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力华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鸟类
  • 3篇雀形目
  • 3篇雀形目鸟类
  • 3篇高寒草甸
  • 3篇草甸
  • 1篇单播
  • 1篇养分
  • 1篇食性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特性
  • 1篇土壤养分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生物量
  • 1篇温度调节
  • 1篇物量
  • 1篇消化道
  • 1篇消化道形态
  • 1篇牧草
  • 1篇牧区
  • 1篇化道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青海省工程咨...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作者

  • 4篇赵亮
  • 4篇刘力华
  • 2篇褚晖
  • 2篇孙嘉辰
  • 1篇赵新全
  • 1篇李奇
  • 1篇徐世晓
  • 1篇陈懂懂
  • 1篇陈晓澄
  • 1篇张晓爱
  • 1篇刘哲
  • 1篇翟文婷

传媒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Zoolog...
  • 1篇四川动物
  • 1篇草原与草坪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9种牧草对青海同德牧区土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对青海省高寒牧区常见的9种多年生牧草单播2年后耕层0~15cm土壤理化(pH、容重(BD)、有机碳(SOC)、全氮(TN)、无机碳(C)及微生物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和群落代谢功能)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只有在种植披碱草2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增加,说明与其他草种相比,种植披碱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试验在每年施肥1次的情况下,土壤氮含量仍然偏低,说明此区氮素被过度利用,处于缺乏水平,因此每年增施氮肥数量、频率以及时间上应加强管理。通过对不同牧草种植区土壤各因子的聚类分析,发现贫花鹅观草、无芒雀麦、紫野麦草和扁穗冰草之间相似度较高,表明其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较为接近,故在大面积种植的时候可根据牧草地上生物量/质量的高低进行选择性播种。从土壤质量方向考虑,种植杂花苜蓿、红豆草和西北羊茅不利于土地的改良。
陈懂懂李奇刘哲刘力华翟文婷徐世晓赵新全赵亮
关键词: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
高寒草甸常见雀形目鸟类共存机制的生态形态学解释被引量:9
2013年
生态形态学特征是生物在选择压力下长期进化的结果,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重要影响。为使种间竞争最小化,同质环境中关系密切的物种一般具有不同的生态形态学特征,以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割。1983--2012年,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常见的9种雀形目鸟类的生态形态学特征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9种雀形目鸟类的各个生态形态学特征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92.0%的个体被正确归类,除小云雀(Eremophilaalp酷扩括,79.2%)外,其余各物种判别正确率均较高(84.5%~100%),9个物种被分成5个集团(guild)。各集团独特的生态形态学特征与集团内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和取食行为相关,最终解释了各个物种如何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实现共存。
刘力华陈晓澄褚晖孙嘉辰张晓爱赵亮
关键词: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
高寒草甸几种雀形目鸟类的卵反射率分析
2014年
于2010-2013年的繁殖季节,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收集了9种青藏高原常见雀形目鸟类的卵,分别进行了反射率测量。测量光谱范围为可见光(400-750 nm)和短波近红外(750-1050 nm)。卵在两个波段光谱的反射率分别是0.066和0.123,二者差异极显著。在可见光范围内,除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的波峰在绿色光范围内,其他物种都在黄色光范围内;在短波近红外范围内,反射率明显分为3个组,以角百灵和小云雀的地面开放巢较高,黄嘴朱顶雀和黄腹柳莺的灌丛巢较低,其他种居中;开放巢及封闭巢的卵反射率在可见光范围无显著差异,但在短波近红外范围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植被郁闭度低,地面营巢环境不利于巢与卵的遮阳,造成营开放度高的地面巢的鸟卵近红外反射率相对较高,而灌丛巢和封闭巢的雀形目鸟类鸟卵相对较低,但对可见光谱的卵反射率各物种差异不显著。
孙嘉辰褚晖刘力华赵亮
关键词: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温度调节
7种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食性与消化道形态的比较
2016年
食物是多维生态位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维,食物生态位的分离对群落中物种的稳定共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常见的7种雀形目鸟类的食性调查表明,它们主要以草籽、昆虫和燕麦等为食,且不同物种对不同食物的取食比例存在较大差异曰不同物种的食物生态位宽度变化较大(0.120~0.752),除黄嘴朱顶雀(Carduelis flavirostris)和地山雀(Pseudopodoces humilis)的食物生态位重叠较小(0.059)外,其他物种间的重叠都较大(0.334~0.904)。不同物种的肝重、胃重和小肠长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以草籽为食的黄嘴朱顶雀,其肝重和胃重较小,小肠长度最大;以昆虫为食的地山雀,其胃重和小肠长度最小,肝重较大。随着各物种食性由草籽到昆虫的变化,小肠长度逐渐变小,杂食性物种的相关变化不明显。栖息于相似生境中的雀形目鸟类具有不同的食物资源利用模式,而同域共存物种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差异是对食物资源利用种间权衡的功能响应。
刘力华赵亮
关键词: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食性消化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