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倩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胃癌
  • 3篇细胞
  • 3篇内镜
  • 2篇蛋白
  • 2篇黏膜
  • 2篇黏膜下
  • 2篇黏膜下剥离术
  • 2篇膜下
  • 2篇内镜黏膜
  • 2篇内镜黏膜下
  • 2篇内镜黏膜下剥...
  • 2篇内镜黏膜下剥...
  • 2篇白细胞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剥离术
  • 1篇单发
  • 1篇氧氟沙星
  • 1篇早期胃癌
  • 1篇增殖
  • 1篇乳果糖

机构

  • 9篇郴州市第一人...
  • 3篇中南大学

作者

  • 9篇郑倩
  • 2篇曹慧秋
  • 2篇彭昌能
  • 1篇陈琳琳
  • 1篇张晓梅
  • 1篇刘剑波
  • 1篇谭斌
  • 1篇刘汉雄
  • 1篇陈琳琳

传媒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华细胞与干...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老年单发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老年单发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效果。方法:收治单发早期胃癌患者60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单发早期胃癌,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彭昌能郑倩谭志惠刘剑波
关键词:老年单发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癌前病变患者病变组织c-Myc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复发的关系
2023年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患者病变组织c-Myc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行ESD治疗的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病变组织及病变旁组织c-Myc蛋白表达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并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病变组织的c-Myc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癌前病变患者ESD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胃癌前病变患者病变组织的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病变旁组织(P<0.05)。随访1年期间,有25例(17.48%)患者复发,复发组患者病变组织的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复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溃疡病史、吸烟史、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主食汤泡饭、进食速度快、c-Myc蛋白高阳性表达均为胃癌前病变患者ESD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胃癌前病变患者病变组织c-Myc蛋白呈高表达,胃溃疡病史、吸烟史、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主食汤泡饭、进食速度快、c-Myc蛋白高阳性表达均为胃癌前病变患者ESD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郑倩谭斌曹慧秋刘汉雄
关键词:胃癌前病变C-MYC蛋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复发
嗜酸乳酸杆菌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最佳浓度探索及免疫学机制初探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嗜酸乳酸杆菌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l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分析其对结肠近、远端菌群的影响,寻找治疗UC适宜的嗜酸乳酸杆菌浓度,并探索其免疫学机制。方法:雌性Balb/c小鼠56只,随机分为7组(n=8),葡聚糖硫酸钠(DSS)造UC模型鼠,分别予以不同浓度嗜酸乳酸杆菌、激素、生理盐水干预UC模型鼠,观察小鼠一般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组织损伤评分,留取小鼠肠道组织进行肠道固生菌群分析,并进行PCR及Western-Blotting检测UC相关的IL-23、IL-17、TNF-α。结果:106CFU/m L浓度级嗜酸乳酸杆菌干预组小鼠UC症状缓解最明显,且远端结肠益生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最多,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UC相关的IL-23、IL-17、TNF-α无论mRNA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均为嗜酸乳酸杆菌干预组最低,尤其以106U/10 g嗜酸乳酸杆菌灌胃组最低。结论:嗜酸乳酸杆菌治疗UC与其在结肠远端有较高浓度乳酸杆菌有关,然而疗效并非与细菌浓度完全正相关,炎性因子IL-23、IL-17、TNF-α与UC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嗜酸乳酸杆菌对UC的治疗作用相关。
陈琳琳郑倩
关键词:菌群分析实验性结肠炎免疫学机制白细胞介素23白细胞介素17
硫酸镁联合间苯三酚对急性胃肠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对急性胃肠炎采用硫酸镁联合间苯三酚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114例急性胃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间苯三酚治疗,观察组采用硫酸镁联合间苯三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6.49%)高于对照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发生率为12.28%,对照组为17.54%,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硫酸镁联合间苯三酚对急性胃肠炎患者进行治疗,对腹痛症状可有效缓解,治疗效果显著,用药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郑倩
关键词:急性胃肠炎间苯三酚硫酸镁腹痛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细菌性肠炎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细菌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细菌性肠炎患者6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单一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 55%,高于对照组的74. 19%(P <0. 05);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排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细菌性肠炎患者,可促进患者病情好转,缩短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郑倩
关键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乳酸左氧氟沙星细菌性肠炎
乳果糖联合灌肠在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乳果糖联合灌肠在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82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予聚乙二醇(聚乙二醇灌肠组,52例)、磷酸钠盐(磷酸钠盐灌肠组,62例)、乳果糖+磷酸钠盐(乳果糖联合灌肠组,68例)灌肠进行肠道准备,比较三组肠道清洁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乳果糖联合灌肠组肠道清洁有效率为88.24%,分别高于磷酸钠盐灌肠组的66.13%,以及聚乙二醇灌肠组的4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灌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高于磷酸钠盐灌肠组的19.40%,并高于乳果糖联合灌肠组的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果糖联合磷酸钠盐灌肠剂灌肠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可提高肠道清洁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郑倩
关键词:灌肠不全肠梗阻肠道准备肠道清洁
放大内镜联合MUC2、MUC5AC、MUC6和CD10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2022年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联合黏蛋白2(MUC2)、黏蛋白5AC(MUC5AC)、黏蛋白6(MUC6)和CD10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拟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127例早期胃癌患者,收集癌组织及癌旁组织(ESD标本距肿瘤边缘≥1 cm)。全部患者均行放大内镜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MUC2、MUC5AC、MUC6和CD10的表达。分析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率。比较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MUC2、MUC5AC、MUC6和CD10的表达情况;分析放大内镜联合MUC2、MUC5AC、MUC6和CD10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27例早期胃癌患者,经放大内镜准确诊断108例,准确率为85.03%(108/127)。癌组织MUC2阳性表达率(61.42%)高于癌旁组织(11.81%)(P<0.05),癌组织MUC5AC阳性表达率(54.33%)高于癌旁组织(14.17%)(P<0.05),癌组织MUC6阳性表达率(48.03%)高于癌旁组织(7.87%)(P<0.05),癌组织CD10阳性表达率(73.23%)高于癌旁组织(15.75%)(P<0.05)。放大内镜联合MUC2、MUC5AC、MUC6和CD10诊断早期胃癌,其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放大内镜、MUC2、MUC5AC、MUC6和CD10单独诊断(P<0.05)。结论放大内镜联合MUC2、MUC5AC、MUC6和CD10在早期胃癌中诊断价值良好,且联合诊断可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
郑倩彭昌能曹慧秋张晓梅
关键词:放大内镜CD10
LncRNA MIR4435-2HG调控miR-138-5p/HMGA1轴对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LncRNA MIR4435-2HG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培养正常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系AGS、SGC7901、BGC823和BGC803,AGS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细胞)、si-con组(转染乱序无意义阴性序列)、si-MIR4435-2HG组(转染MIR4435-2HG小干扰RNA)、miR-con组(转染模拟物对照序列)、miR-138-5p组(转染miR-138-5p模拟物)、si-HMGA1组(转染HMGA1小干扰RNA)、si-MIR4435-2HG+pcDNA组(共转染MIR4435-2HG小干扰RNA与空载体)和si-MIR4435-2HG+pcDNA-HMGA1组(共转染MIR4435-2HG小干扰RNA与HMGA1过表达载体)。qRT-PCR检测细胞中MIR4435-2HG和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HMGA1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AGS细胞中MIR4435-2HG与miR-138-5p以及miR-138-5p与HMGA1之间关系。MTT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Ki67、CyclinD1、MMP2和MMP9蛋白表达。裸鼠分为对照组(接种正常培养的AGS细胞)、sh-MIR4435-2HG组(接种转染携带MIR4435-2HG基因短发夹RNA慢病毒的AGS细胞)和sh-con组(接种转染携带无关序列片段shRNA慢病毒的AGS细胞),接种21 d后测量肿瘤重量,观察MIR4435-2HG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与GES-1细胞比较,胃癌细胞AGS、SGC7901、BGC823、BGC803中MIR4435-2HG表达水平升高,HMGA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均<0.05),选择AGS细胞进行后续实验。MIR4435-2HG靶向负调控miR-138-5p表达,miR-138-5p靶向负调控HMGA1表达。与si-con组比较,si-MIR4435-2HG组AGS细胞48 h OD值(1.13±0.12比0.86±0.09)、迁移数量[(179.23±18.01)个比(60.15±6.05)个]、侵袭数量[(81.26±8.16)个比(25.64±2.59)个]、Ki67、CyclinD1、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5)。与miR-con组比较,miR-138-5p组AGS细胞48 h OD值(1.28±0.13比0.85±0.09)、迁移数量[(178.26±17.59)个比(69.35±
谭志慧郑倩李爱娟彭艳
关键词:胃癌HMGA1细胞增殖迁移
长效干扰素对克罗恩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和γ干扰素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长效干扰素治疗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免疫学机制,为其治疗CD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门诊和病房确诊的16例CD患者的内镜活检标本,实验设CD治疗前、CD治疗后(长效干扰素10μg,肌注,2次/周,治疗4周)及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选取16例为结肠息肉患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部肠黏膜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的表达。结果治疗前CD患者结肠组织中IL-12、IL-17、TNF-α和IFN-γ表达显著增多,结肠组织中IL-12、IL-17呈弥散性分布,在黏膜上皮均有表达,主要分布于黏膜腺体内及间质炎性细胞胞质;TNF-α仅在黏膜层间质表达,围绕炎性细胞核呈团块状的胞质表达;IFN-γ分布于肠黏膜固有层,腺体周围淋巴细胞膜表面。长效干扰素可降低CD患者结肠黏膜中IL-12、IL-17、TNF-α、IFN-γ。结论IL-12、IL-17、TNF-α和IFN-γ等促炎性细胞因子在CD黏膜免疫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长效干扰素能下调CD患者肠黏膜中IL-12、IL-17、TNF-α、IFN-γ的表达,具有治疗作用。
郑倩陈琳琳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克罗恩病长效干扰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