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萍

作品数:7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有机碳
  • 3篇湿地
  • 2篇有机碳矿化
  • 2篇水淹
  • 2篇碳矿化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全氮
  • 2篇闽江河口湿地
  • 2篇河口湿地
  • 2篇沉积物
  • 1篇氮含量
  • 1篇氮输入
  • 1篇氮形态
  • 1篇养殖
  • 1篇养殖塘
  • 1篇遥感估算
  • 1篇有机碳组分
  • 1篇生物因子

机构

  • 7篇福建师范大学
  • 7篇教育部

作者

  • 7篇曾从盛
  • 7篇王志萍
  • 5篇刘晴晴
  • 3篇章文龙
  • 2篇陈桂香
  • 1篇陈蔷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湿地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年份

  • 3篇2017
  • 4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互花米草入侵对闽江口湿地土壤磷形态及释放风险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裸滩湿地和互花米草入侵裸滩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磷形态以及吸附特性,探讨互花米草入侵下裸滩湿地土壤磷赋存形态、吸附特性及其潜在释放风险的变化。结果表明:无机磷(IP)是2种湿地类型土壤磷的主要形态,分别占裸滩和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总磷(TP)含量的61.40%和61.01%;互花米草入侵裸滩湿地后,土壤中总磷、无机磷、铁铝磷(Fe/A1-P)和钙磷(Ca-P)含量总体上显著增加,其增加比例分别为12.58%,9.49%,11.11%和5.32%,而有机磷(Org P)含量无显著变化;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无定形态铁(Feox)、铝(Alox)、磷(Pox)、吸附指数(PSI)和吸附饱和度(DPS)影响不一致,其中Feox和DPS总体上变化不明显,Alox有所降低,而Pox和PSI显著增加;裸滩湿地土壤磷潜在释放风险指数(ERI)为12.69,属于中度风险,而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ERI降为9.98,表现为较低风险,说明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磷潜在释放风险具有一定削弱作用。
安婉丽高灯州刘晴晴王志萍陈蔷曾从盛
关键词:磷形态互花米草入侵土壤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与水淹频率的关系被引量:8
2016年
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于2013年5月20日、8月20日和11月20日,沿高潮滩到中潮滩,设置9个不同水淹频率采样地,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 H、电导率、容重、总有机碳含量和总无机碳含量,以及5月20日和8月20日的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同时,测定5月20日和11月20日采样地A、采样地E和采样地I的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8月20日采样地A和采样地I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了土壤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与水淹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初期,采样地A短叶茳芏地上生物量显著小于采样地E和采样地I(n=3,p<0.05),但生长末期,采样地A短叶茳芏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采样地I(n=3,p<0.05),采样地A短叶茳芏地下生物量都大于采样地I;从采样地A到采样地I,微生物丰度和微生物环状支链的磷脂酸(Cy)及其前体(Pre)之间的比值(Cy/Pre)逐渐降低,微生物丰度约降低28%,Cy/Pre比值由0.99下降到0.19,说明水淹频率增加,微生物受氧气和酸的胁迫作用减弱;表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总有机碳含量随着水淹频率增加也逐渐降低,从采样地A到采样地I,氧化还原电位由82.5 m V下降到-71 m V,表明氧化还原环境从弱氧化向还原过渡,总有机碳质量比由35.09 g/kg下降到12.3 g/kg;土壤总无机碳含量和p H从采样地A到采样地I逐渐增大,总无机碳质量比由0.95 g/kg上升到1.64 g/kg,p H由5.37上升到7.52,土壤从酸性向中性过渡;土壤电导率差异较大,11月20日土壤电导率最大(3.61 m S/cm),其次是8月20日(2.69 m S/cm),5月20日电导率最小(1.53 m S/cm)。从高潮滩到中潮滩,随着水淹频率增加,短叶茳芏生物量(尤其地下部分),微生物丰度、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土壤p H和总无机碳含量升高;不同采样日的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一致,土壤容重无明显变化。
高灯州章文龙曾从盛刘晴晴王志萍陈依婷
关键词: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氮输入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以闽江河口湿地高潮滩和中潮滩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L.)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不同形态及浓度氮(对照组—CK、氨态氮低氮组—N-1、氨态氮高氮组—N-2、硝态氮低氮组—X-1和硝态氮高氮组—X-2)输入对河口湿地(高、中潮滩)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不同氮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总体上在培养的第4 d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下降,15 d左右以后趋于稳定。2)氮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总体上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在培养初期(第1 d和4 d),不同氮输入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均显著低于CK组(P<0.05);培养15 d后,高潮滩各氮输入处理(N-1、N-2、X-1和X-2)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均显著低于CK,而中潮滩土壤累积矿化量表现为CK>N-1>N-2>X-1>X-2。3)不同氮浓度和形态的抑制程度有所不同,总体上随氮输入的增加,对有机碳矿化抑制作用增强,而同一浓度下,硝态氮的抑制作用较强于铵态氮。4)高潮滩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碳的矿化累积量均显著高于中潮滩土壤(P<0.05)。
王志萍曾从盛
关键词:氮形态有机碳矿化河口湿地
闽江口围垦养殖对沉积物有机碳组分及其矿化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研究滨海湿地围垦养殖后沉积物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对科学评估沿海滩涂湿地开发利用对碳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闽江口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采集不同围垦年限(3 a和15 a)养殖塘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养殖塘围垦前主要土著植被)湿地沉积物,测定其总有机碳(TOC)、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及有机碳矿化特征,并基于时空互代法,分析了围垦养殖对沉积物TOC、有机碳组分及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垦养殖3 a,沉积物TOC和WSOC含量总体上没有显著变化,但围垦15a,表层(0~10 cm)沉积物TOC和WSOC含量显著增加,其增加比例分别约为68.36%和68.01%;围垦养殖后,沉积物MBC没有显著变化,EOC含量则有所降低,围垦15 a后表层沉积物EOC含量约降低37.35%.围垦养殖后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均高于短叶茳芏湿地,而亚表层(10~20 cm)沉积物矿化速率差异不显著,且表层累积矿化量高于亚表层.养殖塘沉积物TOC及有机碳组分受长期水淹和饵料添加等管理方式的影响,同时受黏粒、TN和TP等理化性质的间接影响,进一步影响沉积物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潜在矿化量(C0).上述结果预示着滨海湿地围垦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沉积物有机碳的蓄积,同时也促进了有机碳矿化.
陈桂香高灯州王志萍刘晴晴曾从盛
关键词:有机碳组分有机碳矿化
鳝鱼滩湿地不同围垦年限养殖塘沉积物中碳、氮和磷含量及其污染风险评价被引量:5
2017年
于2014年11月11日,采集鳝鱼滩湿地围垦3 a和15 a养殖塘的0~20 cm深度沉积物,测定其理化性质及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比较不同围垦年限养殖塘的沉积物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含量,并进行污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0~10 cm深度,围垦3 a和15 a养殖塘沉积物的p H、电导率、容重、含水量和Fe2+含量/Fe3+含量都无显著差异;在10~20 cm深度,围垦15 a养殖塘沉积物的p H和含水量都显著大于围垦3 a养殖塘,而围垦3 a养殖塘沉积物的电导率和容重都显著大于围垦15 a养殖塘。总体上围垦15 a养殖塘沉积物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都高于围垦3 a养殖塘。养殖塘沉积物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受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物深度共同影响,同时也受沉积物容重、含水量和Fe2+含量/Fe3+含量等间接影响。围垦3 a和15 a养殖塘沉积物有机碳单因子污染指数为(1.75±0.11)和(2.06±0.29),都为轻度污染;围垦3 a和15 a养殖塘沉积物全氮单因子污染指数为(4.49±0.41)和(6.22±1.07),都属于重度污染;围垦3 a和15 a养殖塘沉积物全磷单因子污染指数为(1.46±0.16)和(3.35±0.66),分别属于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
陈桂香高灯州王志萍曾从盛
关键词:沉积物全氮全磷
水淹频率增加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研究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对水淹频率的响应,对认识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湿地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测定了区内6、7和8月高潮滩(偶尔水淹,H样地)和中潮滩(频繁水淹,M样地)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含量,并进一步通过原位培养方法(H样地植物-土壤移动到M样地进行培养)分析了水淹频率增加对SOC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H样地SOC、EOC、MBC和DOC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5.11 g·kg-1、30.21 g·kg-1、385.29 mg·kg-1和749.98 mg·kg-1,总体显著高于而M样地SOC、EOC、MBC和DOC含量(p<0.05),高出的比例分别为161.81%、136.2%、200.6%和710.86%;野外培养90 d后,SOC和EOC均无显著变化,而MBC和DOC随培养时间延长,影响逐渐增大,90 d培养后,两者均显著下降,下降比例分别为28.21%和93.84%;此外,SOC及其活性组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除EOC外,SOC、MBC和DOC均与p H、TN和TP呈显著相关(p<0.01).这些结果表明,在较长时间尺度,水淹频率可以直接影响SOC及其活性组分,也可能通过影响p H、TN和TP等因子,间接影响SOC及其活性组分.
高灯州曾从盛章文龙刘晴晴陈依婷王志萍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
闽江口湿地土壤全氮含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被引量:9
2016年
氮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生源要素,基于高光谱(350~2500 nm)遥感数据对其进行估算以实现湿地土壤全氮(TN)含量无损、快速和准确定量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于2013年5月,沿潮滩(高潮滩到中潮滩)采集16个土壤剖面80个样本,室内测定其光谱反射率和TN含量,并基于原始反射率(R)和光谱指数(比值指数RI、归一化指数NDI和差值指数DI)建立土壤TN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并进一步分析反射光谱与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机质(SOM)和电导率(EC)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河口湿地土壤TN含量估算的机理。结果表明:土壤光谱反射率在350~600 nm,表现为高潮滩<中潮滩,而在600~2500 nm,表现为高潮滩>中潮滩;闽江河口湿地土壤TN含量与R在500 nm附近相关关系较好,并在490 nm有最大相关系数(-0.508);RI、NDI和DI大大提高了反射光谱与土壤TN含量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较高区域集中在600~1000 nm的波段组合,以RI(590,640)、RI(610,940)、NDI(940,590)、NDI(940,610)、DI(640,920)和DI(640,940)相关关系表现较好,能较好地实现研究区湿地土壤TN含量反演,其估算与检验模型r^2均大于0.610,RMSE均小于0.208,其中以RI(610,940)估算精度最好,估算与检验模型r^2分别为0.832和0.631,RMSE分别为0.178和0.202;闽江口湿地土壤TN含量与SOM含量密切相关是土壤TN含量估算的重要机理,而NH_4^+-N、NO_3^--N和盐分含量对其估算精度影响不大。
高灯州曾从盛章文龙刘晴晴王志萍陈依婷
关键词:湿地土壤全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