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勇
-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新思路新实践被引量:14
- 2018年
-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形成了新的边疆治理体系;认为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体系的特点是一个核心,两大目标和三大格局:一个核心——"治国必治边"的重要思想;两大目标——维护边疆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三大格局——边内治理、边疆治理与边外治理的结合;新时代的中国边疆治理体系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体系的指导下,党中央在边疆治理实践方面开创进取,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相关边疆区域发展战略;重塑了中国边疆的历史社会地位,使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区""枢纽""窗口"和"支点"。
- 罗静冯建勇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化特殊为相同——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与文化认知检讨被引量:3
- 2017年
- 20世纪30年代初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组织实施的边疆教育,在概念和内涵上呈现出从"蒙藏教育"到"边疆教育"的转换。边疆教育的实施,体现了均质化的"地域统合"色彩,其初衷乃是为了实现对边疆民族施以无差别的国民化教育统合,然则其效果不彰。尽管国民政府主导下的边疆教育未能完全实现"去除畛域私见,培养共同意识"的崇高目标,但它在客观上促使一些内地社会知识精英开始检讨"华夏蛮夷"的传统偏见,主张以平等的观念对待边疆民族,摒弃"民族同化"的精神与政策,从"我群"与"他群"的视角重构内地与边疆之历史及关系,藉此推进双方间的交流与交融。
- 冯建勇
- 关键词:边疆教育边疆文化国民政府
- 统一大市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阐释与中国实践被引量:1
- 2024年
-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认为,从“自然的共同体”到“虚幻的共同体”的发展打破民族藩篱,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民族隔阂的消失则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的前提。与之相对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世界经济和统一大市场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构建民族共同体的积极作用,从而在生产力、统一市场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建立一种因果逻辑关系。中华民族区域内的统一大市场历史悠久,在特定时期内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出并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以加强统一大市场建设,这必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冯建勇冯建勇
- 民族主义、国家利益与地缘政治之纠葛——1919—1924年外蒙古“二次独立”问题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前言根据1913年《中俄声明文件》、1915年《中俄蒙协约》,外蒙古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大致确定了下来:被俄国人强加的'宗主权'关系让外蒙古方面确立了'自治'地位;同样,中国政府对于外蒙古的宗主权和外蒙古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的地位亦被确认。至此,外蒙古开始进入'自治'的历史时期。随后,按照条约的相关规定。
- 冯建勇
- 关键词:外蒙古大蒙古国外蒙古问题蒙古王公地缘政治民族主义
- 在“枢纽”与“限界”之间的边缘人民国时期边地汉人形象构建论说被引量:5
- 2020年
- 民国时期,边地汉人在研究者的笔触之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吴文藻、陶云逵等较早地接受了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提出的"边缘人"理论,并从宏大国家叙事着眼,阐释了边地汉人的"枢纽人"作用。不过,李安宅、梁钊韬、费孝通等基于微观"边地日常"的观察表明,作为"限界群"的边地汉人的图利动机及其行为有时对边疆建设来说是一个"问题"。两种相互矛盾的形象表述直接或间接地与罗伯特·帕克的"边缘人"理论发生对话,揭示了民国时期国内社会知识精英所持边疆社会改造方法论的分歧。回到历史现场,无论是"枢纽说"抑或"限界说",均表达了研究者对边地汉人的关怀和期待,同时亦反映了历史经验和现实利益交织下边地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的复杂性。
- 冯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