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帅
- 作品数:7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福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前后的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分析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前后手足口病(HFMD)流行特征变化,制订防控策略。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福州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的2019-2021年影响HFMD规律的因素。结果2019-2021年福州市HFMD发病人数为14339人,2019-2021年发病水平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年发病率分别为105.65/10万、22.70/10万、67.87/10万,各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2.175,P<0.001)。流行高峰为每年的5-7月和9-11月,呈夏峰、秋峰双峰分布。福州市各县区均有报告病例,其中年均发病率较高的三个县区为仓山区、晋安区、闽侯县。各县区的HFMD发病率也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病例以男性(n=8608)、散居儿童(n=9424)为主,集中在0~<5岁组(n=12018)。但相较于2019年,2021年托幼儿童占比和5~<10岁的年龄组占比升高。2019-2021年病原学共检测764例,EV71型从2019的30.57%下降至2021年的4.76%;Cox A16型从2019的9.59%下降至2021年的2.04%;而其他肠道病毒从2019年的59.84%升高至2021年的93.20%;三年间各病毒株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13,P<0.001)。结论福州市HFMD疫情形势严峻。福州市在高发时期应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以托幼机构为主的重点场所开展疫情防控措施,同时加强推广疫苗接种和防控宣传。
- 郑霄雁张帅许绍溢陈敏红张晓阳
- 关键词:手足口病发病率
- 福州市2017—2022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福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蚊媒监测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传染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福州市2017—2022年登革热病例资料,比较本土病例和输入性病例的流行特征,探索发病影响因素。结果福州市2017—2022年共报告登革热701例,其中本土病例占80.0%(561例)、输入性病例占20.0%(140例)。本土病例前3位是仓山区、台江区和闽侯县;输入性病例前3位是福清市、仓山区和晋安区,主要来自东南亚;登革热年均发病率1.56/10万,2019年发病率最高(8.56/10万);6年间登革热本土病例发病高峰在8—10月,输入性病例呈全年散发;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男性占比(84.3%)高于本土病例(50.4%);6年间20~59岁组本土病例占65.8%(369例),而输入性20~59岁组病例占94.3%(132例);蚊媒监测布雷图指数(BI)高峰主要在每年6—8月份。结论福州市2017—2022年输入性病例占20.0%,与本土病例的地区分布、季节分布及主要年龄组等有所不同;福州市登革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今后应在重点地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病例早期发现能力,继续开展常态化的蚊媒综合防制,以降低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
- 廖强冰侯艳英羊晶晶张帅郑霄雁
- 关键词:登革热输入病例
- 登革热病毒非结构蛋白快速检测在登革热防控中的应用
- 2019年
- 目的通过登革热病毒非结构蛋白(nonstructral,NS)快速检测在福州市登革热疫情控制中的应用,评价NS1快速检测的优势,为赢得公共卫生反应时间控制疫情发生发展提供支持。方法对报告的福州市登革热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媒介调查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实验室NS1、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均应用ELISA法。结果2016年福州市蚊幼虫布雷图指数为4.74~26.07,2017年布雷图指数为10.88~24.28,2018年布雷图指数为8.89~19.60;2018年福州市本地登革热病例发病到报告时间间隔短于2016年(P<0.01),但2017年福州市本地登革热病例发病到报告时间间隔长于2016年(P<0.01)。结论登革热抗原NS1快速检测相对于常规的监测模式具有提早发现病例,有助于登革热疫情的控制。
- 陈敏红贾海梅王瑶杰张帅
- 关键词:登革热传染病防控
- 福建省境外输入性黄热病疫情的调查与处置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通过调查境外输入性黄热病病例和监测安哥拉等黄热病疫区回国人员健康状况,制定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方法对所有输入性黄热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和尿液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对安哥拉等黄热病疫区归国人员开展健康监测。结果截止2016年4月18日,共报告5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痛等症状;5例病例均来自安哥拉,仅1例在前往安哥拉前接种过疫苗,其余4例均在安哥拉进行的应急接种;健康监测,共追踪监测215人,发现3例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均排除黄热病病毒感染。结论为防止疫情输入,降低本地传播的风险,工作重点是加强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清理蚊媒孳生地;并且加强疫情监测,持续做好疫区回国人员健康追踪,及时发现和治疗输入性病例。
- 陈敏红贾海梅王瀚炜张帅
- 关键词:输入性黄热病
- 2019年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与气象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对2019年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与气象因素进行分析,为登革热有效防控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福州市登革热疫情资料以及同期气候、人口学资料、疫点处置信息,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并用趋势线拟合散点图回归分析方法,探索气候影响因素与登革热发病的关系。结果2019年福州市登革热年发病率为7.18/10万,地区年发病率最高为27.45/10万。病例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8-10月。发病年龄以20~<60岁的中壮年居多。气象因子中,温度与登革热日发病数相关性最显著,当平均温度在20.4~29.3℃,最高温度在25.0~33.8℃,最低温度在13.9~26.3℃时,温度与登革热发病数呈正相关;当平均温度高于29.3℃,最高温度高于33.8℃,最低温度高于26.3℃时,温度与登革热发病数呈负相关。其中日最高气温与登革热日发病数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85。结论在今后的防控工作中可以结合登革热流行特征和气象因素的影响,评估疫情暴发风险,提前做好防控部署,延缓疾病蔓延,阻止疫情大规模暴发。
- 张帅陈敏红
-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气象因素
- 2016—2023年福州市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通过分析2016—2023年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发现,2016—2023年福州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697例(本地病例1512例,输入病例185例),共报告15起登革热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平均持续天数为71.6 d。本地登革热病例:发病高峰期集中在8—10月份,占比96.69%(1462/1512);分布在10个县区,年均发病率最高的3个县区为闽侯县(9.95/10万)、仓山区(6.03/10万)、台江区(5.58/10万);2019年(Moran′s I=0.18,P<0.05)和2023年(Moran′s I=0.5,P<0.05)福州市本地登革热病例空间分布呈聚集模式,鼓楼、台江、仓山、晋安区为高-高聚类区域,疫情基本聚集在市区;年龄中位数为47岁,40~70岁占比50.93%(1770/1512)。登革热本地病例中待业人员81.15%(1227/1512),学生6.81%(103/1512)占比最高。2016—2019年发病诊断间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38 d、6.67 d、3.50 d、3.75 d,2023年为3.46 d,各年份发病-诊断间隔时间中位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5564,P>0.05)。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柬埔寨、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占比最高,达62.70%(116/185);5—9月份为白纹伊蚊活跃期,白纹伊蚊抗药性检测结果显示蚊幼对残杀威均表现为敏感,白纹伊蚊成蚊对2种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马拉硫磷)表现为敏感,对1种氨基甲酸菊酯类杀虫剂(残杀威)敏感。
- 羊晶晶张晓阳张帅
- 关键词:登革热防控措施
- 福州市2016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5
- 2017年
- 目的分析福州市2016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防控效果,探讨有效控制登革热的策略。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年登革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其流行因素及特征。布雷图指数为蚊媒蚴虫密度监测的主要指标,采用自制防逃逸捕虫网进行成蚊密度监测。结果福州市2016年共报告907例本土登革热病例,疫情涉及7个县(市)区,8—9月为发病高峰,期间报告病例798例(87.98%);闽侯县、仓山区、长乐县共报告801例(88.31%)本地病例;907例病例中,男性426例,女性481例,男女比0.89∶1。病例最小9岁,最大91岁,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4岁;发病人群以家务及待业为主281例(30.98%);88.75%的病例体温超过38℃。近半数的的病例有头痛、肌肉痛;以家庭为单位的本土登革热聚集性事件共发生55起,涉及118人。10月下旬,闽侯县平均布雷图指数下降到4.99,长乐市平均布雷图指数下降到0.87,11月下旬仓山区平均布雷图指数下降到3.43。福州市共搜索592 279例病例,通过主动搜索发现了476例登革热确诊病例。2016年福州市本地登革热疫情系II型登革病毒引起。结论加强蚊媒监测与病例搜索,多部门联动,在疫情早期采用综合防控措施,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 羊晶晶陈敏红王瀚炜张帅
-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