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
- 作品数:8 被引量:67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微型多血管炎伴肺部损害患者的疗效反应及远期预后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分析伴或不伴肺损害的微型多血管炎(MP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差异。方法:1995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确诊为MPA的患者196例(男80例,女116例,平均年龄52岁),中位病程2.0个月(1.0~6.0个月),基线中位血清肌酐344.8μmol/L(176.8~556.9μmol/L),其中70例(35.7%)起病需肾脏替代治疗。回顾性分析肺损害对MPA疗效、人肾存活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人肾存活率,并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及病理指标与远期人存活相关性。结果:196例患者平均随访38.9±42.0个月,期间20例(10.2%)死亡,81例(41.3%)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111例(56.6%)患者伴有肺损害,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咯血、咳嗽咳痰,胸部CT或X线检查以斑片影、条索影及胸膜增厚多见。肺损害组年龄、男性和吸烟比例、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性评分、血清肌酐及MPO-ANCA滴度均显著高于无肺损害组(P<0.05)。1年内肺损害组和无肺损害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3.5%、21.2%(P=0.155);治疗无效比例分别为42.3%、35.3%(P=0.317)。肺损害组的人存活率更低(P=0.013);两组肾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肺损害及起病时肾脏替代治疗为影响患者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肺损害的MPA患者年龄更大、血管炎更活动,肺损害是影响MPA患者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 邵芳陈樱花张丽华涂远茂胡伟新刘志红谢红浪
- 关键词:肺损害微型多血管炎
- 应用半乳糖凝集素3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分析半乳糖凝集素3(Gal-3)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心血管重塑的相关关系,评价与传统标记物组合预测心血管风险的价值。方法:分析CKD患者临床信息,完善常规实验室检查,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肌钙蛋白T(Tn T)、Gal-3和FGF-23浓度。心脏超声测定相对室壁厚度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将心脏塑形分为结构正常与左心室塑形改变(包括左心室重塑、向心性肥厚与离心性肥厚)。以左心室塑形改变为标准,比较NT-pro BNP与Gal-3和FGF-23不同组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CKD患者270例(2期57例、3期74例、4期68例、5期71例)。Gal-3和FGF-23水平均与患者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包括收缩压、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磷、甲状旁腺激素、NT-pro BNP、Tn T、e GFR水平及是否合并糖尿病(P<0.05)。伴随Gal-3和FGF-23水平升高,患者左心室塑形改变显著(P<0.05)。与NT-pro BNP相比,Gal-3和FGF-23各单项指标判断左心室塑形改变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T-pro BNP与Gal-3组合或三者组合可轻度提高AUC(P>0.05)。结论:Gal-3与FGF-23水平不仅与CKD患者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且反映左心室塑形改变;两者与NT-pro BNP组合可提高判断心血管风险的价值。
- 张志宏张丽华郑春霞梁菊安玉王金泉章海涛刘志红
-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半乳糖凝集素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心血管事件
- 血清磷水平与慢性肾脏病疾病进展的关系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分析血清磷水平对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成人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肾病(Ig A肾病和膜性肾病)慢性肾脏病(CKD)1~4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清磷水平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以等级资料进入模型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血清磷水平与CKD患者预后的关系,再对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分别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入组患者中,单因素分析血清磷上四分位组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是下四分位组的5.29倍(P〈0.001)。多因素校正后为2.59倍(P〈0.001)。在糖尿病肾病中,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血清磷上四分位组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分别是下四分位组的5.99倍(P〈0.001)和2.38倍(P=0.024)。而在非糖尿病肾病中,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磷与疾病进展无关。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血清磷是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血清磷与疾病进展无关。说明血清磷水平与CKD进展的关系在不同病因中存在差异,在分析CKD患者血清磷与预后的研究中必须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
- 向海燕蒋松潘瑜张丽华刘志红章海涛
-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血清磷
-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相关C3肾炎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了解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相关的C3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5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经肾活检病理诊断为C3肾炎的患者,筛选出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见单克隆条带者,统计其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C3肾炎患者共有38例,其中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查者16例。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阳性者7例,男性5例、女性2例,肾活检时年龄44~65岁,病程3~67月。肾脏损害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4例,多形型血尿者6例,血清肌酐升高3例,贫血4例。(2)补体及补体相关检查:C3下降4例,C4、血清H因子均正常,C3肾炎因子及抗H因子抗体均阴性(6/6)。(3)血液学检查: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种类λ型IgG 3例,κ型IgG 2例,λ型IgA 1例,κ轻链1例。血游离轻链比值异常2例。浆细胞升高2例(2/6)。(4)肾脏病理:7例免疫荧光均以C3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及系膜区,轻链染色阴性,光镜均呈膜增生样病变,2例伴新月体,肾小管间质病变较轻;电镜下电子致密物无特殊结构,主要沉积于内皮下及系膜区,2例内皮细胞病变明显。(5)治疗及随访:2例浆细胞异常的患者接受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其中1例肾脏病长期缓解,1例快速进展至终末期肾病;余5例患者接受雷公藤多苷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失随访,3例尿检改善,4例肾功能稳定。结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的C3肾炎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组织学以肾小球膜增生样病变为主,免疫抑制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的关键应针对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 张丽华程震徐峰张涛章海涛葛永纯周岩曾彩虹胡伟新唐政刘志红
- 关键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
- 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血管钙化的发生率及特点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血管钙化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慢性。肾脏病(CKD)2~5期非透析糖尿病肾病患者270例(2期40例、3期121例、4期63例、5期46例),完善心血管钙化的相关实验室检查,选用螺旋CT评分冠状动脉钙化,腹部侧位平片评分腹主动脉钙化,心脏彩超观察心脏瓣膜钙化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血管钙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CKD 2~5期患者血磷逐渐升高,血钙逐渐降低,全段甲状旁腺激素逐渐升高,25羟维生素D逐渐下降(P〈0.01)。所有患者心血管钙化发生率为70.3%,其中冠状动脉钙化、腹主动脉钙化和瓣膜钙化发生率分别为55.1%、43.4%和23.9%。CKD 2~5期心血管钙化的总发生率分别为72.5%、73.6%、66.7%和63.O%。心血管钙化与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心血管疾病史、颈部血管粥样斑块等相关,而与性别、血脂异常、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及CKD分期无关。其中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史和颈部血管粥样斑块是冠状动脉和腹主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心脏瓣膜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血管钙化发生率高,在CKD2期钙磷代谢紊乱不明显时即已出现明显钙化。心血管钙化发生率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而与钙磷代谢指标及CKD分期无显著相关。
- 安玉张丽华葛永纯杨柳李康徐峰章海涛刘志红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心血管钙化
- 肾组织IgG和C3沉积与糖尿病肾病预后的关联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组织IgG及C3沉积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3年至2013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行肾活检明确诊断DN的患者共460例,观察肾组织IgG和C3沉积情况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按IgG沉积分为IgG(+)和IgG(-)组。IgG(+)组糖尿病病程更长、尿蛋白更多,平均动脉压、血清肌酐、糖化血红蛋白更高,雷公藤多苷治疗、视网膜病变率及外周神经病变率更高,血清白蛋白、血钙、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更低(P<0.05)。IgG(+)组的肾小管萎缩与间质纤维化、间质炎症程度、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高于IgG(-)组(P<0.05)。按C3沉积分为C3(+)和C3(-)组:C3(+)组糖尿病及肾脏病病程较长,平均动脉压、血清肌酐、尿蛋白定量、视网膜病变率均较高(P<0.05)。(2)5年肾脏生存率50.8%,IgG(-)和IgG(+)组分别为60%和36.4%(P<0.01);C3(-)和C3(+)分别为53.5%和43%(P<0.01)。(3)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视网膜病变、平均动脉压、尿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糖化血红蛋白、肾小球分级、肾小管萎缩与间质纤维化(IFTA)、间质炎症、肾组织IgG和C3沉积对预后均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临床及病理相关因素后,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尿蛋白、血清肌酐、IFTA及视网膜病变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DN患者肾组织IgG阳性或补体C3阳性者临床表现更重,预后更差,但IgG或C3沉积均不是肾脏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 伊蒙安玉张丽华王晶晶陈樱花涂远茂刘志红谢红浪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免疫荧光IGGC3
- 循环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预测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价值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分析循环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在预测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将2013年12月~2015年3月住院的CKD 2~5期患者纳入观察,另纳入7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入院24h后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Gal-3浓度。心脏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PWTd)、室间隔厚度(SWTd),计算相对室壁厚度(RWT)和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描述瓣膜钙化情况。冠脉CT检查行冠脉钙化评分(CAC)、腹部侧位平片检查行腹主动脉钙化评分(AAC)。分析循环Gal-3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塑形及钙化的关系。结果:共纳入436例CKD患者,CKD 2期患者Gal-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随肾功能减退,该升高趋势愈加显著(P均〈0.001)。Gal-3水平与CKD患者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有相关性(P〈0.05);与心超测量参数LVEDD/BSA、PWTd、LVM和LVMI均相关(P〈0.05)。血清Gal-3水平与心血管钙化无相关性。结论:Gal-3水平在CKD早期即显著升高,升高的Gal-3水平不仅与患者多项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相关,亦与左心室重塑相关。将Gal-3纳入CKD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价体系中可能具有特殊价值。
- 张志宏张丽华郑春霞安玉王金泉章海涛刘志红
-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半乳糖凝集素3心血管事件
- 利伐沙班治疗伴低抗凝血酶Ⅲ肾病综合征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疗效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治疗肾病综合征(NS)伴低抗凝血酶Ⅲ(AT-Ⅲ)血症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6例经血管超声、肾静脉或肺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并发血栓栓塞症的低AT-Ⅲ的NS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8例):口服利伐沙班30 mg/d治疗(早20 mg、晚10 mg,间隔12h);低分子肝素组(8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IU/12h治疗。总疗程4周,在随访基线(入组时)及第2、4周观察记录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CT血管造影。主要疗效终点为患者已有血栓消失或血栓体积缩小≥90%。次要指标包括:原有血栓扩大或新发血栓或深静脉血栓脱落致新发肺栓塞;由肺动脉或静脉血栓导致死亡;临床严重出血并发症;治疗过程中血清AT-Ⅲ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各7例患者累积到达疗效终点,其中利伐沙班组第2周达疗效终点者5例,第4周达疗效终点者2例;低分子肝素组则分别为4例和3例。两组均无血栓加重及新发血栓情况发生,无临床严重出血并发症及死亡事件发生。利伐沙班组中所有患者在第2周血清AT-Ⅲ水平升至正常范围。低分子肝素组中6例患者于第2周血清AT-Ⅲ升至正常范围,2例患者于第4周时血清AT-Ⅲ升至正常。结论: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治疗伴低AT-Ⅲ血症的NS并发的血栓栓塞症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相当,无明显不良反应。
- 张丽华张炯田红梁菊章海涛刘志红
-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血栓利伐沙班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