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晓兰

作品数:12 被引量:6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盆地
  • 5篇塔里木盆地
  • 4篇地层
  • 4篇奥陶系
  • 3篇油气
  • 3篇储层
  • 2篇旋回
  • 2篇盐岩
  • 2篇姚家组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碳酸盐岩
  • 2篇奥陶系碳酸盐...
  • 2篇层序
  • 1篇地层剥蚀
  • 1篇地层水
  • 1篇地层特征
  • 1篇地层学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机构

  • 12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作者

  • 12篇胡晓兰
  • 9篇樊太亮
  • 4篇王建平
  • 3篇邹拓
  • 3篇陈晓智
  • 3篇高志前
  • 3篇王宏语
  • 2篇李让彬
  • 2篇孟祥杰
  • 1篇侯伟
  • 1篇尹微
  • 1篇何伟
  • 1篇汤达祯
  • 1篇刘振兴
  • 1篇许浩
  • 1篇方芹
  • 1篇王海荣
  • 1篇傅良同
  • 1篇王进财
  • 1篇于炳松

传媒

  • 2篇地学前缘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资源与产业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体系再认识被引量:12
2010年
随着我国油气工业的不断发展,隐蔽油气藏已经逐渐成为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类型,其勘探理论及勘探手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的系统分析表明,截至目前层序地层学、古地貌、坡折带和油源控制4大理论有效地指导了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三级层序不整合面上、下空间和低位体系域为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不整合面自身的疏导能力和封闭机理是隐蔽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低位体系域中丰富的储集体和良好的空间配置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条件。古地貌与坡折带制约着储集体的空间展布及汇聚沉积特征,指导了隐蔽储集体的横向追踪。优质烃源岩与储集层的位置关系可以为精确预测隐蔽油气藏发育范围提供思路。
胡晓兰樊太亮王宏语侯伟王建平邹拓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层序地层学古地貌坡折带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姚家组SⅡ+Ⅲ砂组物源分析及沉积微相被引量:10
2011年
已有研究表明,松辽盆地西斜坡姚家组沉积初期古湖盆大面积暴露地表,形成的姚一段区域性假整合面成为后期油气向西运移的通道,因此,研究姚家组上部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油气的勘探开发意义重大。通过重矿物分布和小层砂岩百分含量分析,揭示了松辽盆地西斜坡地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沉积时期受齐齐哈尔和英台双向物源控制。根据古构造层、古地貌形态、水体能量的控制因素分析,结合研究区49口岩心井资料和202口钻测井资料,阐明了西斜坡地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远砂坝、河口坝、砂坪、泥坪和混合坪7种微相类型,并总结出SⅡ+Ⅲ4、SⅡ+Ⅲ3、SⅡ+Ⅲ2、SⅡ+Ⅲ14个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在南北向物源控制下发育的7种微相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最有利的砂体储集类型;湖水冲刷环境下形成的砂坪和混合坪很可能成为后期湖区勘探的潜在目标。
胡晓兰樊太亮张晓龙何辉王进财方芹邹拓
关键词:姚家组物源分析沉积微相油气
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卡1三维区块奥陶系鹰山组储层特征与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1年
奥陶系鹰山组一直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综合运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分析测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鹰山组储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鹰山组整体岩性以粉-细晶白云岩,砂屑灰岩,灰质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裂缝为主;上部为风化壳岩溶储层,溶孔-裂缝发育,中下部为裂缝性储层,裂缝发育,纵向上具有上孔下缝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强;加里东中期I幕运动形成的构造不整合面是该区岩溶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加里东中期—早海西期形成的断裂和构造裂缝是该区储层发育的关键;早二叠世时期与火山作用伴生的岩溶烘烤以及埋藏溶蚀作用对储层发育具有积极作用。
李让彬樊太亮高志前胡晓兰
关键词:储层特征影响因素塔里木盆地
塔东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沉积体系及发育模式被引量:2
2014年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湖相沉积受盆缘冲积扇控制明显,发育有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南北山前带向沉积中心依次发育冲积扇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由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构成,分布在研究区西北库车坳陷附近。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期气候炎热干旱、湖盆水体浅,地层含砂率高。湖侵期,湖盆边缘沉积的地层厚度远大于湖盆中心区域沉积的厚度;湖退期,正好相反。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表明,研究区从湖侵到湖退,东北部仅受北侧古天山隆起单一陆源沉积物影响,南部仅受南侧东昆仑—阿尔金隆起影响,而中部地区由单一物源控制逐渐变为多物源影响。因此,湖退期在湖盆中部沉积的地层也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
孟祥杰高志前樊太亮胡晓兰罗静何伟乔博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发育模式
盆地流体与油气成藏基本关系被引量:3
2008年
对盆地流体的分析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它不仅影响油气运移方向、运移距离的远近,并对油气成藏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主要从盆地流体中地层水的特性、盆地流体动力系统、流体势这三个方面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阐述,希望为寻找油气藏提供一个有效途径。
陈晓智胡晓兰邹拓季春辉何国良
关键词:盆地流体地层水流体势油气成藏
松辽西斜坡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依据地震和钻/测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松辽西斜坡地区展开了嫩江组—青白口组地层的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斜坡地区主要经历了坳陷期和反转期构造运动,断裂类型多样,主体呈北北东和北北西向延伸,整体规模较小。平面上,区域构造自西向东可分3个带:西部简单斜坡带,中部背斜带和东部洼陷带。研究区微幅度构造发育,中部背斜带易形成断背斜型、断鼻型和构造-岩性型圈闭。以高角度、小断距为特征的断裂多形成垂向输导通道,广泛发育的背斜-岩性类构造输导脊构成了良好的油气运移路径,沟通了东部洼陷带的烃源岩,控制着油气的聚集成藏。
王建平樊太亮胡晓兰王宏语陈晓智
关键词:微构造控油作用
柴达木盆地花土沟地区地层剥蚀厚度恢复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
2011年
地层的抬升与剥蚀是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剥蚀量的大小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恢复地层的剥蚀厚度是研究沉积盆地构造演化史和油气成藏史的重要基础工作。为此,采用声波时差法和优化孔隙度法恢复了地层剥蚀厚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烃源岩埋藏史及生烃演化史,同时阐述了地层剥蚀与该区异常低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结果比较接近,上新统地层剥蚀厚度约为1600m;地层的构造抬升剥蚀期对应着烃源岩的主力生排烃期;异常低压的形成主要是地层构造抬升剥蚀作用的结果。
陈晓智许浩汤达祯胡晓兰尹微
关键词:剥蚀厚度构造抬升地质意义柴达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特征
本文运用露头剖面、钻/测井、露头和岩心样品测试以及全盆二维地震资料,结合前人认识,综合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的沉积特征。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厘定了碳酸盐岩颗粒滩的定义、划分了颗粒滩的类型以及颗粒滩不同...
胡晓兰
关键词: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塔里木盆地
文献传递
苏德尔特油田铜钵庙组—南屯组油层多级次基准面旋回格架中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被引量:7
2012年
依据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可将苏德尔特油田铜钵庙组-南屯组油层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中期旋回,并可进一步将主要含油层Ⅰ、Ⅱ油组划分为26个短期旋回(小层)。油组和中期旋回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格架中,储层非均质性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短期旋回不同的结构样式决定了4种层内物性变化模式;中长期旋回及其位置控制储层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基准面上升早期、下降末期及最低位置时,砂体单层厚度大、连续性强、储层物性好,而基准面上升至高位时,因沉积作用能量减弱而砂体储层物性较差。
王建平樊太亮王宏语刘振兴李一凡胡晓兰
关键词:基准面旋回储层非均质性苏德尔特油田海拉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类型及其沉积分布机理
在阅读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颗粒滩的动力学分布机理及其对颗粒滩沉积分布的控制作用,探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的沉积分布规律,并未以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胡晓兰樊太亮李博李昭陈晓智孟祥杰
关键词:碳酸盐岩奥陶系塔里木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