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越

作品数:30 被引量:281H指数:11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建筑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8篇自然保护
  • 17篇荒野
  • 14篇自然保护地
  • 13篇园林
  • 13篇风景园林
  • 11篇国家公园
  • 6篇生态
  • 5篇生态系统
  • 4篇野地
  • 4篇制图
  • 4篇生物多样性
  • 4篇城市
  • 3篇野化
  • 3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自然需要
  • 2篇教育
  • 2篇景观
  • 2篇景观设计
  • 2篇公园
  • 2篇风景

机构

  • 29篇清华大学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重庆大学
  • 1篇利兹大学

作者

  • 29篇曹越
  • 18篇杨锐
  • 2篇钟周
  • 2篇赵智聪
  • 1篇魏方
  • 1篇彭琳
  • 1篇朱育帆
  • 1篇龙瀛
  • 1篇廖凌云

传媒

  • 11篇中国园林
  • 4篇风景园林
  • 3篇环境保护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人与生物圈
  • 1篇世界教育信息
  • 1篇中国土地
  • 1篇中国城市林业
  • 1篇党政干部参考
  • 1篇自然保护地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2篇2016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持续素养框架设计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被引量:4
2023年
培养具有可持续素养的创新人才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项新目标,也是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2008—2022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学术文献,本研究系统梳理可持续素养概念的中外来源、内涵结构及发展规律,进而为可持续发展素养提出一项新的工作定义和一套四项维度、三级水平的概念框架,并从学习者视角提出可持续素养由认知、联结到自主的三阶段发展过程,以此促进可持续素养培养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文章从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教育政策制定与促进教育国际合作的角度提出我国加强可持续素养培养的政策建议。
李如意钟周曹越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文明
国家公园中荒野的适应性规划与管理——来自北美的启示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中国荒野存量丰富,为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他国土空间创建一个关于荒野的视角与适应性管理方法,将有利于加强科学研究和土地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国的自然美景以及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方法/过程】重点回顾了加拿大和美国国家公园中荒野适应性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20世纪初,自加拿大和美国开始,作为自然保护地概念的荒野在国家公园概念之后得以发展。北美有100年历史的荒野保护也随着理念、环境、冲突的变化,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规划与管理调整。【结果/结论】在北美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公园中,荒野地通常占公园总面积的95%以上。国家公园与荒野的关系取决于特定保护地中不同的保护目的和重点。无论荒野地是否被定义为国家公园的核心部分或独立的保护区,荒野的保护价值和质量被作为关键因素予以关注,或者以相应方式和原则得到管理。对拥有类似丰富荒野资源的中国提出4点建议:1)将荒野价值主流化并融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碳达峰”与“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目标等方面;2)加强全国荒野普查与清单建设,确立中国荒野分类和认定标准;3)通过确定特定荒野属性与价值,对国家公园功能分区进行科学与动态调整;4)借鉴国际荒野管理指南与实践,制定中国荒野地适应性管理技术指导指南,提出对热门国家公园在最初就做好旅游发展与荒野游憩之间的平衡规划,将原住民纳入共治主体等建议。
曹越张倩
关键词:荒野国家公园保护地适应性管理
美国国家公园荒野区研究及思考
意识到荒野是健康生活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大地景观的角度来说荒野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文章以美国国家公园荒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荒野保护管理的历史、定义和方法,对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出了适用的荒野保护管理...
曹越
关键词:国家公园
近40年青藏高原生态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被引量:6
2022年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40年间,青藏高原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亟需对其生态系统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定量的解析。本研究利用1980年至2018年间8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与覆被数据,将青藏高原9类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灌丛、草地、农田、城镇、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荒漠,依其主要构成组分,划分为以植被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灌丛、草地)、以无机环境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荒漠),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镇)共三大类。统计分析表明1980至2018年的近40年来,青藏高原以植被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面积约占61.9%,其中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率较大,局部年际变化逾30%/10a,草地灌丛面积扩张明显,最高可达约7%/10a。此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冰川消减较快,下降速率约达25%/10a。青藏高原东缘向西城镇扩张明显,城镇面积占比增加约40%。研究还对气温和降水计算其变化速率,量化驱动生态系统演变的外部气候环境的时空动态特征,结合地理环境变量、人类活动强度、土壤侵蚀度、生物丰度等综合的驱动因素指标,建立多层级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以植被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变化速率与气温、降水的变化速率呈现显著负相关,以无机环境要素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与气候因子的变化速率呈现显著正相关,人工生态系统则与外部环境因素耦合关系不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森林、灌丛、草地一类自然植被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之间呈现负反馈的保守性耦合关系,相比较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来讲,具有更强的韧性,因此保护区域自然植被将有利于维护青藏高原整体的生态屏障功能。
王子滢李周园董世魁符曼琳李泳珊李生梅武胜男马春晖马天啸曹越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气候变化
基于“三类分区框架”的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被引量:10
2020年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研究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为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全球三类分区"实施框架(简称"三类分区框架")应用于黄河流域。该框架将国土空间分为城市与农田(C1景观)、共享景观(C2景观)和大面积荒野(C3景观)三类分区。基于该框架,首先描述了黄河流域三类分区的空间格局;进而基于文献研究,识别了黄河流域三类分区中5类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威胁因素,包括栖息地丧失和退化、气候变化、污染、过度开发与不可持续的利用和外来物种入侵;最后以系统性的思路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工程和河流生态系统6个方面,提出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本文的分析框架也有潜力应用于其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
曹越侯姝彧曾子轩王小珊王方邑赵智聪杨锐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地城市乡村荒野
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规划与管理特征分析及启示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目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步道建设尚不完善。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建设较为成熟,具有多样的步道线路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兼顾了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和游客的游憩体验。针对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探究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特征,为我国国家公园步道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新西兰全域13个国家公园步道为研究对象,从步道线路设计与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等方面系统梳理其规划特色,从管理机构、游憩管理、使用管理和维护管理等方面解析步道的运营管理特征。【结果】研究表明:①步道通过串联、环绕和跟随等方式与国家公园景观资源连接,呈现放射型、网状型及边缘型3类空间布局;②步道根据徒步难度分为漫步型、徒步型及挑战型3大类型,并按照徒步时长、适合人群等因素细分为6小类;③步道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提供简易、有限的过夜设施和简约、明确的指示系统;④通过划分游憩管理分区进行精细化管理,游憩管理分区共分为5类,其中设置偏远区和远端区的国家公园最多,占总数的90%以上,而设有近端区和高密度游憩区的国家公园数量最少,占比约20%;⑤步道的维护管理依托步道俱乐部和协会等多方非政府力量的积极参与。【结论】研究结合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从步道线路规划、配套设施建设、游客管理体系和步道维护管理等4方面总结新西兰国家公园对我国的启示。建议我国应在发挥资源特色、保障游憩体验和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的前提下,规划和建设国家公园步道;同时,应完善精细化游客管理机制和多方参与机制,提高步道管理的有效性。
林于钦廖凌云曹越
关键词:徒步旅行自然保护地
中国古代山水营建智慧与实践被引量:13
2021年
山水是中国风景园林的文化核心,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人文观和实践观。中国古代山水营建智慧是基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核心思想,在“人与天调”的实践观下形成的实践理论体系。在其指导下的山水营建实践以人地关系的和谐为核心,主要体现为“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地”和“时”分别对应空间和时间的维度,“营建”是人在时空中进行的活动,营建的因地因时制宜,就是三者的均衡统一。山水营建智慧指导下的实践表现为人居环境与山水自然环境从精神理念到物质现实层面的交融,体现在以下4个层面:敬畏山水自然的保护、依存山水形势的规划、遵循山水规律的治理,以及取法山水形意的设计。从时空整体视角看,山水营建智慧与实践在各个层面相互影响、循环演进。如何通过山水营建智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保护自然环境、营造人居环境,是21世纪风景园林学的核心研究和实践内容。
杨锐侯姝彧曹越
关键词:风景园林自然保护景观设计
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被引量:16
2017年
美国早期的开拓者认为荒野是无用和邪恶的,开发与征服荒野是时代的主流。随着19世纪末边疆的终结和环境的不断退化,一批环保先锋呼吁荒野保护,美国出现了从征服荒野向保护荒野的思想转变。在大量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国会于1964年通过《荒野法》,建立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WPS),将"认定荒野区"作为联邦土地中保护级别最高的土地进行管理。经过50多年的发展,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面积逐年扩大,至今全美5%的土地为"认定荒野区",荒野管理的质量也逐渐提升。总之,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美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次革命性进步,有效保护了美国荒野地的自然过程和多元价值。
曹越杨锐
关键词:风景园林荒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
从全球到中国的荒野地识别:荒野制图研究综述与展望被引量:11
2017年
荒野地具有重要价值与保护意义,应将荒野保护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并探讨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认定荒野保护区的必要性与操作路径。荒野制图作为荒野地空间识别的技术方法,是认定荒野保护区和开展荒野保护的空间基础。通过综述过去30年全球、大洲、国家、地区(保护地)多种空间尺度的荒野制图研究,总结荒野制图的原理与应用价值。提出在中国开展荒野制图的重要意义,阐述在国土、区域、保护地尺度中应开展的荒野制图的研究内容。
曹越杨锐
关键词:荒野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
国际荒野地保护实践评析:基于荒野制图、系统性与连通性的视角被引量:7
2020年
在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荒野地保护实践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荒野制图、系统性与连通性3个视角切入,评析国际荒野地保护实践。包括:1)以苏格兰为例,评析基于荒野制图的荒野地保护实践,指出荒野地图是开展荒野地保护实践的基础,并需要将地图与政策紧密结合;2)以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ational Wilderness Preservation System)和欧洲荒野网络(European Wilderness Network)为例,评析荒野地的系统性保护实践,指出只有建立系统性的荒野地保护机制,才能确保荒野地保护的有效性和长久性;3)以北美野地网络(Wildlands Network)为例,评析荒野地的连通性保护实践,指出在景观破碎化的区域中,荒野地连通性保护对于维持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荒野地保护实践中,荒野制图、系统性保护和连通性保护是3个重要的视角,对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网络构建等生态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曹越曹越
关键词:生态实践自然保护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