最大分量,与温度升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揭示温度升高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有助于阐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间的反馈作用。在总结生态系统呼吸定义及观测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就温度升高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呼吸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从研究对象、增温方式、增温梯度、增温幅度、影响效果及影响机理等方面进行归纳。结果表明,已有研究主要以极地、青藏高原等地的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增温手段以开顶箱(OTCs)式增温为主,并逐渐向开放式红外增温扩展。增温梯度大多设置增温和对照两个梯度且增温幅度多数介于1~3℃。已有研究发现增温显著促进了多数站点的生态系统呼吸,但在青藏高原等水分限制的陆地生态系统,增温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呼吸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甚至显著降低。增温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呼吸的机理大多从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及生态系统呼吸组分所占比例的变化等着手来探讨。进而提出未来需要重视箱式法在陆地生态系统呼吸及其组分观测中的作用,基于陆地生态系统呼吸组分的变化阐明生态系统呼吸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并积极开展梯度增温对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研究。
- 朱先进张函奇殷红
- 关键词:碳循环生态系统呼吸气候变化陆地生态系统增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