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苜蓿-作物种植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代谢足迹被引量:2
- 2021年
- 线虫群落在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宁夏南部山区3种苜蓿-作物种植方式[苜蓿连作(A-A)、苜蓿-玉米轮作(A-C)、苜蓿-马铃薯轮作(A-P)]为对象,探讨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线虫群落组成结构及代谢足迹特征,评价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作物种植方式对土壤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玉米和苜蓿-马铃薯轮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4.6%、7.4%,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4.0%、5.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也有显著提高;2)在苜蓿连作方式下,线虫总多度为211条·100 g^(-1)干土,植食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35.7%),而在苜蓿-玉米和苜蓿-马铃薯轮作方式下,土壤线虫总多度较苜蓿连作有所增加(分别增加49.5%、93.7%),捕-杂食线虫成为优势营养类群(所占比例分别为45.7%、37.6%);3)相较于苜蓿连作,苜蓿-作物轮作方式下,植物寄生线虫指数(PPI)显著降低,表明植物寄生线虫在土壤食物网中的危害减轻;而线虫通路指数(NCR)有所增加,表明苜蓿-作物轮作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细菌分解作用进一步增强;4)苜蓿-作物轮作方式下,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MI)及其复合足迹、富集足迹、结构足迹均显著提高,土壤线虫的生产力和代谢活性显著增强,线虫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更为成熟稳定。研究表明,相比苜蓿连作,苜蓿-作物轮作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使得土壤食物网的资源输入和能量利用效率均有所增加,受干扰程度显著降低,土壤生态系统更为稳定健康,因而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霍娜黄菁华耿德洲黄菁华杨盼盼赵世伟
- 关键词:黄土高原
- 黄土高原不同年代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光合特性对密度的响应被引量:2
- 2016年
- 为研究旱地冬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与光合特征对群体大小的响应,选择1940-2004年先后培育的7个冬小麦品种,于2011-2012年在陕西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并设置3个播种密度(100、250、350粒/m^2)。在所有密度处理中,子粒产量均随着品种的更替而呈线性增长,年均遗传增益在0.65%到1.29%之间。1980年后培育的小麦品种的产量对于播种密度更不敏感,具备更好的群体调节能力。现代品种收获指数和千粒重的提高与其产量的提升呈显著正相关。品种更替过程中花期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持续增长,并提高千粒重,最终增加产量。花期时冠层下可见天空比随着品种更替呈显著下降趋势。在黄土高原的冬小麦育种工作中,应将耐密性、大库容、高光效的理想株型作为重要的筛选指标。
- 孙婴婴燕晓娟张岁岐王楠韩霁昌
- 关键词:旱地小麦遗传增益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林龄柠条人工林土壤线虫群落特征被引量:8
- 2022年
- 为了解柠条人工林对半干旱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在黄土高原柠条种植的重点区域——宁夏南部山区,选取4个林龄(4、14、24和34年生)的柠条人工林作为对象,调查林中土壤线虫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并分析它们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探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柠条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龄对土壤线虫数量有显著影响,线虫数量随林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4年生达到峰值;线虫群落组成和营养类群结构在不同林龄柠条林中呈现较大分异,杂食-捕食性线虫比例在14年生达到最高(40.3%),而在24年生植食线虫比例占绝对优势(61.3%),食细菌和食真菌线虫比例分别在4和34年生达到最高;土壤线虫群落生态指数也随着林龄的增加发生改变,其中线虫成熟度指数、瓦斯乐斯卡指数和结构指数均在14年生达到最大,但在24年生,这些生态指数以及线虫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降至最低,表明土壤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恢复状况受到影响;在柠条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影响线虫群落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在不同林龄柠条林中它们的变化对线虫数量和群落组成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而线虫群落的改变能够有效指示土壤健康与生态系统恢复状况,对综合评价柠条人工林植被的生态环境效应有着重要意义。
- 王楠黄菁华霍娜黄菁华杨盼盼霍娜赵世伟
- 关键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柠条人工林线虫群落
- 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形态学鉴定与高通量测序法比较被引量:6
- 2021年
- 线虫是土壤食物网的重要组分,也是土壤健康与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指示生物,因此准确测定线虫群落特征是发挥其生态指示作用的基础。传统线虫学研究多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但高通量测序技术近年来也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关于这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目前仍比较缺乏。本研究同时采用形态学鉴定和高通量测序法,在黄土高原宁夏南部山区,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农田、自然恢复草地、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林地和苜蓿人工草地)土壤线虫的数量、群落格局和生态指数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1)高通量测序仅能提供线虫类群的相对多度,而形态学鉴定法能够测定土壤线虫的绝对多度,后者测定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样地,特别是自然恢复草地和柠条人工林地,较农田具有更高的土壤线虫多度;(2)高通量测序法检获的线虫类群数(3纲4目26科42属)高于形态学鉴定法的测定结果(2纲3目18科27属),但两种方法仅检获15个共有线虫属,前者检测到的植物寄生线虫属数(22属)较后者(7属)显著增加,而食细菌线虫和杂食–捕食线虫则相反;(3)在两种方法下,相比农田,3种植被恢复样地尤其是自然恢复草地和柠条人工林地,其食微线虫的相对多度均显著下降,而植物寄生线虫和杂食–捕食线虫的相对多度大幅上升,这也导致线虫成熟度指数(MI)和植物寄生线虫指数(PPI)的提高及瓦斯乐卡指数(WI)的显著下降;(4)相比形态学鉴定法,高通量测序法能检测到更丰富多样的植物寄生线虫,在该方法下土壤线虫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生态指数在植被恢复样地与农田之间的差异也更为显著。综上所述,采用形态学鉴定和高通量测序法测定的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线虫群落特征具有显著差异。
- 王楠黄菁华霍娜黄菁华张欣玥霍娜
- 关键词:形态学鉴定土壤线虫植被恢复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特征被引量:36
- 2020年
- 建植紫花苜蓿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特征是评价和调控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应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在宁夏南部山区选取不同种植年限(1、2、6和12年)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为研究样地,以农田和天然草地作为对照,探索黄土高原人工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种植苜蓿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Chao1、ACE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并在种植苜蓿后第6年达到最高,但在种植6年和12年后真菌群落多样性降低;随着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真菌群落组成从农田逐渐向天然草地方向演变;2)土壤线虫数量与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相同,在种植苜蓿后第6年出现峰值,该时期线虫群落结构组成与农田较相似,苜蓿12年样地则更接近天然草地;随着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食细菌线虫、植食性线虫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食真菌线虫、杂食/捕食线虫比例呈下降趋势,土壤成熟度指数(MI)逐渐减小,植物寄生线虫指数(PPI)和线虫通路指数(NCR)则不断增大;3)在苜蓿人工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并进一步影响线虫群落结构;细菌和真菌群落优势类群和多样性与线虫的不同营养类群及生态指数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对线虫群落具有显著影响;在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中,植物的生物量与多样性的变化可能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与线虫食物资源状况从而引起其群落特征的改变。
- 耿德洲黄菁华黄菁华霍娜杨盼盼赵世伟
- 关键词:线虫群落
- 不同种子处理方法对柳枝稷萌发成苗需水阈值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研究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成苗期间的抗旱性及需水特性,可为其在干旱条件下播种保苗提供依据.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0.1~0.5 MPa)模拟外界环境水分条件,用4℃低温冷冻化和8M硫酸处理3个柳枝稷品种(Pathfinder,Traiblazer和Alamo)的种子,研究其成苗过程中种子萌动、萌发和出苗3个阶段的需水阈值.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水势的降低,种子群体萌动、萌发和出苗达50%概率的时间逐渐延迟;且各阶段的需水阈值不同,出苗阶段的最低.4℃低温冷冻化处理和8M硫酸处理均使种子群体萌动、萌发和出苗达50%的时间缩短,各阶段需水阈值增大.在相同处理下,Pathfinder品种各阶段对环境水势的需求较Trailblazer和Alamo宽松.可见,柳枝稷种子出苗阶段对环境水分胁迫最为敏感,忍受胁迫能力最弱,抗旱性最弱;其中Pathfinder品种忍受胁迫能力最强,抗旱性最强.
- 严风张岁岐王楠
- 关键词:柳枝稷种子处理水分胁迫耐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