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元明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地质
  • 2篇地质学
  • 1篇地质学研究
  • 1篇第四纪冰川
  • 1篇第四纪冰川遗...
  • 1篇新生代
  • 1篇生金
  • 1篇斯特拉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学
  • 1篇土壤学家
  • 1篇土质
  • 1篇农夫
  • 1篇中西
  • 1篇晚清
  • 1篇微粒子
  • 1篇微粒子病
  • 1篇跨国
  • 1篇跨国合作
  • 1篇兰克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作者

  • 4篇宋元明
  • 1篇韩琦

传媒

  • 1篇自然科学史研...
  • 1篇中国农史
  • 1篇学术月刊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美国中亚考察团在华地质学、古生物学考察及其影响(1921~1925)被引量:3
2017年
19世纪60年代之后,欧美人士开始对我国不同区域进行地质考察。20世纪20年代,为验证中亚为哺乳动物和古人类发源地这一猜想,美国中亚考察团来到中国,对蒙古地区进行了五次大规模考察,其中以1921~1925年的三次考察成果最为突出。文章通过对考察报告和时人著述的整理,分析了中亚考察团的组建缘由,回顾了安得思在云南和蒙古进行的两次预备性考察,梳理了中亚考察团的筹备和主要经过,以及取得的地质学、古生物学成果。结合中英文报刊,探讨考察团与中国学界尤其是与巴尔博、葛利普、叶良辅等中外学者长达数年的合作,以及与中国地质学会、北京博物学会的学术联系。
宋元明
关键词:地质学古生物学
民国时期地质学研究的跨国合作--以巴尔博、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问题的争论为中心被引量:1
2017年
中国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地质学界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这场争论自李四光1921年宣称在华北发现相关遗迹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31年,李四光关于庐山冰川遗迹的重要发现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以苏格兰地质学家巴尔博最具代表性。作为早期中国地质事业的"客卿",巴尔博早在1920年代即来华开展了一系列的地质学研究并取得诸多成果。1934年,身在美国的巴氏再度受邀来华参加长江流域新生代地质考察,并与李四光就庐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这一问题展开论辩,引起了巨大反响,这反映了地质调查所中外地质学家合作的独特模式。作为该事件的余波,1949年后李四光对此次论辩的态度出现了很大的转变,体现了政治环境的变化对地质学研究的影响。
韩琦宋元明
关键词:地质学本土化
晚清中西农学知识的互动--以美国土壤学家富兰克林·金为中心的考察
甲午战后,西方土壤学知识开始系统传入中国,美国土壤学家富兰克林·金是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中国第一本美国土壤学译著《农务土质论》的作者,还于1909年抵达中国考察农业,并根据此次行程中的所见所闻著成《四千年农夫》一...
宋元明
关键词:土壤学
晚清中西蚕学知识的交流与互动——以蚕微粒子病防治为中心被引量:1
2018年
19世纪中期,蚕微粒子病的爆发几乎摧毁了欧洲养蚕业。为解决这一危机,意大利卡斯特拉尼考察团于1859年来华寻求良方,不仅无功而返,反将此病引入中国。1865年,巴斯德制种法的发明成功挽救了欧洲养蚕业。1889年,为解决中国的蚕病问题,江生金在倪恩投、康发达等人的安排下,成为最早赴法学习蚕学的中国人。随后,福州船政学堂留学生郑守箴也在法国学习蚕学并翻译《喝茫蚕书》,系统介绍了巴斯德制种法。中西方为解决蚕微粒子病互相学习和借鉴的过程,反映了晚清中西农学交流的独特面貌。
宋元明
关键词:微粒子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