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萍
- 作品数:13 被引量:6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紫苏腺毛的形态及发育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研究紫苏叶表皮腺毛的类型和分布,以及产生和贮藏挥发油的腺毛类型。方法:以紫苏叶片为材料进行组织化学及透明叶观察。结果:紫苏叶片上的腺毛有2种类型,分别为头状腺毛和盾状腺毛。盾状腺毛的头部由8个分泌细胞组成,大量分布在叶背面;头状腺毛又分为短柄头状腺毛和长柄头状腺毛,仅分布在叶背面的叶脉。萜类成分主要在盾状腺毛的分泌物中。盾状腺毛在幼叶期已经有较大的密度和分泌程度,至成熟叶时密度开始降低,且非叶脉的叶表面上盾状腺毛密度较大。结论:在幼叶即将完全成熟时对叶片中部盾状腺毛密度进行观察,盾状腺毛发育情况可用于评价紫苏叶产生挥发油的能力。
- 李卫萍姚宇温春梅郭佳琪郭宝林
- 关键词:紫苏
- PA型紫苏不同部位8种酚酸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22年
- 该研究选取了10份PA型紫苏种质,检测叶、茎和果实3个不同部位,分别对应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3种药材中含量较高的2种酚酸[迷迭香酸(RA)和咖啡酸(CA)]以及6种黄酮[野黄芩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SDG)、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LDG)、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ADG)、野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SG)、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LG)、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AG)]的含量。叶中酚酸总量为3.991~12.028 mg·g^(-1)、黄酮总量为12.309~25.071 mg·g^(-1),远远大于茎(分别为0.586~2.015、0.879~1.413 mg·g^(-1))和果实(分别为0.004~2.222、0.651~1.936 mg·g^(-1))。酚酸类成分中有5份果实中未能检测出RA,其余5份对应样品中紫苏叶与果实之间RA含量均呈现显著负相关。黄酮类成分茎中仅能检测出LG和LDG,果实中缺失SG和SDG,而其他几种黄酮也在部分样品中未能检出,叶和果实的总黄酮、LG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茎和果实的LG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10份茎样本中,有7份达到了《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紫苏梗迷迭香酸不低于0.1%的标准。而仅1份果实达到药典规定的紫苏子迷迭香酸不低于0.25%的标准。
- 张琛武郭佳琪李卫萍落艳娇姚宇徐超群申国安索风梅郭宝林
- 关键词:果实酚酸黄酮
- PA型紫苏种质评价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对宜于药用的9份PA型紫苏种质以产叶为目的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叶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因素进行探究;方法:9份PA型紫苏种质种植后,对株型、叶、穗等形态性状,以及二级分枝数、有效穗数等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测量、统计评价与分析;结果:其中3份种质叶产量较高,值得进一步选育成叶用型品种。紫苏单株干叶产量主要受株高、一、二级分枝数与单株的叶片数量相关的性状影响,而与十片干叶重相关性不大,单株籽粒产量则同时受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影响;结论:植株较高和一、二级分枝数多的类型是叶用型紫苏为提高产量主要的选择性状,而平均节间距高、有效穗多、千粒重高的类型,则籽粒产量较高。
- 李卫萍张琛武申国安郭宝林魏长玲
- 关键词:紫苏
- 紫苏叶挥发油组分和化学型影响因素探究Ⅲ——异地栽培被引量:5
- 2018年
- 本文以PK型、PA型、PL型、EK型和PP型五类(及混合型)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10个不同产地来源共计20份紫苏果实在北京和甘肃两个实验地进行栽培,采集生长后的成熟叶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从挥发油组成来看,有2份种质化学型发生了变化,具体为PAEK型(甘肃)—EK型(北京),EKPA型(甘肃)—PAPK型(北京)。其余化学型一致的18份种质中,1份PK型种质发生了亚型变化;9份种质的主要成分较为一致,次要成分种类相对含量有一定差别;8份种质主要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非常接近。综合挥发油组成和成分相对含量分析,紫苏化学型和组成一般不随环境改变,但对于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化学型成分构成的种质,易于发生变化。
- 潘诚魏长玲张琛武郭宝林李卫萍高占祥田景
- 关键词:紫苏挥发油异地栽培
- 紫苏种质创新培育及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 2019年
- 紫苏(贵州习称苏麻)是陆生植物α-亚麻酸含量较高的特色油料植物之一.紫苏油具有促进大脑视力发育、降血脂、保肝护肝等功效.紫苏叶、梗、籽是我国传统中药,在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咳喘、慢性胃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药食同源植物,紫苏在大健康产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云贵高原特有立体气候及喀斯特地貌使贵州省紫苏具有丰富的资源多样性.紫苏根系固土能力强、耐瘠薄,适宜贵州山地坡地及瘠薄土壤种植,紫苏在贵州省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和产业前景.但多年来紫苏一直以农家种农户零散种植为主,种质混乱,优质品种及栽培技术体系缺乏,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且形式单一.针对以上问题,项目组3家单位紧密协作,历时8年,形成从品种创新到产品开发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创新.
- 沈奇沈奇郭宝林朱秋劲金石诚郭宝林危克周李卫萍金石诚杨森黄杰秋危克周张琛武李卫萍郭佳琪魏长玲温贺杨森龙冬玲彭伟
- 关键词:慢性胃病视力发育栽培技术体系立体气候喀斯特地貌油料植物
- 紫苏叶不同栽培年份和采收期8种酚类成分含量研究被引量:17
- 2021年
- 该文建立了同时测定紫苏叶中迷迭香酸(RA)和咖啡酸(CA)2种酚酸,野黄芩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SDG)、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LDG)、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ADG)、野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SG)、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LG)、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AG)6种黄酮含量的方法。基于10份包括不同挥发油化学型的紫苏种质,以及不同栽培年份和不同采收期的材料,测定上述8种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间酚酸总含量和黄酮总含量差异大,2种酚酸总量为2.24~34.44 mg·g^(-1),6种黄酮总量为11.55~34.71 mg·g^(-1)。各成分按照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RA 2.13~33.97 mg·g^(-1),LDG 1.31~14.80 mg·g^(-1),SG 1.97~8.45 mg·g^(-1),ADG 2.68~7.60 mg·g^(-1),SDG 1.16~5.87 mg·g^(-1),LG 0.78~1.91 mg·g^(-1),AG 0.56~1.00 mg·g^(-1),CA 0.11~0.68 mg·g^(-1)。5份PA型种质中多数成分的含量在2017年高于2018年,表现出不同栽培年份变化较大。9份种质的2种酚酸类成分含量随采收时间的变化,在穗前期(8月3日—8月18日)先降低,在开花结实期,8月18日—9月2日开始升高,9月2日—9月17日有缓慢降低趋势,在果熟期再次升高;而6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在不同种质中随采收时间变化趋势不一致。部分种质中黄酮类与酚酸类成分的变化呈现负相关,酚酸类成分的变化和挥发油化学型构成没有相关性。该论文为高品质紫苏药材的栽培提供参考。
- 落艳娇郭佳琪李卫萍姚宇温春梅郭宝林
- 关键词:紫苏叶黄酮含量迷迭香酸不同采收期
- 紫苏醛型紫苏不同种质中紫苏醛含量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研究紫苏醛型种质紫苏醛含量变化规律。方法:建立紫苏醛含量检测的快速方法,对9个不同种质的紫苏叶进行不同日期、部位和时间取样,并测定紫苏醛含量。结果和结论:9个紫苏醛种质的紫苏醛平均含量为0.05%~0.32%,有4个种质的平均含量在0.25%以上。一般来说顶部叶紫苏醛含量最高,而且变化较大,开花前出现高峰值,之后骤降;中部叶紫苏醛含量明显低于顶部叶,一般开花前达到峰值后,含量较稳定;底部叶紫苏醛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花果生长期,随后一直下降。不同种质也不甚一致。种质因素是影响紫苏醛含量的首要因素,采摘部位和采样日期次之,一天内的采摘时间则影响不大。
- 张琛武李卫萍郭宝林魏长玲
- 关键词:紫苏液相检测种质
- 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和组分影响因素探究Ⅰ——不同生长发育期被引量:17
- 2017年
- 该论文以普遍存在的PK型、PA型及稀有的PL型3种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在紫苏生长的营养期、开花期、果熟期3个时期进行紫苏成熟叶样品采集,同时分为1 d之中早7点、午12点、晚18点3个时间点,对其挥发油进行了提取(水蒸汽蒸馏法)和GC-MS分析,3种化学型的样品挥发油得率在0.08%~0.96%,不同生长时期挥发油得率大致为营养期>开花期>落叶期,营养期挥发油得率:PA型>PK型>PL型。各化学型类别不受生长发育影响,表明遗传因素决定了化学型。PA和PK型的特征成分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都比较稳定,而PL型的特征成分随生长发育大幅度降低,组成中还存在大量各类成分代谢的上游化合物,表明该化学型可能具有原始性和多变性。PA型特征成分紫苏醛相对含量各个时期基本上从早到晚逐渐降低。PK型特征成分紫苏酮在营养期和开花期中午相对含量高于早晚样品,果熟期则相反。PL型特征成分紫苏烯相对含量在营养期和果熟期都是中午最高,开花期则是傍晚样品最高。综合挥发油得率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PA型的最佳采收时间在营养期的早晨采收;PK型的最佳采收期在各期午前均可;PL型的最佳采收期在营养期的晚上采收最好。
- 魏长玲张琛武郭宝林李卫萍高占祥张芬田景
- 关键词:紫苏挥发油生长发育时期
- 紫苏叶挥发油组分和化学型影响因素探究Ⅱ-叶片不同成熟度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为探究3种不同化学型紫苏不同时期各成熟度叶片挥发油组分的差异,确定分别适宜3种化学型紫苏的最佳采收方法。方法:以普遍存在的PK型、PA型及稀有的PL型三种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在紫苏生长的营养期、开花期、果熟期三个时期采收不同成熟度叶片样品,对其挥发油进行提取(水蒸气蒸馏法)和GC-MS分析。结果:从挥发油得率上看,三种化学型表现非常不同,开花期和果熟期,PA型嫩叶得率高,PK型则老熟叶最高,而PL型为成熟叶最高;营养期,则是PA型成熟叶最高,PK和PL型嫩叶最高。主成分相对含量上,各化学型的特征性成分紫苏醛、紫苏酮或紫苏烯相对含量在营养期和果熟期均为嫩叶中较低,而开花期为老熟叶最低。结论:综合挥发油得率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PA型于花前期多次采收成熟叶为好;PK型在各个发育期的成熟叶或开花期后的老熟叶;PL型则在营养期采收成熟叶或老熟叶。
- 魏长玲张琛武郭宝林李卫萍高占祥张芬
- 关键词:紫苏挥发油
- PA型紫苏的种植密度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常用中药紫苏叶和紫苏叶油的基原植物应为PA型紫苏。课题组对全国紫苏资源全面调查后发现,PA型紫苏资源十分紧缺。而PA型栽培紫苏都属株型矮小、叶片轻薄的回回苏变种,单株叶片产量较低。该研究以2份药用PA型紫苏为材料,在5个种植密度(D1,2 500株/亩;D2,5 500株/亩;D3,8 500株/亩;D4,11 500株/亩;D5,14 500株/亩,1亩≈667 m^2)下种植。选取叶型、株型、产量、挥发油含量和挥发油成分构成等17个性状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叶型、株型变窄、变小,落叶增加,单株叶产量降低,而叶亩产量增加,且达到D4后基本稳定。叶挥发油提取率在种植密度D2~D5较D1高约0.1%,各个密度下紫苏醛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各个密度下紫苏醛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2份PA种质的耐密植特性有较大差异,与其株型的特征有关,尤其收敛型株型更能适应密植环境。为达到高叶亩产量,推荐以D4(株行距15 cm×40 cm)密度下种植;而综合叶产量、叶型、株型,推荐以D2(株行距30 cm×40 cm)密度下种植。落叶节数、二级分枝数,株型可作为PA型紫苏种质耐密性评价的特征,收敛株型可作为紫苏种质高产育种的评价指标。该研究为PA型紫苏适宜种植的密度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紫苏的耐密植特性奠定基础。
- 姚宇李卫萍温春梅郭佳琪郭宝林
- 关键词:紫苏紫苏叶挥发油叶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