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俊宏

作品数:18 被引量:135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篇挥发油
  • 10篇透皮
  • 7篇透皮吸收
  • 6篇中药
  • 5篇药性
  • 5篇透皮吸收促进...
  • 5篇中药挥发油
  • 5篇吸收促进剂
  • 4篇体外
  • 4篇体外透皮
  • 4篇体外透皮吸收
  • 4篇皮肤
  • 3篇毒性
  • 3篇四物
  • 3篇温里药
  • 3篇细胞
  • 3篇细胞毒
  • 3篇细胞毒性
  • 3篇布洛芬
  • 3篇促渗

机构

  • 18篇南京中医药大...
  • 3篇江苏省中药炮...

作者

  • 18篇陈军
  • 18篇姚俊宏
  • 9篇董洁
  • 7篇顾薇
  • 4篇段金廒
  • 3篇陆姗姗
  • 3篇姚映芷
  • 3篇徐飞
  • 3篇杨文国
  • 3篇顾薇
  • 2篇赵宏宇
  • 1篇童黄锦
  • 1篇张会
  • 1篇刘培
  • 1篇严国俊
  • 1篇朱学敏

传媒

  • 5篇南京中医药大...
  • 3篇中草药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药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1种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的药性规律分析被引量:41
2018年
目的:为初步探讨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的药性规律,选择21种有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报道的常用辛味中药挥发油为研究对象,在同一研究平台上完成制备、理化性质考察和透皮促渗效果评价。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19种中药挥发油,松节油和薄荷油为直接购置,测定其挥发性;采用GC-MS分析了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利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考察21种中药挥发油对模型药物布洛芬体外经皮透过性的影响;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重对应分析挥发性以及来源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归经)与透皮促渗效果的关系。结果:未发现挥发油的挥发性与透皮促渗效果之间存在相关性;四气中温、热两气对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辛热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显著优于辛温中药挥发油(P〈0.05);具有辛苦味、归脾经的中药挥发油可能具有较强的透皮促渗效果。结论: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与来源中药的药性特征之间存在关联性,并以四气的影响最大。
姚俊宏蒋秋冬陈军杨文国姚映芷段金廒
关键词:挥发油药性氮酮布洛芬
挥发油含氧单萜成分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与皮肤细胞毒性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比较中药挥发油含氧单萜成分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与皮肤细胞毒性。方法以中药挥发油中常见的9种含氧单萜(1,8-桉叶素、4-萜品醇、樟脑、薄荷脑、α-松油醇、香芹酮、芳樟醇、香叶醇和柠檬醛)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对布洛芬的透皮吸收促进效果和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的细胞毒性。结果 9种含氧单萜成分均能显著促进布洛芬的透皮吸收,且皮肤细胞毒性远低于经典的化学合成促渗剂氮酮,其中1,8-桉叶素的效果最好。环状含氧单萜(1,8-桉叶素、4-萜品醇、樟脑、薄荷脑、α-松油醇、香芹酮)的透皮吸收促进效果优于链状含氧单萜(芳樟醇、香叶醇、柠檬醛),皮肤细胞毒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环状含氧单萜更适合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进行开发。
朱学敏蒋秋冬任略姚俊宏董洁顾薇陈军
关键词:透皮吸收促进作用透皮吸收促进剂
基于皮肤电阻动力学技术快速比较6种温里药挥发油的透皮促进效果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快速评价中药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效果的方法,并比较温热药性对温里药挥发油的作用差异。方法以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群为透皮促进对象,测定了其油水分配系数。以6种温里药挥发油为研究对象,采用Franz扩散池方法测定了其对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群的透皮吸收促进效果,采用细胞电阻仪和Transwell装置测定了其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了皮肤电阻动力学测定结果与体外透皮吸收促进结果的相关性。结果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群中阿魏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四氢非洲防己碱在pH7.4条件下的油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93、-0.59、-0.38、1.97和2.15。6种温里药挥发油对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的透皮吸收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极性较强的成分,并且热性温里药挥发油(肉桂油、干姜油、高良姜油)的效果优于温性温里药挥发油(荜澄茄油、花椒油、丁香油)。对于不同极性组分,采用皮肤电阻动力学评价的促渗效果与采用体外透皮吸收实验评价的效果基本平行(r=0.748 1~0.812 9)。结论温热药性对温里药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作用有显著影响。采用皮肤电阻动力学可以快速评价中药挥发油体外透皮吸收促进效果。
任略陈建亚姚俊宏姚俊宏董洁顾薇董洁
关键词:温里药挥发油香附四物汤体外透皮吸收
基于药性特征的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规律性认识的思路与方法被引量:23
2016年
应用透皮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是解决外用制剂吸收难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中药挥发油是一大类性质优良的PE,品种总数达到300余种,而目前有作为PE报道的中药挥发油仅为34种,近90%的中药挥发油从未作为PE应用,研究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目前其研究主要是遵循化学促渗剂的研究思路,通过透皮促渗效果和药效学评价来进行筛选,效率不高。中药挥发油是中药辛味的主要物质基础,药性理论有"辛能开腠理"的认识,文献研究发现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与药性特征显著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存在药性特征规律"的观点,并提出了基于系统研究和数据挖掘阐明药性特征规律,从不同类型中药挥发油中选择和发现高效低毒的透皮促渗剂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应用脂质体人工皮肤膜技术结合评价指标优选,实现高通量评价中药挥发油PE促渗效果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为中药挥发油PE的研究、传统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PE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新的策略与方法。此外,还提出了微乳型制剂研究可能是中药挥发油PE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陈军刘培蒋秋冬姚映芷张会姚俊宏段金廒
关键词:挥发油中药药性透皮促渗剂辛味微乳
基于“炒炭存性”理论研究炮制工艺对地榆抑菌功效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从药效与灰化2个角度阐释“炒炭存性”原理,并优选地榆炒炭工艺及探讨炮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与灰化临界点参数。方法考察炒炭温度、时间对地榆炮制品外观性状、提取物得率、指标性成分、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的影响,以此优选炮制工艺。结果随炒炭程度增加,地榆炭提取物中没食子酸含量先增后减,鞣花酸一直增加。地榆在抗菌效果方面炮制增效,从而阐释“炒炭存性”;地榆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与提取物中没食子酸的含量呈较强正向相关性。地榆炭提取物得率与提取物中鞣花酸含量呈极强的反向相关性(r=−0.96403),地榆炭提取物得率突然下降时,饮片质地开始出现脆化、灰化现象。获得的最优地榆炒炭工艺:在250℃温度条件下炒炭6 min,此时提取物得率约30%,没食子酸在提取物[(46.41±0.06)μg/mg]和饮片中[(14.20±0.02)μg/mg]含量相较于其他炮制条件最高。结论提出用没食子酸含量指导地榆炒炭工艺,用提取物得率控制灰化临界点的研究思路,并优化了基于抑菌效应的地榆炮制工艺。
顾薇顾薇陆梦梦姚俊宏邹俊清蔡徐艺赵宏宇宋金云赵宏宇李健童黄锦陈军
关键词:地榆炒炭存性没食子酸鞣花酸药效灰化
基于皮肤电阻动力学技术快速比较六种温里药挥发油的透皮促进效果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快速评价中药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效果的方法.方法 以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群为透皮促进对象,测定了其油水分配系数.以六种温里药挥发油为研究对象,采用Franz 扩散池方法测定了其对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群的透皮...
任略姚俊宏朱学敏董洁顾薇陈军段金廒
关键词:温里药挥发油体外透皮吸收
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中药挥发油化学成分类型与皮肤细胞毒性关联性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寻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类型与皮肤细胞毒性之间的关联性,并建立皮肤细胞毒性预测模型。方法应用位于活性表皮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评价皮肤毒性,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得到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类。运用非参数统计和支持向联机选取特征变量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不同毒性程度中药挥发油的单萜化合物、单萜氧化物、倍半萜氧化物和单萜与芳香族复合结构与中药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存在显著关联(P<0.05)。基于上述4种化学成分进行特征构造,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的皮肤细胞毒性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结论支持向量机模型可用于阐明中药挥发油化学成分类型与皮肤细胞的关联性。
杨文国乔兆颖戴沭宁张沁晶朱学敏姚俊宏陈军
关键词:中药挥发油非参数统计支持向量机
肉桂油与桂皮醛体外透皮吸收促进作用比较研究被引量:17
2018年
比较肉桂油及其主要成分桂皮醛体外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及其自身透皮吸收行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肉桂油,GC-MS分析成分并用HPLC测定其中桂皮醛含量。选用大鼠腹部皮肤,以布洛芬为模型药物,氮酮为阳性对照,采用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比较肉桂油和桂皮醛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和自身的透皮吸收性质。结果表明,肉桂油得率为(3.55±0.36)%(n=3),肉桂油中桂皮醛质量分数为(73.48±0.21)%(n=3)。与空白组相比,肉桂油、桂皮醛、氮酮组的增渗倍数(ER)分别为3.56,1.13,2.47。肉桂油中的桂皮醛和桂皮醛单体24 h累积透过率分别为(63.30±0.98)%,(51.03±3.34)%(n=4)。肉桂油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显著优于桂皮醛,表明存在多成分协同作用。肉桂油中的桂皮醛比桂皮醛单体透过率更高,提示可能存在"拉动效应"。
李钰姚俊宏殳叶婷董洁顾薇徐飞陈军
关键词:透皮吸收促进剂肉桂油桂皮醛布洛芬
基于阴阳药性的中药挥发油作用特点分析及应用展望被引量:7
2019年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中药挥发油作为中药的一大类活性物质,其应用应以药性理论为指导原则。基于阴阳药性的认识和对含挥发油中药药性分析,将中药挥发油分为"气味同阳""气味同阴""气味阴阳"三大类,并且文献研究发现"气味同阳"的中药挥发油(全部具有辛味)治疗寒证的报道显著多于其它两类中药挥发油治疗寒证或热证的报道。在此基础上,基于"辛能开腠理"和"辛通四气"等药性理论认识,首次提出应用"气味同阳"中药挥发油作为治疗寒证外用制剂透皮吸收促进剂的设想,有望充分发挥中药挥发油的"药辅合一"作用。
吴凤烨冯晗文勇坤董昀菲溪江安姚俊宏董洁陈军
关键词:药性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剂
基于药性表征思路的中药挥发油经皮外用“药辅兼济”研究模式被引量:4
2022年
中药挥发油具有“药”“辅”双重作用并可以直接组方入药,传统效应研究思路是比较加入挥发油前后复方效应变化但不能阐明促渗作用,现代研究则套用化学促渗剂思路研究透皮促渗作用而忽视了其整体效应。该文在证明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存在药性规律的基础上,基于“组分-递送-效应”外用中药药性表征思路,探索性地提出中药挥发油经皮外用“药辅兼济”研究模式,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中药挥发油多元组分及其不同递送过程是决定其外用效应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模式有望为在中医原创思维指导下开展中药挥发油经皮外用研究提供借鉴。
陈军姚俊宏王裔惟东梅陆姗姗严国俊段金廒
关键词:中药挥发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