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丑明

作品数:4 被引量:5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群落
  • 3篇群落结构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大型无脊椎动...
  • 2篇底栖动物
  • 1篇滇池
  • 1篇东钱湖
  • 1篇渔洞水库
  • 1篇生物学评价
  • 1篇水库
  • 1篇水质
  • 1篇水质评价
  • 1篇水质生物
  • 1篇水质生物学评...
  • 1篇群落动态
  • 1篇洱海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4篇谢志才
  • 4篇王丑明
  • 3篇蒋小明
  • 2篇熊晶
  • 2篇张君倩
  • 1篇李林
  • 1篇宋立荣
  • 1篇李根保
  • 1篇敖鸿毅
  • 1篇杨德国
  • 1篇肖邦定
  • 1篇刘剑彤

传媒

  • 1篇淡水渔业
  • 1篇Zoolog...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演变与成因分析被引量:32
2011年
该文综合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历史资料,并结合2009—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对其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衰退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物种数下降明显,由20世纪80年代的57种降为现在的32种,群落的物种损失率高达44%。其中软体动物损失率高达75%:其次是水生昆虫(39%)。滇池全湖底栖动物密度为1776ind/m2(其中寡毛类1706ind/m2;摇蚊科68ind/m2)。近20年滇池全湖底栖动物的丰度比较发现,寡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呈一种先急剧上升,而后明显下降的过程,而摇蚊科的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寡毛类中的耐污种相对丰度增加,如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成为绝对优势种,其平均相对丰度达到了74.1%。摇蚊科相对丰度减少,以前广泛分布的异腹鳃摇蚊(Einfeldiasp.)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细长摇蚊(Ch.attenuatus)、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等耐污种;软体动物种类变得单一,许多高原湖泊特有的软体动物均已消失,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牟氏螺蛳(M.mondi)、光肋螺蛳(M.mansugi)在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了极危物种,滇池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dianchiensis)也被列入了濒危物种。滇池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尤其是草海物种多样性从20世纪50年代的2.70降到现在的0.30。半个多世纪以来总氮、总磷与物种数和多样性呈现显著负相关。底栖动物群落衰退的成因主要是生境破坏、水质恶化、蓝藻爆发、沉水植物消失、种质库匮乏等。
王丑明谢志才宋立荣肖邦定李根保李林
关键词: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
洱海湖滨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被引量:7
2011年
洱海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湖泊,拥有生物较为丰富的湖滨带和特有种,如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绘环棱螺(Bellamya limnophila)。2009年5月和12月在洱海湖滨带开展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0个分类单元;其中,寡毛类、摇蚊科幼虫和软体动物等主要类群为11种、7种和9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36.7%、23.3%和30.0%,其它动物3种。在密度方面,群落结构以寡毛类为主,平均密度达488个/m2(占总丰度的89.7%),密度峰值出现在弥苴河口(7424个/m2);而在生物量方面则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平均生物量为67.26g/m2(占总丰度的91.4%)。按密度的平均相对丰度计算,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第一优势种(平均相对丰度24.4%),其次为异腹腮摇蚊(Einfeldia sp.)(13.2%)、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11.6%)和正颤蚓(Tubifex tubifex)(11.5%)。按生物量计算,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sp.)为第一优势种(占总生物量的79.3%),其次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10.6%)和环棱螺(Bellamya sp.)(6.2%)。洱海的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1.08,西岸比东岸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要高。
王丑明张君倩蒋小明熊晶谢志才
关键词:洱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宁波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被引量:13
2012年
2009年4月—2010年1月,对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季度调查,并对其环境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记录底栖动物3门4纲28属30种,其中寡毛类5种、水生昆虫18种、软体动物7种.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群落周年次级生产量分别为1 233 m-2、8.0 g/m2(以湿质量计)和35.3 g/(m2.a)(P/B系数法估算),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秋、冬季显著高于春、夏季.东钱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长跗摇蚊、菱跗摇蚊和霍甫水丝蚓,红裸须摇蚊为冬季单一优势种.依据底栖动物密度的多维序列分析,可将东钱湖分为4个湖区.基于GIS平台,运用克里格插值法,构建动物参数及BI(Hilsenhoff生物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显示东钱湖底栖动物群落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摇蚊幼虫多分布在谷子湖及中部湖区,而软体动物主要聚集在中部偏西南及北部湖区.BI评价结果表明,东钱湖的整体水质为中度污染(BI为7.58),其在时空上有较大差异.其中,2009年4、7、9月为轻度污染(BI为6.66~7.33),2009年11月—2010年1月为中度污染(BI为8.32~8.39);在空间尺度上,中部及北湖偏东部湖区污染较轻,其次为谷子湖及五里塘湖区,南湖偏南部湖区污染较重.
熊晶蒋小明王丑明谢志才敖鸿毅刘剑彤
关键词: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
渔洞水库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初步调查被引量:1
2015年
于2009年12月、2010年3月、6月和9月共4次对渔洞水库的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动物19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门3纲5科16属。其中,寡毛类、水生昆虫及软体动物等主要类群分别记录6种(占总物种数的31.6%)、12种(63.2%)和1种(5.3%)。大型无脊椎动物密度优势类群主要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Claparède)、前突摇蚊(Procladius sp.)和长跗摇蚊(Tanytarsus sp.)。渔洞水库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在冬春季的现存量较夏秋季高,库湾的多样性高于主体库区。多余度分析(RDA)显示,水深和溶氧是影响渔洞水库无脊椎动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4次调查中寡毛类密度均未超过1 000 ind./m2,水质属轻度污染。
王丑明李利强张君倩蒋小明谢志才杨德国
关键词:渔洞水库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