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爱君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计量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媒介
  • 2篇媒体
  • 2篇传播学
  • 1篇新媒介
  • 1篇新媒介环境
  • 1篇新闻
  • 1篇新闻报
  • 1篇新闻报道
  • 1篇研究方法
  • 1篇争议性
  • 1篇中华文化
  • 1篇中华文化认同
  • 1篇日报
  • 1篇世界日报
  • 1篇受众
  • 1篇网络媒体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认同
  • 1篇向度
  • 1篇消费文化

机构

  • 3篇武汉大学
  • 3篇中国计量学院

作者

  • 5篇沈爱君
  • 3篇梅琼林
  • 1篇陈旭红
  • 1篇杨文娟

传媒

  • 2篇今传媒
  • 1篇学术交流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从争议性新闻报道看媒介与受众框架的互动被引量:1
2016年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直都是媒介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争议性事件、框架理论等概念的梳理,从传统媒介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编码—解码理论视角出发,分别讨论了争议性事件报道中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呈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必要性和相应的互动策略,从而为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提供理论参考和对策依据。
沈爱君
关键词:媒介框架互动
华文媒体与中华文化认同之建构——以《世界日报》为例被引量:4
2011年
海外华文媒体跨越国界,进入异域的传播空间,一方面契合了华人的信息需求,为居住国主流社会融合海外华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中华情结,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世界日报》的媒介文本作为研究范例,不难看出其在语义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上都映现了中华文化内容。作为集体记忆建构的一个重要的"记忆的场",它通过中华文化价值观、华族历史和群体符号边界的集体记忆机制,使得这些宏微观的文化内容得以建构中华文化认同。
沈爱君梅琼林
关键词:海外华文媒体中华文化集体记忆文化认同
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被引量:12
2006年
鲍德里亚作为西方批判学派的主要人物,他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研究,并逐渐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建立了以符号消费为主导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并从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物或商品对人的本性的支配与异化,实际蕴涵的更深层的“符号”消费。本文分析鲍德里亚的理论转变,从而探求他的符号消费构建的消费文化的本质。
梅琼林杨文娟陈旭红沈爱君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文化
传播学研究方法新向度与新媒介环境被引量:10
2007年
任何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成熟完善的过程。新媒介的出现,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手段,深刻改变了传播学研究的体系,也催生了新的研究方法。现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关系是,在竞争中共生存,于渗透中齐发展,这种传媒格局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影响是:它必然促进传统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深刻反思和积极创新,最终促使传播学新的研究方法的创生。
梅琼林沈爱君
关键词:网络媒体研究方法媒介批判
浅谈《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被引量:2
2014年
本文首先从《传播学》课程的学科重要性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两方面强调了《传播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必要性。接着详细陈述了《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教学目标与实践分析、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估或改进等,其中以教学设计与实施这一过程作为重点阐述,通过三个层面来进行教学设计,即: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整体设计、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依据每节课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在这三个层面设计中又以每节课的具体教学设计为重点,主要通过列举在授课过程中实际采用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来阐述。最后指出了进行《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意义。
沈爱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