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汪建珍

汪建珍

作品数:3 被引量:90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黑河中游
  • 2篇干旱
  • 2篇干旱区
  • 1篇遥感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分布
  • 1篇湿地
  • 1篇湿地土壤
  • 1篇碳密度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壤
  • 1篇稳定性
  • 1篇覆被变化

机构

  • 3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赵锐锋
  • 3篇汪建珍
  • 2篇姜朋辉
  • 2篇赵海莉
  • 1篇樊洁平
  • 1篇姚玉龙
  • 1篇张丽华
  • 1篇卢李朋
  • 1篇刘超

传媒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1975年以来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演变被引量:21
2012年
以西北干旱区重要的内陆河——黑河中游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1975、1987、1992、2001和2010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指数3个指标,并结合转移矩阵,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地区近35 a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75—2010年,研究区耕地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分别由14.14%和1.52%增加到19.74%和1.98%;草地和水域面积则分别减少3.87×104和0.41×104hm2。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耕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最高,达0.160 4%,草地次之。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间主要转移方向为:草地转化为耕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和草地,林地与草地间相互转化。导致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因素。
姜朋辉赵锐锋赵海莉樊洁平汪建珍刘超
关键词:遥感黑河中游
基于土地转移流的干旱区河谷城市土地系统稳定性评价——以兰州市近郊四区为例被引量:15
2014年
以位于西北的河谷型城市兰州市市区为例,引入流分析和土地利用活跃度分析,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测度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研究区未利用土地资源较少,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林地、草地、水域比例较低,存在较大生态风险;②建设用地与耕地、草地、林地之间的转移关系是土地利用转移的关键关系,决定着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③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阶段性,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土地系统熵值增加,稳定性降低。
汪建珍卢李朋赵锐锋姚玉龙
黑河中游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4
2013年
以黑河中游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木本、高草、低草3种湿地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依次为高草〉低草〉木本植被类型,0-20 cm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低草植被类型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最大,木本植被居中,高草植被最小。高草、低草和木本植被0-4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7.33、5.44和4.25 kg/m^2。高草、低草植被以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含量更高,分别占0-40 cm的32%,31%,木本植被以亚表层(10-20 cm)最高,占3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磷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质量、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
赵锐锋张丽华赵海莉姜朋辉汪建珍
关键词:有机碳碳密度湿地干旱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