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正飞

作品数:9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底栖动物
  • 5篇物种
  • 4篇物种多样性
  • 3篇群落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大型无脊椎动...
  • 2篇典范对应分析
  • 2篇群落结构
  • 2篇环境因子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大型底栖无脊...
  • 1篇底栖动物群落
  • 1篇底栖无脊椎动...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洞庭湖
  • 1篇洞庭湖区
  • 1篇营养化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支流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贵州科学院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天津市水产研...

作者

  • 9篇谢志才
  • 9篇李正飞
  • 7篇张君倩
  • 3篇刘洋
  • 2篇蒋小明
  • 2篇王军
  • 1篇黄真理
  • 1篇徐靖
  • 1篇熊雄
  • 1篇丁城志
  • 1篇银森录
  • 1篇鲍少攀
  • 1篇李海英

传媒

  • 4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湖泊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长江上游支流赤水河流域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与保护对策被引量:5
2023年
作为长江上游唯一未在干流建坝的一级支流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赤水河流域孕育和保护了极为丰富的底栖动物多样性。然而对赤水河底栖动物的了解仍不充分,缺乏涵盖整个流域的连续性、季节性的底栖动物调查。本研究于2019–2021年按季度开展4次调查,系统评估了赤水河水系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更新了物种名录,甄别出其驱动机制及受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本次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5门9纲22目86科186属209种。全流域优势种均为昆虫类,如蜉蝣属一种(Ephemera sp.)、扁蜉属一种(Heptagenia sp.)、河花蜉属一种(Polamanthus sp.)、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潜水蝽科一种(Naucoridae sp.)和多足摇蚊属一种(Polypedilum sp.)。春季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季节。上游的密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明显高于中下游。主坐标分析显示,不同季节和不同河段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底质、海拔、流速、溶解氧、NH4+-N和大尺度空间因子PCNM1、PCNM2、PCNM3、PCNM6的驱动。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环境过滤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空间因子(随机效应)。流域内的多重人类活动(如支流的梯级电站、采矿业、土地开发利用、酿酒业、旅游业等)严重影响底栖动物多样性。建议采取退耕还林、维持水文的自然节律、管控采矿业和酿酒业、优化防治外来入侵种等一系列对策,建立有效的预测和风险评估机制。
张多鹏刘洋李正飞李正飞张君倩张君倩
关键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完整性的赤水河健康评价体系构建被引量:16
2018年
作为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赤水河流域水系的健康状况虽颇受关注,但相关评价工作却较少。笔者结合现场调查(2016年)和历史数据(2007年),初步构建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健康评价体系,对赤水河干流和部分支流的不同季节(春季和秋季)和不同河段(上中下游)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指标筛选结果显示:赤水河上游河段在春季和秋季分别包括6、2个核心参数,中游河段分别包括5、4个,下游包括3、2个核心参数。通过四分法将健康状态划分为4个等级:健康、亚健康、一般和不健康。从整体上看,赤水河处于亚健康状态,且春季和秋季河流不同采样点健康状况有所差异,春季健康状况好于秋季。回归分析显示,BOD_5、COD_(Mn)以及NH^+_4-N是影响赤水河健康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所构建的B-IBI评价指标较好地评估了赤水河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赤水河流域水体环境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
王军黄真理黄真理李海英蒋小明李正飞谢志才
关键词:大型无脊椎动物
一种考虑扩散作用的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考虑扩散作用的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属于生态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首先,采用已有的筛选流程(比较中值、独立样本t检验、箱线图法、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对IBI核心参数进行初筛;之后,使用主轴...
李正飞张君倩谢志才
近三十年保安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演变及其构建机制被引量:6
2023年
保安湖是江汉湖群的一个典型浅水湖泊。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保安湖面临多重人类压力影响,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历史上曾开展过数次的保安湖底栖动物调查,但有关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改变的认知仍为空白。本研究基于30余年(19862019)的多次调查数据,探索保安湖底栖动物的群落演变规律及其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共记录保安湖底栖动物5门10纲25目49科110属170种(历史记录154种,现场调查51种)。总物种数由1992年的107种降为2019年的51种;平均密度由1992年的433 ind./m 2增加到2019年的2177.6 ind./m 2;平均生物量由2001年的160.6 g/m 2降低为2019年的26.7 g/m 2。优势种在1987年有寡毛类、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多个类群,其后逐步演变为现阶段少数几种耐污的寡毛类和摇蚊类,如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等,而多年生大型软体动物衰退明显。PERMANOVA和SIMPER分析结果表明,2001和2019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不同时期特征种差异较大。近20年间,底栖动物群落构建机制发生变化,主要驱动力由环境过滤(2001年)转变为中性过程(质量效应)(2019年)。现阶段(2019年),不同季节的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春冬两季的物种数、密度以及生物量均大于夏秋两季,但不同季节的特征种相似。同时,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及驱动机制在不同季节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除秋季外,其他季节的空间因子解释率均大于环境因子解释率。
刘洋李正飞李正飞鲍少攀刘振元谢志才谢志才
关键词: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大型底栖动物
南洞庭湖区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评估及保护对策被引量:3
2020年
洞庭湖孕育和维持了较高和独特的软体动物多样性。尽管有关该湖软体动物的调查较多,但多分散于各文献中。本文结合文献调研和现场调查(2013–2018年),系统评估了南洞庭湖区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解析驱动群落格局演变的关键因子,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对策。共记录2纲5目14科33属87种(腹足纲41种,双壳纲46种),其中本调查记录54种,隶属于2纲5目12科31属,包括腹足纲22种,双壳纲32种。评估结果显示处于近危和受威胁等级物种21种,包括腹足纲4种和双壳纲17种。调查区域软体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3.1 ind./m2和279.3 g/m2。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大沼螺(Parafossarulus eximius)、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卵河螺(Rivularia ovum)。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istance-based redundancy analysis, dbRDA)结果显示,局域环境因子(底质类型、水深、pH、总溶解固体和总磷)制约软体动物的群落变异。另外,区域内的人类活动(如商业采砂、建坝和沿岸土地利用、过度捕捞和非法电捕等)亦深刻影响软体动物的生存。这些人类干扰已导致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显著下降,可能造成一些特有物种的局域性灭绝。为了恢复和保护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和资源,应采取一系列对策,包括管控合法的挖沙业和取缔非法挖沙业、禁止过度捕捞和非法电捕、维持水文的自然节律、恢复沿岸自然湖滨带和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物排入等。我们呼吁尽快在南洞庭湖区建立软体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该湖区(可能是整个洞庭湖)残存的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
刘振元孟星亮李正飞张君倩徐靖银森录谢志才
关键词:软体动物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流大型无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
2023年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即群落构建)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论题。有关亚热带季风区大型河流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维持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以汉江上游(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为研究区域,以大型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群落多样性时空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的研究。于2015—2017年间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333个分类单元,隶属6门10纲25目110科279属,包括水生昆虫278种(83.5%),环节动物门25种(7.5%),软体动物门19种(5.7%),软甲纲7种以及其它动物4种。物种多样性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差异显著:时间上,春季物种数最多(227种),夏季(140种)、秋季(141种)和冬季(144种)较少;空间上,自然河流金水河物种数最多(179种),而金钱河(163种)、月河(149种)、淇河(140种)和泗河(112种)等人类干扰河流相对较少。db-RDA分析表明,尽管不同季节所筛选出的关键因子有所差异,但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均显著影响着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差分解分析显示,环境过滤是流域内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维持的主导因素,而空间过程(扩散限制)则起着次要的作用。本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流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多样性的评估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李正飞蒋小明王军刘振元张君倩熊雄谢志才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大型无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
南腊河底栖动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1
2016年
亚洲热带河流维系着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众多的特有物种。南腊河是澜沧江的一条重要支流,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境内,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交错区。为了了解南腊河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关键驱动力,于2015年7月对其全流域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底栖动物96种,隶属于5门7纲50科,包含水生昆虫74种,软体动物8种,寡毛类9种,蛭类3种,涡虫、线虫各一种;全流域优势物种是霍甫水丝蚓(16.76%)、短脉纹石蛾(10.60%)、梯形多足摇蚊(10.27%)、河蚬(5.01%)、铜锈环棱螺(4.74%)和似宽基蜉(4.26%);从上游到下游,物种丰富度、密度、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明显降低;群落组成则呈现蜉蝣目、毛翅目等类群逐渐减少,寡毛类、摇蚊幼虫、软体动物逐渐增加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南腊河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水深和底质类型等环境因子以及PCNM1-4、PCNM10和PCNM14等不同尺度空间因子的驱动。变差分解分析显示,空间因子对南腊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解释率高于环境因子。本研究可为亚洲热带河流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正飞王军谢志才丁城志蒋小明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典范对应分析
西江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及维持机制
2024年
作为我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的主支,西江孕育了丰富且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受多重人为压力影响,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日渐降低。然而,人们对西江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格局及维持机制的认识明显不足。本研究基于历史文献调研和2021–2023年现场调查,系统评估了西江主要水体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厘定和编撰物种名录,甄别驱动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子及受胁因素,并提出保护对策。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5门10纲33目150科437属704种(历史记录506种,2021–2023年调查记录352种),中国特有种占比高达26%。现场调查结果显示,全流域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37.53 ind./m^(2)和38.65 g/m^(2)。全流域的优势种为长足摇蚊属一种(Tanypus sp.)、雕翅摇蚊属一种(Glyptotendipes sp.)、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支流、干流和湖泊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支流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干流和湖泊。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海拔、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等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是影响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方差分解表明,支流和湖泊的群落主要受环境过滤驱动,而干流的群落主要受空间过程(质量效应)的影响。流域内的多重人类活动(航运业、大型水利设施、挖沙业、水体污染、土地无序开发利用和外来种入侵等)严重威胁底栖动物多样性。建议采取相应对策,包括打击过度捕捞、管控挖沙业、恢复湖滨带以维持水文自然节律、控制污染物排放以及科学防控外来入侵种等。
白雪李正飞刘洋张君倩张君倩罗鑫杨佳莉杜丽娜蒋玄空武瑞文谢志才
关键词: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22年
雅鲁藏布江流域维系着丰富而独特的生物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然而,该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的调查却极不充分。本文于2015年10月和2016年3月对雅鲁藏布江干流(朗县至墨脱段)和主要支流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等对群落多样性格局进行解析。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70种,隶属于5门8纲20目92科,包括昆虫纲246种,寡毛纲14种,腹足纲4种,其他动物6种。春季和秋季分别采集到底栖动物184种和214种,优势种均以喜清洁和冷水的水生昆虫为主,包括四节蜉属一种(Baetissp.)、花翅蜉属一种(Baetiella sp.)、蚋属一种(Simulium sp.)、小突摇蚊属一种(Micropsetra sp.)和短石蛾属一种(Brachycentrus sp.)等。全流域平均密度为939.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5.44 g/m2。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密度和多样性在季节和区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支流的多样性显著高于干流。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海拔、流速、河宽和底质类型等环境因子是影响雅鲁藏布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素,而大峡谷地区多变的气候类型和地理阻隔是造成群落变化的根本原因。本研究可为雅鲁藏布江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评估和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李正飞蒋小明王军孟星亮张君倩谢志才
关键词:底栖动物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典范对应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