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明

作品数:32 被引量:145H指数:7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4篇石流
  • 14篇泥石
  • 14篇泥石流
  • 7篇震区
  • 5篇地震
  • 5篇滑坡
  • 4篇滑体
  • 4篇崩滑
  • 4篇崩滑体
  • 3篇地质
  • 3篇植被
  • 3篇植被恢复
  • 3篇沟道
  • 2篇地震动
  • 2篇地震动响应
  • 2篇地质构造
  • 2篇岩溶
  • 2篇云模型
  • 2篇灾害
  • 2篇时空演变特征

机构

  • 3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新疆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 1篇四川省川建勘...

作者

  • 32篇陈明
  • 12篇唐川
  • 7篇王运生
  • 3篇刘鑫磊
  • 2篇徐耀鹏
  • 2篇张一
  • 2篇李宁
  • 2篇杨敏
  • 2篇龚柯
  • 1篇陈明
  • 1篇申通
  • 1篇石友香
  • 1篇杜锋
  • 1篇常鸣
  • 1篇程温莹
  • 1篇赵波
  • 1篇黎佳
  • 1篇王敏
  • 1篇杨涛
  • 1篇韩立明

传媒

  • 4篇水土保持通报
  • 4篇内江科技
  • 3篇人民长江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甘肃水利水电...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人民珠江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泥沙研究
  • 1篇水利科技与经...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10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1
  • 2篇201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雅砻江中游老里沟坡面型泥石流成因机制及危险度评价被引量:2
2016年
坡面泥石流是山地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的灾害现象。基于野外现场调查及室内实验分析,阐述了老里沟坡面型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并结合泥石流动力特征参数进行了危险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滑坡体上坡面侵蚀沟道发育,为坡面型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降雨是诱发老里沟坡面流的主要因素;老里沟泥石流类型为高中频、小规模、粘性、暴雨型泥石流,属于中度危险泥石流沟。
杨栓成梁瑞锋陈明杨敏
关键词:危险度评价
汶川震区植被恢复与同震滑坡活动性动态演化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强烈的山区地震往往会引发大量同震滑坡,对当地植被覆盖和生长造成直接破坏。作为表现滑坡活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同震滑坡体表面的植被恢复情况对评估震后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观测资料所限,当前对于震区植被恢复进程的研究多为小尺度范围,而对大区域内植被演化机制以及植被与地质灾害活动性的关系认识不足。因此,采用多时相、长时序(2000—2020年)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对汶川地震强震区大范围内的植被恢复过程进行研究,计算得到不同时期植被恢复率,以此探究大范围内植被恢复的普适性规律,同时分析植被恢复与滑坡活动强度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截至2020年,71.34%区域的同震滑坡表面植被已处于恢复程度较好阶段;高活动强度、中活动强度、低活动强度和基本稳定的滑坡面积比分别为17.6%、12.4%、17.7%和52.3%。同震滑坡地表恢复趋势表明,汶川震区植被预计在震后约17 a恢复至震前平均水平。然而,植被恢复过程和滑坡活动性的变化往往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滑坡地表植被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震后滑坡活动性的下降,但地震对滑坡活动性的影响将比地表植被恢复到震前水平所持续的时间更长。参考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震后滑坡活动将持续25 a或更长时间。研究成果可为汶川震区震后地质灾害评估、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李明威熊江陈明唐川
关键词:汶川地震植被恢复
桃关沟泥石流成因分析及静动力学特征被引量:1
2018年
汶川县桃关沟"7.10"特大山洪泥石流致使桃关沟工业园区、电站和桃关村安置区遭受严重损毁。结合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桃关沟的流域特征,探讨地形、物源和水文三大泥石流形成条件,对桃关沟泥石流进行详细的成因分析,并且估算了泥石流的基本动力学参数,根据流域特征探讨了泥石流的发展趋势。
甘伟蔡英桦王晓迪陈明
关键词:动力学特征
青川M_S4.0级地震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数据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自从"5·12"汶川地震后,青川余震一直持续。以2015年9月23日青川M_S4.0级余震监测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对比青川东山监测点的地震动响应结果表明:在河谷部位,水平东西向最大峰值加速度大于水平南北向,而在山脊上则水平南北向最大峰值加速度强于水平东西向;相对于河谷(4#)监测点,东山山脊上6#监测点水平向PGA放大系数最大达到2.0,竖直向PGA放大系数为4.0;谱比分析(HVSR)显示,东山监测点谱比分析的地形放大系数最大可达5.6;且卓越频率多在1.5~3.5 Hz之间。研究表明,强震条件下东山斜坡存在明显的地形的放大效应;且位于地形转折处的6#监测点的放大效应最显著。
杨栓成王运生杨敏陈明
关键词:加速度反应谱
基于云模型的单沟泥石流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被引量:4
2018年
针对泥石流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为解决传统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和隶属度确定易受到个人经验和主观偏好的影响,以及定性概念和定量描述之间转换的限制问题,以单沟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应用云模型对模糊综合评价进行改进。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改进的评价方法得到11条泥石流沟中处于中度危险的有3条,其余8条处于高度危险,与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20-2006)所计算的结果较为一致;(2)改进方法考虑了传统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用单一的数字表示定性概念所带来的局限性,且综合考虑了评价结果的中心值、模糊性和随机性,用云模型表示单沟泥石流评价结果极大地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视化。
陈明王运生王运生杨栓成
关键词:云模型模糊综合评判
基于云模型的小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以四川都江堰龙池地区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汶川地震后极震区泥石流灾害非常活跃,对极震区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价是灾后重建过程中合理防灾减灾的基础工作。以对泥石流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和评价方法的探索为目的,选择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最大相对高差、流域切割密度、主沟弯曲度、不稳定沟床比例、日最大降雨量、人口密度、动储量和发生频率为评价参数,利用云模型与层次分析法对都江堰龙池镇龙溪河小流域泥石流的危险度进行排序和分组,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分析。研究表明,在研究区21条沟中,有10条沟为中度危险性,10条沟为低危险性,有一条沟为高危险性。与以泥石流堆积扇平均堆积厚度作为主要危险因子的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结果对比,2种评价方法在有81%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一致。认为云模型能够相对准确便捷地获得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相互转换的问题,避免和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能更好地反映小泥石流流域在中小规模的泥石流总量下的危险程度。
徐惠梁龚柯陈明刘鑫磊杨成长杨宇
关键词:泥石流危险性云模型
震区急陡沟道型泥石流特征及动力过程研究——以汶川瓦窑沟为例被引量:18
2018年
汶川地震以来,汶川震区暴发了大量各种类型的泥石流,其中存在一种急陡沟道型泥石流.文章首先分析了急陡沟道型泥石流具有流域面积小、纵坡陡、物源储量丰富、侵蚀强烈及冲出规模大等特点;再以汶川县瓦窑沟为典型代表,采用FLO-2D软件模拟再现50年一遇暴雨频率下瓦窑沟泥石流的动力过程,研究其动力特性及启动、侵蚀、堆积演化过程.模拟结果显示,瓦窑沟急陡沟道型泥石流下游普遍淤高3~5 m,最大流速达9.34 m/s,与调查结果较为符合,表现出冲於幅度大、水动力强的特点.因此,应该开展对震区急陡沟道型泥石流风险评估、监测、早期预警等研究,同时应对治理工程方案需进行有效的组合.
陈明唐川甘伟蔡英桦
关键词:震区动力过程
急陡沟道泥石流起动特征模型试验研究——以汶川县福堂沟为例被引量:7
2020年
急陡沟道泥石流是汶川震区发现的一类特殊泥石流,调查发现其具有物源量大、侵蚀强烈,冲出规模大等特点,是震区地质灾害治理的难点。本文以汶川县典型急陡沟道泥石流福堂沟为原型,分析了其发育条件和特征,并通过模型试验等手段,还原并分析了急陡沟道泥石流起动及形成的过程,以及相应的土体内部参数变化特征。试验显示在20°、25°、30°的坡度和480mL/s、410mL/s、360mL/s的径流量的试验条件下,泥石流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起动(沟床侵蚀型、滑坡流态化起动型、消防管起动型),同时结合实验过程中土体内部孔隙水压力及体积含水率变化特征的研究,详细还原了相应的泥石流起动全过程。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起动方式下,土体内部的数据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不同试验条件下的泥石流起动孔隙水压力呈现出规律性差异,即水槽坡度、径流量越大,泥石流所需的起动力越小;此外,坡度越大,土体所需的饱水时间越长,而在相同坡度下,流速越大,预饱水时间越短;研究还发现,泥石流的爆发时间与沟床坡度呈反比,并且径流量越大,泥石流持续时间也越长。基于实验结果,通过相似理论计算得到的泥石流起动流速,与实际情况一致,表明本的研究结论可为汶川震区急陡沟道泥石流的研究提供参考。
李宁唐川龚凌枫杨成长陈明甘伟
关键词:物理模拟实验
基于OpenLISEM模型的泥石流启动冲出预测被引量:3
2020年
汶川地震后,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体在震区广泛存在,在暴雨诱发条件下极易发生泥石流。2010年8月13日震区的都江堰市龙溪河流域遭遇暴雨,导致群发性泥石流。以龙溪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在模型率定的基础上,运用Open LISEM软件对研究区进行泥石流启动和冲出过程数值模拟,获得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启动分布和冲出规模,并根据研究区的泥石流堆积扇的实测数据与预测模拟结果进行准确性验证,大部分模拟结果误差在20%左右,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对泥石流启动及冲出范围模拟是可行的,有助于在规避风险时对搬迁地点的选择,可为风险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
陈明唐川王飞龙王晓迪
关键词:泥石流
旺苍地区岩溶地貌形态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旺苍地区发育有典型的南方亚热带岩溶地貌,主要以峰丛-溶蚀洼地、大-中型岩溶漏斗、溶蚀峡谷以及地下溶洞和洞内化次生化学沉积物最具特色。通过对研究区存在的夷平面进行探讨,认为本区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蚀面,形成了米仓山期、元山坪期岩溶夷平面和盆地期剥蚀面。米仓山期仅存保留于2 000 m左右的峰顶平坦面,主要以丘峰-岩溶洼地组合为主;元山坪期以峰丛-峡谷、大型溶洞组合为主,海拔高程在1 200~1 500 m;盆地期剥蚀面以溶蚀漏斗、落水洞、中-小型溶洞及地下河流组合为主要特征,海拔高程在500~900 m。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旺苍地区岩溶发育成因机理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岩性、水的侵蚀、地质构造等为旺苍地区岩溶发育的主控因素并且还受到地形地貌、气候等的综合影响。
陈明王运生曹水合杨栓成
关键词:岩溶地貌地质构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