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峰
- 作品数:11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转录因子Tbx18导入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构建起搏样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Tbx18能否转染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iPSC-CMs)并使其向起搏细胞分化。方法:纯化接种hiPSC-CMs,构建重组腺病毒-绿色荧光蛋白Ad-(GFP)-Tbx18载体,转染hiPSC-Cs为实验组,转染只含GFP的腺病毒组及空白未转染组作为对照。转染后定期检测细胞的变化情况,荧光倒置显微镜计数转染后细胞的搏动频率变化情况;RT-PCR测定起搏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结果:实验组hiPSC-CM的搏动频率高于对照组[(61.3±13.6)vs.(33.0±1.67)次/min,P<0.05)]。实验组起搏特异性基因HCN4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KIR2.1、SCN5A、CX43等心室肌特异性基因表达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bx18基因可成功转染hiPSCCMs,并使之转化为窦房结样起搏细胞。
- 王芸吴福建兰峰任学军
- 关键词:生物起搏
- 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Hippo-YAP信号通路作用于主动脉夹层发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6年
-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致命的心血管疾病,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的凋亡是造成主动脉夹层发生的重要原因.而新近发现的Hippo-YAP信号传导通路在血管平滑肌的功能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造成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文旨在回顾现有的关于主动脉血管平滑肌凋亡和Hippo-YAP信号传导通路在心血管疾病,特别是主动脉夹层发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 姜文剑兰峰张宏家
- 国人肥厚型心肌病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的初步探索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初步探索国人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基因突变谱以及不同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2013年至2016年收录的51例无血缘关系的HCM患者(男35例,女16例)进行外周静脉血采集并进行人类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分析7种主要突变基因:B肌球蛋白重链(MYH7)、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3)、心肌肌钙蛋白T2(TNNT2)、心肌肌钙蛋白13(TNNI3)、原肌球蛋白1(TPM1)、重组人心室肌球蛋白轻链2(MYL2)和肌动蛋白C1(ACTC1)的突变情况,并将结果与临床特征比对并评估。结果共发现24例(47.1%)存在22种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的突变。90.9%(20/22)的突变只出现1次,而MYH7基因663位氨基酸和TNNI3基因157位氨基酸的突变均分别出现2次。突变基因MYBPC3、MYH7、TNNT2、TNN13、MYL2、TPM1和ACTC1分别占总突变例数的45.8%(11/24)、20.8%(5/24)、12.5%(3/24)、8.3%(2/24)、8.3%(2/24)、4.2%(1/24)和0。未发现致病或者可能致病的双突变。基因型阳性(24例)与阴性患者(27例)进行临床特征的比较后发现,晕厥史发生比例(19.6%对7.8%,P〈0.05)、最大左心室壁厚度[(22.8±2.6)mm对(20±3.4)mm,P〈0.05]、HCM家族史(20.8%对0,P〈0.05)和心尖肥厚患者数量(25.5%对11.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主要突变基因MYBPC3与MYH7患者间临床特征对比后发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发生率MYH7更高(80.0%对18.2%,P〈0.05)。结论MYBPC3是国人HCM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基因型阳性的患者较基因型阴性的患者HCM表型更严重。特定基因的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具体关系还需要更进~步的研究。
- 郭家隆白蕊孙海瑞姜文剑王建斌韩露兰峰何怡华张宏家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基因型表现型
- 人源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与挑战被引量:6
- 2019年
- 2017年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患病率和病死率仍处在上升阶段,CVD死亡占居民死亡构成的40%以上,现患人数约2.9亿,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仍面临严峻挑战,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心肌损伤表现出具有正常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数量的相对或绝对减少,受损的心肌细胞通过纤维组织瘢痕修复,未受损的心肌细胞出现代偿性肥大.
- 田蕾柳金英白蕊吴福建张惠敏谢璇苏聪平王青郭淑贞王伟兰峰
- 关键词:心肌细胞心血管疾病
-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可溶性CD40配体表达及炎性反应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 type aortic dissection,STAAD)中的表达及其在主动脉夹层中的炎症反应。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共纳入STAAD患者95例[男67例、女28例,年龄(48.33±12.19)岁]和健康志愿者120例[男94例、女26例,年龄(48.64±10.13)岁]的血液样本。主动脉夹层患者于术前1 h取血,健康志愿者于肘静脉取血。所有STAAD患者均在CTA明确诊断,并排除马方综合征等患者。血液样本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SCD40L、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E选择素、白细胞介素-1β、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结果与健康志愿者对比,STAAD组SCD40L[(26.87±5.50)ng/ml vs.(13.39±4.03)ng/ml,P<0.001]有明显升高。E选择素[(116.62±25.24)ng/ml vs.(77.05±14.30)ng/ml,P<0.00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P<0.001),肿瘤坏死因子-α[(55.35±9.12)pg/ml vs.(37.33±5.61)pg/ml,P<0.001],白介素-1β[(62.12±13.37)pg/ml vs.(48.68±9.86)pg/ml,P<0.001],白介素-6[(499.54±90.45)pg/ml vs.(422.44±34.00)pg/ml,P<0.001]明显升高。结论 SCD40L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表达升高以及主动脉夹层患者中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的炎症反应明显升高。
- 韩露王晓龙王晓龙兰峰张宏家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 基于iPSC诱导分化具有电生理活动心肌细胞方法的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通过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 PSC体外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方法,已经成为干细胞和心血管领域研究的有效工具,也为临床治疗带来新希望。本文依据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探索建立体外定向分化心肌的方法。方法:使用干细胞培养基培养i PSCs生长至80%,换成含6μmol/L Chir99021和25μg/L Activin A的基础培养基培养48h,基础培养基为含有2%的B27、64μg/L l-ascorbic acid2-phosphate的RPMI 1640培养基,换为含2μM Wnt-C59的WNT信号抑制剂培养基培养48h,最后换为维持培养基继续培养,每两天换液,约第8天可见心肌开始搏动。结果:i PSC在向成熟心肌分化时,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的肌丝肌节结构,具有心肌特异性标志物TNNT 2,MLC 2a的强阳性表达,并表现出自发跳动的电生理活动。结论:该方法可以成功诱导i PSC高效分化为具有电生理功能的心肌细胞。
- 李弘夏刘涛燕吴福建兰峰
- 关键词:分化心肌细胞
- 凝血因子Ⅻ及Ⅷ在主动脉夹层围术期凝血功能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Ⅻ及凝血因子Ⅷ在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变化及对二次开胸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88例,均接受中度低温停循环手术治疗。根据是否二次开胸将88例患者分为二次开胸组(10例)和未二次开胸组(78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及术后重要指标,分析凝血功能障碍导致二次开胸的危险因素。选择麻醉诱导后(t1)、术中温度最低点(t2)、复温至36℃(t3)、术后4 h(t4)、术后24 h(t5)5个时点进行血液样本的抽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凝血因子Ⅻ、活化的凝血因子Ⅻ、凝血因子Ⅶ、活化的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活化的凝血因子Ⅷ、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检测。结果t2~t4时点凝血因子Ⅻ水平均低于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5时点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活化的凝血因子Ⅻ和活化的凝血因子Ⅷ水平由t1~t5全程呈逐渐升高趋势,与t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凝血因子Ⅷ水平各时点均低于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凝血因子Ⅶ水平于t2和t3时点均低于t1,t4和t5时点均高于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次开胸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总引流量以及悬红细胞输注总量、冰冻血浆输注总量、纤维蛋白原输注总量均高于未二次开胸组[1 700(1 375,2 000)ml比1 250(1 000,1 600)ml;4 250(2 533,7 060)ml比2 170(1 230,3 555)ml;2 700(1 125,3 825)ml比675(600,1 424)ml;1 200(400,1 550)ml比400(50,800)ml;2.00(2.00,2.88)g比2.00(1.00,2.00)g],t2时点血小板计数水平低于未二次开胸组[(61±28)×109/L比(72±3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体质量、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前血小板水平、术前血红蛋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2时点凝血因子Ⅻ水平(比�
- 贡鸣李嘉晨关欣亮姜文剑李海洋王晓龙刘愚勇兰峰张宏家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凝血功能障碍二次开胸
-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体外诱导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能否替代传统B27细胞培养添加剂作为基础培养基分化人多潜能干细胞为心肌细胞。方法人多潜能干细胞以1.2×10~4个/cm^2的细胞密度接种,汇合度达至75%后采用含有0、50、100、200 g/L不同浓度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分化培养基对其进行诱导分化,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记录干细胞向心肌分化的全过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植物源人血清重组白蛋白心肌细胞的分化效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用电镜观察人多潜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的超显微结构以及心肌细胞对药物的反应。结果大量的自发跳动心肌细胞在诱导分化第9 d左右出现,浓度为200 g/L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配成的心肌分化液的分化效率达60.4%;跳动心肌细胞α-actinin和cTnT染色阳性,超显微结构有肌丝的存在,且对异丙肾上腺素和维拉帕米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利用成分明确的、无动物源性的方法在体外诱导人多潜能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分化效率达60.4%,分化方法简单且低成本,可作为临床级别使用。
- 刘涛燕崔魏李弘夏吴福建兰峰
- 关键词: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心肌细胞超显微结构
- 基于iPSCs-CMs的酒精性心肌病氧化应激机制探讨
- 李弘夏刘涛燕兰峰
- 内源性凝血物质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的变化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揭示接受低温停循环下弓部替换手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内源性凝血物质的变化情况,寻找纠正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新靶点。方法:收集2013年01月至2015年0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经主动脉造影(CTA)确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接受低温停循环手术的88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分别在术前至术后5个标志性时间点,检测具有代表性的内源性凝血物质(凝血因子Ⅻ及Ⅻa,内源性凝血刺激因子前激肽释放酶,缓激肽,高分子激肽原,组蛋白-DNA复合物)的水平,并与外源性凝血物质(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Ⅶa)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结果:与凝血因子Ⅶ相比,凝血因子Ⅻ从TI^T2表现出更为显著的下降趋势(凝血因子Ⅻ从T1~T2的下降趋势为42%,凝血因子Ⅶ从T1~T2的下降趋势为20%,P<0.001)。凝血因子Ⅶ在T4基本恢复至T1水平(P<0.001),而凝血因子Ⅻ在T4时的水平仍未恢复至T1水平(P=0.01)。缓激肽术前水平即显著高于正常,在术中低温停循环过程中降至最低,随后逐渐升高至术前水平以上,术后4h到达顶峰;其他刺激因子在术前至术后24h,5个时间点则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结论:与凝血因子Ⅶ相比,凝血因子Ⅻ在低温停循环手术中受抑制更显著,术后恢复至术前水平所需时间更长;而作为内源性凝血刺激因子的缓激肽,在围手术期与凝血因子Ⅻ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凝血因子Ⅻ及缓激肽可能成为纠正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新靶点。
- 李嘉晨关欣亮刘欧姜文剑王晓龙刘愚勇李海洋兰峰张宏家贡鸣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低温停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