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英 作品数:15 被引量:180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验性治疗分析 被引量:32 2014年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 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1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 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 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 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 d,PT恢复时间12.7±9.5 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 d,FDP恢复时间16.0±9.3 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 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杨华 朱成英 王全顺 牛建花 张琪 朱海燕 姚子龙 徐媛媛 靖彧 于力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高白细胞血症 原发性粒细胞肉瘤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2014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粒细胞肉瘤(primary granulocytic sarcoma,PG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15例PGS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化疗组8例(包括单纯化疗、化疗加放疗、化疗加手术、化疗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非化疗组7例(手术、手术加放疗)。化疗均采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方案。结果表明:化疗组与非化疗组PGS患者进展成骨髓广泛受累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85.7%(P<0.05),化疗可以显著减少进展为骨髓广泛受累的发生率。化疗组与非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6.06±14.97个月和12.21±6.83个月(P<0.05),化疗可以延长PGS患者的生存时间,特别是2例经过化疗结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目前尚活存,生存时间分别为39个月和45个月。结论:采用AML化疗方案治疗PGS,可以降低进展为骨髓广泛受累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化疗结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朱成英 杨华 牛建花 张琪 朱海燕 姚子龙 于力 靖彧关键词:原发性粒细胞肉瘤 化疗 手术 急性髓系白血病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体外G-CSF刺激对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 2018年 目的:探讨体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采集8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并以200 ng/ml G-CSF、200 ng/ml G-CSF^+10μg/ml ConA体外培养3 d,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CSF和G-CSF^+Con A组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增高(P<0.01,P<0.05),而3组间B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表达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G-CSF对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影响的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G-CSF组CD4^+T、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P<0.05),Treg细胞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G-CSF^+ConA组CD4^+T、CD8^+T、Treg细胞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P<0.01,P<0.01);T淋巴细胞表面G-CSF受体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G-CSF^+ConA组T淋巴细胞表面G-CSF受体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体外G-CSF刺激能增加健康人外周血CD4^+T、CD8^+T淋巴细胞的水平;Con A可提高T淋巴细胞的水平,诱导其表面G-CSF受体表达。 赵莎莎 赵莎莎 朱成英 朱成英 高春记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淋巴细胞亚群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颅咽管瘤 被引量:4 2014年 本研究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提高对APL合并或继发第二肿瘤的认识。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APL进行确诊;应用免疫分型技术对骨髓中白血病细胞进行分析;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以定性及确定治疗前后定量变化;应用常规染色体核型技术及FISH技术以分析该患者细胞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或继发第二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复杂。通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学科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避免了误诊、漏诊延误诊治。结论: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经过治疗缓解后,再出现其它临床症状时需考虑其他肿瘤的可能,临床上需仔细观察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张琪 杨华 朱成英 牛建花 徐媛媛 王楠 朱海燕 于力 靖彧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第二肿瘤 颅咽管瘤 皮下软组织肌肉间隙淋巴瘤样肉芽肿病1例PET-CT特点及临床表现病例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本研究通过皮下软组织肌肉间隙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mphomatoid granulomatosis,LYG)的病例分析探讨LYG的病理、MICM(骨髓形态、免疫分型、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PET/CT和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应用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LYG的病理改变,骨髓细胞涂片法观察骨髓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分型,多重巢式PCR检测异常基因表达和突变,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血清EBV-DNA含量,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DG PET/CT)术明确临床分期。结果表明,患者发病时右大腿内侧有肿物和右颌下淋巴结肿大,但PET/CT检查发现患者全身多处软组织内有异常软组织影伴高代谢改变,且累及肺、甲状腺、淋巴结和胃;右大腿内侧肿物活检证实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Ⅱ级,但骨髓细胞涂片显示无异常肿瘤细胞浸润;白血病免疫分型为NK细胞比例增高伴表型异常;染色体核型为46,XY[24];多重巢式PCR未检出异常基因表达和突变;FQ-PCR检测显示EBV-DNA<102copies/ml;2个周期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0.7 g d 0、环磷酰胺1.4 g d 1、表柔比星90 mg d 1、长春地辛4 mg d 1、泼尼松90 mg d 1-5)化疗后,PET-CT显示原双腿皮下软组织肌肉间隙高代谢结节样影基本消失,但左侧腘窝区域软组织内仍可见部分高代谢病灶,影像评估为PR。结论:淋巴瘤样肉芽肿病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率极低;皮下软组织肌肉间隙淋巴瘤样肉芽肿病在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该病发病机制未明确,无标准治疗;PET/CT能发现临床体检不能发现的病变,能够再进行更准确的分期;PET/CT检查对淋巴瘤样肉芽肿病的辅助诊断、分期、疗效评价方面有重要价值。 牛建花 杨华 朱成英 张琪 孙璐 朱海燕 姚子龙 于力 靖彧关键词:皮下软组织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FL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FLAG治疗方案对初治诱导失败和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疗效及患者预后,探讨患者的治疗选择及治疗时机。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13年7月住院治疗的38名初治诱导失效及难治/反复AM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40.5(13-69)岁,根据疾病状态分为初次诱导失败组、再次诱导失败组、早期复发组、晚期复发组;根据危险分层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中等和预后不良组。结果:22例达CR(complete remission),5例达PR(partial remission),CR率为57.9%,总有效率OR(overall response)为71.1%。初次诱导失败组的CR率(12/16,75%)高于再次诱导失败组(3/7,42.9%)和晚期复发组(6/12,50%),预后较好组和预后中等组的CR率(5/8,62.5%,16/26,61.5%)高于预后不良组(1/4,25%)。危险分层与CR有关(P=0.03)[OR 25.9,(95%CI 1.2-545.4)],预后中等是CR的有利因素。在22例CR患者中,12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6例存活,另10例以大剂量阿糖胞苷和其它方案进行巩固治疗。总生存期为25月。单因素分析FLAG方案治疗反应与生存相关[HR=0.246,CR vs NR(95%CI 0.07-0.79)],(P=0.03),CR组和PR组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和48%。预后良好、预后中等和预后不良组18个月累积生存率为73%、52%和36%(P=0.17);初次诱导失败组和再次诱导失败组18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5%和32%(P=0.19)。结论:FL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AML患者疗效确切,通过化疗获得缓解的患者可进一步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其它方案以巩固化疗效果和延长生存。 王利军 丁洁 朱成英 杨华 王红新 靖彧 于力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 FLAG方案 难治复发 结节伴空洞表现的肺霍奇金淋巴瘤1例伴文献复习 2018年 目的探讨结节伴空洞表现的肺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方法对2017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1例CT表现为结节伴空洞的肺霍奇金淋巴瘤病例进行回顾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18岁,以左颈部淋巴结肿大、腰痛起病,CT示双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其内有空洞,病理诊断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结论肺部影像表现为结节伴空洞时应警惕肺淋巴瘤。 魏岩 刘占祥 朱成英 李猛 李猛 黄文荣关键词:肺结节 肺空洞 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2 2014年 本研究旨在分析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对该类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8月5例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并分析临床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初诊时伴随症状、外周血和骨髓特点等;同时分析地西他滨联合改良的CAG方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5例患者中复发2例,难治合并复发3例,初治时白细胞中位数12.55(7.8-66.55)×109/L、血小板中位数44(20-72)×109/L,血红蛋白中位数110(77-128)g/L、乳酸脱氢酶中位数312.9(123.6-877.8)μ/L。治疗结果表明:经过1个疗程地西他滨联合改良的CAG方案治疗后4例完全缓解,1例未缓解,总缓解率为80%;治疗的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1例未缓解经FLAG方案治疗后在移植动员过程中突发心衰死亡。结论:初步结果表明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经本方案治疗后,其缓解率比较高、并发症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在临床推广应用。 靖彧 朱成英 张琪 牛建花 杨华 刘世研 朱海燕 于力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 地西他滨 HBsAg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放疗后HBV再激活伴肝衰竭肝移植疗效个例报告 被引量:9 2014年 本研究通过分析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过程,探讨HBsAg阳性原发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放疗后乙肝病毒(HBV)再激活伴肝衰竭肝移植治愈的患者骨髓形态、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应用骨髓细胞涂片观察骨髓细胞形态改变,多重巢式PCR检测异常基因表达和突变,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乙肝DNA含量。结果显示:患者发病时诊断为原发胃非霍奇金淋巴瘤,LUGANO分期Ⅰa期,aaIPI评分0分,低危,HbsAg(+),HBV DNA(-),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胃大部分切除后予6个疗程R-CHOP方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0.6 g,d0,环磷酰胺1.2 g d1,表柔比星90 mg d1,长春地辛4 mg d1,强的松90 mg d1-5)达完全缓解,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美罗华)0.6 g单药维持化疗2次,末次化疗结束时间2009年8月26日,2009年9月10日-10月10日行胃部调强适形放疗,共20次。化疗及放疗期间一直服用恩替卡韦,放疗结束后1周(即化疗后2个月)患者自行停用恩替卡韦,半年后出现HBV DNA(+)及肝功能衰竭,接受了亲缘右半肝移植治疗,至今仍存活。目前患者肝移植术后3年余,肝功能正常,HBsAg转阴,每3月复查PET-CT均为完全缓解(CR)。结论:HbsAg阳性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尤其是应用利妥昔单抗的患者在治疗中应严密检测HBV DNA变化、肝功变化和乙肝再激活征象,化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均进行抗病毒预防治疗,治疗后给予积极的抗病毒维持治疗,发生肝损害时应保肝和积极支持治疗,必要时可行肝移植以获得长期存活。 牛建花 杨华 张琪 朱成英 朱海燕 姚子龙 于力 靖彧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HBSAG阳性 肝移植 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5 2015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地西他滨联合改良的CAG方案对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 L)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13年1月至7月收治的10例复发、难治AM L,观察其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7∶3,中位年龄45(17-61)岁。结果:10例患者经过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后7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总缓解率80%(8/10)。白细胞数恢复中位时间18.5(5-28)d,血小板水平恢复中位时间19(12-29)d。治疗的主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10例治疗中未出现新发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例由于化疗原发肺部感染加重死亡。结论:地西他滨结合改良CAG治疗复发、难治AML具有高缓解率,低副反应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性研究。 朱成英 刘世研 牛建花 张琪 杨华 朱海燕 于力 靖彧关键词:地西他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