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旭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艺术
  • 1篇文学

主题

  • 1篇当下
  • 1篇因袭
  • 1篇隐喻
  • 1篇硬汉
  • 1篇疏离
  • 1篇替补
  • 1篇潘金莲
  • 1篇平视
  • 1篇物象
  • 1篇灵魂
  • 1篇伦理
  • 1篇伦理失范
  • 1篇明亮
  • 1篇救赎
  • 1篇华语
  • 1篇画幅
  • 1篇话语
  • 1篇古装
  • 1篇古装片
  • 1篇仿像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王旭
  • 3篇杨俊蕾

传媒

  • 3篇电影新作
  • 1篇文化研究
  • 1篇首届长三角影...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战狼》:创造当下的中国“硬汉”
在中国的战争片中不乏革命英雄和民族英雄,然而硬汉形象似乎在战争片中鲜有耳闻。《战狼》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创造了不再让观众被动接受的英雄形象,而是当下具有个性特征的中国硬汉。然而,作为影片的核心人物,这类硬汉形象的塑造...
王旭
文献传递
灰色世界的晦暗与明亮——关于《亲爱的》被引量:1
2015年
《亲爱的》立足于现实题材,揭示灰色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和心理所带来的无奈与隐痛,存在于他们情感、伦理和道德之间的模糊地带无一不是他们所缺失的保障,由此折射出当下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即便如此,影片中的灰色人物仍然借自发的救赎行为于不完满中达到美善的统一,试图于晦暗中带给观众明亮的希望。
杨俊蕾王旭
关键词:救赎
替补与疏离:《我不是潘金莲》的画幅隐喻被引量:2
2016年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圆形和方形画幅的视觉隐喻替补了语言无法传达的信息,承担起一定的叙事职能。画面切换的同时,叙述视角发生转化,观众视线也随之转移,不断建构起新的内心话语。然而,当画幅的切换被重复使用,导致其功能和意义被符号化的时候,它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推动情节合理发展,反而将其疏离于艺术真实的弱点也暴露出来。
王旭
关键词:隐喻话语疏离
矛盾替换、物象混杂与技术因袭:“西游”影像改编的三重难题
2017年
今年春节档电影《西游·伏妖篇》延续近年来华语古装奇幻电影的制作风潮,以明代小说典籍《西游记》为人物框架依托,施之以三重改编再现:用"爱不得"的主题矛盾替换掉原著内在的宗教冲突和情感逻辑;用技术先导的电脑CG形象对主要人物进行暗黑色系的重构;在碎片化的物象重叠和电影后期技术的便利下,于画面上混杂出一个再无华夏文化标志的"西游"仿像。
杨俊蕾王旭
技术依赖与过度仿制——析华语古装片中技术先行后的伦理失范被引量:2
2016年
近年来华语古装影片由于过度依赖非原创技术而导致形象重复、文化混杂、绘景空洞、空间失序等诸多误区。同时,缺乏自省的过度仿制更是造成叙事脱节、情节虚假的根本原因。
杨俊蕾王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