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
- 作品数:5 被引量:81H指数:3
-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 覆岩导水裂隙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15年
- 为了揭示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在分析导水裂隙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各因素变化组合,用UDEC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分析各因素变化下导水裂隙的发育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关键层距承压含水层距离和关键层位置这两种因素最能影响导水裂隙的发育。各因素对裂隙发育影响重要性:关键层距四含距离>关键层位置>关键层破断步距>关键层间距。
- 何建东孙瑞曾文
- 关键词:煤层开采导水裂隙正交试验UDEC
- 挖填工程影响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文章以延安市新城北区一期工程为典型研究区,利用FEFLOW软件建立无硬化无导水、硬化无导水、硬化导水3种工况的数值模型。经过50a模拟,对比分析3种工况的地下水分布、埋深、变幅及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析挖填工程影响下的地下水流时空分布及其稳定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原始地形是控制地下水流场的主要因素,导水盲沟起着辅助作用;填土硬化能减小地表水入渗与黄土湿陷的面积,导水盲沟使上游和开挖区地下水及早稳定,填土硬化和导水盲沟措施使开挖区和上游水位下降4~10m,填土区水位上升4~8m;在模拟前期,次盲沟疏排效率比主盲沟疏排效率更高,主盲沟主要起到汇集地下水的作用,在40a模拟期后,主盲沟将承担主要疏排水工作。研究成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型城市"削山填谷"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陈陆望曾文许冬清李圣杰张雪芹殷晓曦
- 关键词:地下水数值模拟地下水流场黄土丘陵沟壑区
- 华北隐伏型煤矿区地下水化学及其控制因素分析——以宿县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为例被引量:50
- 2017年
- 采用宿县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四含、煤系、太灰地下水样常规离子(K^++Na^+,Ca^(2+),Mg^(2+),Cl^-,SO_4^(2-),HCO_3^-,CO_3^(2-))、pH值、TDS等数据,利用离子组合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机制,进一步通过研究主成分荷载得分与水化学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矿区地下水水化学形成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宿县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水化学数据差异是不同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的综合反映,其中煤系以阳离子交替吸附或脱硫酸作用最为显著,而四含、太灰以黄铁矿氧化或碳酸盐、硫酸盐溶解作用最为显著。宿县矿区采矿活动与地质背景条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主要突水含水层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与水化学类型的空间分布,其中四含主要受采矿活动控制,煤系主要受断裂(层)控制,太灰主要受采矿活动、断裂(层)与褶皱控制。
- 陈陆望许冬清殷晓曦谢文苹曾文
- 关键词:煤矿区水化学类型
- 宿县-临涣矿区深部含水层水循环稀土元素示踪被引量:4
- 2017年
- 为了凸显稀土元素在示踪深部地下水系统水循环中的应用基础意义,以宿县-临涣矿区深部开采主要突水含水层四含、煤系、太灰与奥灰为研究示范,选取深部主要突水含水层地下水样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LREE/HREE,(La/Yb)_N,δEu,δCe,(La/Sm)_N,(Gd/Yb)_N,Eu/Sm)与常规离子(K^++Na^+,Ca^(2+),Mg^(2+),SO_4^(2-),Cl^-,HCO_3^-,CO_3^(2-))作为分析变量,开展主成分分析的对比研究,阐明了深部地下水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的控制因子与稀土元素分异的水文地球化学机制。从而基于矿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概化,在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地下水稀土元素分布与分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补给水源分别从近水平、近垂直与混合三种渗流路径补充相应主要突水含水层的深部地下水循环模式。研究成果为矿区深部水害防治和深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殷晓曦陈陆望刘延娴许冬清曾文
- 关键词:稀土元素水循环水文地球化学
- 采动影响下矿区地下水主要水-岩作用与水化学演化规律被引量:27
- 2017年
- 煤矿开采势必破坏天然水化学环境,然而矿区多类含水层地下水系统水化学研究尚未从时空角度分析采动影响下水化学演化的本质。以临涣矿区为研究示范,基于历年常规水化学数据开展主成分分析,揭示采动影响下水化学演化过程中的水-岩作用机制。其中,第1主成分代表碳酸盐、硫酸盐溶解及黄铁矿氧化作用,第2主成分代表阳离子交替吸附及脱硫酸作用。采动影响下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地下水碳酸盐、硫酸盐溶解及黄铁矿氧化作用均逐渐减弱,减弱区域不尽相同;然而,阳离子交替吸附及脱硫酸作用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研究成果为矿井突水水源识别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殷晓曦陈陆望谢文苹许冬清曾文刘延娴
- 关键词:煤矿区水-岩作用水化学演化采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