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毅

作品数:2 被引量:42H指数:2
供职机构:广西财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财经学院校级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蒸散
  • 1篇蒸散量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净初级生...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因子
  • 1篇潜在蒸散
  • 1篇潜在蒸散量
  • 1篇净初级生产力
  • 1篇固碳
  • 1篇固碳释氧
  • 1篇PENMAN...
  • 1篇CASA模型
  • 1篇测评
  • 1篇初级生产力

机构

  • 2篇广西财经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2篇韦振锋
  • 2篇黄毅
  • 1篇张岩
  • 1篇陈思源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1981~2010年陕西潜在蒸散量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被引量:32
2015年
基于1981-2010年陕西地区16个气象站观测日值数据,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并以Mann-Kendall突变检验、Sen趋势度以及小波分析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气候因子对其影响强度。结果表明:1 1981-2010年潜在蒸散量呈上升趋势,增速约为3.1 mm/a,没有通过0.05显著水平检验,呈"弱减-强增-减"变化波动。2研究区潜在蒸散量存在2 a、5a、8 a、22 a、32 a左右的震荡周期,震荡能量最大是32 a,其次是22 a。在1992年左右出现一次明显的突变,刚好是震荡能量最大32 a周期上发生波动。3纬度跨度大和地形复杂使得陕西地区潜在蒸散量空间差异明显。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在166.9-1 367.5 mm之间,其中秦巴山一带潜在蒸散量值偏高,其次是陕北地区,关中平原潜在蒸散量值最低。变化趋势呈南北递减,陕南地区潜在蒸散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关中地区呈增加趋势,陕北地区呈减少趋势。4 HURST指数分布沿东西向递减,其中在0.4-0.5之间占整个研究区的77.11%,说明大部分地区未来潜在蒸散量变化将与过去变化呈弱的反相持续性变化。5潜在蒸散量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和春季变化最明显,其次是秋季和冬季,其中夏季贡献占主导,其次是春季,贡献最少的是秋季和冬季。6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对潜在蒸散量的影响较大,其中平均气温的作用最大且呈正影响,其次是相对湿度的影响,但对潜在蒸散量呈负作用。而日照时数和平均气压对潜在蒸散呈弱的正作用。
韦振锋陈思源黄毅
关键词:潜在蒸散量PENMAN-MONTEITH公式气候变化
1999-2012年三江源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固碳释氧量测评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估算近14a三江源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以及固碳释氧量,为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制定碳减排与碳增汇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遥感、气象、土地等数据,通过CASA模型、碳排放模型、Sen+Mann-Kendall模型,分析三江源地区植被NPP及其固碳释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三江源区植被NPP单位面积多年均值主要集中在0~750g/(m^2·a)之间,约占研究区81.72%;空间分布特征呈东南—西北递减规律,高值分布在海拔较低、河流密集以及林地地区,而高寒地区NPP值相对较低。(2)1999—2012年研究区NPP物质量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增速约为7.26g/(m^2·a),没有通过0.05显著水平检验;年际变化空间特征中,约23.64%呈下降趋势,其中通过0.05置信水平者约占2.3%,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且水资源丰富地区呈增加趋势,约占研究区的76.36%,其中30.58%通过0.05置信水平检验。(3)固碳释氧物质量变化中,耕地变化幅度较大,其次是林地和其他用地,牧草地变化波动性较小。与人类活动因素有关,人为因素作用越明显,其变化幅度就越大,反之亦然。[结论]三江源高寒牧草地生态总体改善较好,受人类影响较少,而在海拔较低、河流密集以及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生态变化相对较复杂,局部地区存在退化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张岩韦振锋黄毅
关键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CASA模型固碳释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