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东红

作品数:7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耕地
  • 2篇GIS
  • 1篇道地
  • 1篇道地药材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因子
  • 1篇滇中高原
  • 1篇药材
  • 1篇有机污染
  • 1篇有机污染物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净初级生...
  • 1篇三峡库区
  • 1篇三峡库区重庆...
  • 1篇生境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物富集
  • 1篇食物网

机构

  • 7篇西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周文佐
  • 7篇刘东红
  • 6篇何万华
  • 1篇陶玉强
  • 1篇伦丹

传媒

  • 2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湖泊科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5篇2018
  • 2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诊断——以安徽省为例被引量:4
2018年
从资源环境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3个方面,选取27个因素构建了安徽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多目标线性加权定量计算了2014年安徽省各地级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值,并利用Arcgis软件制图分析安徽省各地级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值的空间分异规律,找出了影响安徽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可持续利用基本处于临界可持续和基本可持续状态,最大值为铜陵市(0.602),最小值为淮南市(0.376);通过障碍因素的诊断可知,影响研究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高地区的因素主要包括: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耕地年减少率、GDP年增长率等,研究区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低地区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GDP总量、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人均GDP、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刘东红周文佐何万华田罗
关键词:土地可持续利用熵值法GIS
土地利用变化对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21
2018年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对于明确区域植被固碳能力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基于2000—2015年MOD17A3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研究区NPP时空分布特征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植被NPP的影响。研究表明:(1)NPP年均值16年间波动不大,空间分布上从东到西逐渐减少;(2)研究期内林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而NPP总量从25.6 TgC增加到了28.5 TgC,其中耕地NPP约占总量的44%,林地次之(40%),草地最少(14%),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对NPP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6.49%、59.76%、17.27%;(3)区域生态景观指数中的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斑块密度PD与NPP呈正相关,而聚合度AI与NPP呈负相关,景观格局类型和景观格局变化均影响区域植被NPP的增长。要提高区域植被NPP,需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增加景观异质性和斑块密度,重视培育幼龄林,并控制成熟林的数量。
赵晓周文佐田罗何万华章金城刘东红杨帆
关键词:三峡库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指数
基于“3S”技术的“安苓”道地生境提取被引量:3
2017年
"逆境"是道地中药材药理成分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逆境"提取是中药材估产、质量监测、培植区位选择以及道地性保护的前提。该研究结合3S(GIS,RS,GPS)技术,耦合"安苓"多源关键生态因子信息,首次利用生物间寄生关系,并对随季节显著变化的气温条件进行了季节细分,提取寄生种药材——"安苓"的"逆境"区。结果显示,"安苓"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山区,适宜区面积达36.8 km^2,岳西、舒城、金寨、潜山4县占"安苓"总适宜区面积的93.55%,又尤以岳西、舒城、金寨3个县为主,占安徽茯苓适宜区总面积的80.82%,其中岳西县适宜区面积最大,占到了总适宜区的1/3以上。其与已有的调查估算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验证精度达91.67%,证实了利用3S技术结合药材关键非生物生态因子和寄生宿主信息提取寄生种中药材的可行性。
田罗周文佐何万华伦丹刘东红
关键词:茯苓逆境道地药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湖泊生物中分布与富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8年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中分布广泛且持久存在并具有高生物富集性,通常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湖泊是POPs的主要环境归宿之一,湖泊中的POPs可被水生生物富集并通过食物网传递,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中国是POPs生产及使用大国,也是世界上湖泊较多的国家之一.湖泊生物尤其是水产品是中国人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POPs在中国湖泊生物体中的富集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存在很大的潜在危害.本文通过收集、分析1997年—2017年7月公开发表的中国湖泊生物体POPs数据,发现中国湖泊生物中POPs富集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湖区,青藏高原及云贵高原湖区有少量研究;不同POPs在不同湖区湖泊生物中富集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DDTs和HCHs在各湖区生物中普遍检出且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平原湖区生物体内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含量高于其他湖区生物体内含量,其他POPs在湖泊生物体内的富集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湖泊.中国湖泊生物中DDTs、HCHs、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多氯苯并二英和多氯苯并呋喃、全氟化合物、全氟辛酸、有机锡及六溴环十二烷脂肪归一化后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54.56±653.40、153.57±435.99、2849.49±3092.52、118.40±20.28、18.40±20.28、17.43±19.43、147.17±192.93、1542.18±1347.64、11380.75±5316.75和2.19±1.92 ng/g.POPs在中国湖泊生物体内的含量水平与生物所处营养级、脂肪含量和年龄呈正相关,但并非完全一致,还受到生活习性、生物物种与结构、生存环境及生物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物不同组织对POPs的富集能力有较大差异,内脏器官对POPs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肌肉组织.
刘东红刘东红陶玉强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湖泊食物网生态风险
2000—2016年四川省耕地种植指数时空变化及其自然潜力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种植指数是反映耕地利用强度的基础性指标,明确其空间格局、时间演变是合理制定农业决策的基础。本文以四川省2000—2016年MODIS-NDVI长时间序列数据为数据源,通过提取耕地NDVI时序曲线峰值频数,进而提取四川省2000—2016年耕地种植指数,分析其时空格局及演变,并结合积温-降水模型对区域耕地潜力种植指数分布进行了分析,为明确四川省耕地种植指数时空特征及演变和引导耕地合理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一年1熟一直是四川省主要的熟制制度,其面积占耕地面积比达78.05%,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原区、川东北和川南的低山丘陵区以及攀西河谷区;一年2熟/3熟制主要分布在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空间分布上呈现由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向四周下降的态势。可提升潜力种植指数(PMCIp)方面,省内89.7%的耕地仍具有较高的可提升潜力;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可提升潜力较低(PMCIp<50%),且实际种植指数年际变化剧烈(标准差>60%);川东北和川南地区可提升潜力种植指数在50%以上,面积占耕地面积比达65.6%,是未来耕地种植潜力挖掘的理想区域;川西北高原区、攀西河谷区和川东北大巴山中山区为过度耕作的主要分布区(PMCIp<0),面积占耕地面积10.3%,是未来农业生态退耕的重点区域。本文结合农作物节律性,利用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反演,实现对区域耕地种植指数的动态监测,并分析区域耕地种植指数的潜力及可提升潜力的空间格局,为区域农业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田罗周文佐何万华赵晓刘东红章金城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以西藏的"一江两河"流域为例,以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4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派生数据坡度、坡向和高程3个地形因子信息为基础,基于DEM并结合ArcGIS技术,对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提取,采用土地变化强度指数(K)、土地分布指数(LDI)和土地转移分布指数(p)3个指标分析总结了地形因子对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影响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5年期间,居民地用地强度变化呈现最大,其余地类变化缓和;耕地、居民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坡度变化分布指数差异大,不同地类在各级因子中优势分布差异显著;林地最容易转移,耕地和建设用地向低海拔低坡度半阳坡转移明显,其余地类转移较为缓慢.综合来看,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明显,土地利用优势分布和土地利用转移均出现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
何万华何万华田罗周文佐刘东红章金城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地形因子
基于GIS的滇中高原耕地适宜性分析——以易门县为例被引量:2
2017年
开展耕地适宜评价是编制农业发展规划,优化耕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以易门县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立地因素、土壤条件、管理条件3个主导因素9个评价因子构成了该区域的评价体系。依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的数学评价模型,利用加权指数和法、限制因素法、层次分析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统计软件,得出易门县100 m×100 m栅格精度的耕地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了易门县各乡镇适宜耕地数量、人均适宜耕地面积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得出:在数量上,该县耕地23981 hm^2中,最适宜类6956 hm^2,中等适宜类14424 hm^2,临界适宜类2162 hm^2,不适宜类439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4 hm^2,中等适宜类以上占到89%。在空间上,易门县耕地适宜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最适宜类和中等适宜类集中分布中西部平坝地区;临界适宜类和不适宜类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北部高山区域。最后,以耕地适宜等级大小为农作物布局依据,为作物空间布局指明了宜烟草、宜林、应改良区域。
何万华周文佐田罗刘东红
关键词:适宜性分析GIS滇中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