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庆华
-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调查分析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调查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措施,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01—2017-12上报到输血科的不良反应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回顾性分析近4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8 996例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135例(0.47%)。其中红细胞悬液输注发生93例(68.89%),血浆输注发生35例(25.93%),血小板输注发生4例(2.96%),其他3例(2.22%)由洗涤红细胞和冷沉淀输注导致。所有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最常见,占所有不良反应的60.00%,其次为过敏反应,占34.81%,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占1.48%,疑似输血不良反应占3.70%。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率显著性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P<0.01)。血液成分与不良反应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主要由红细胞悬液输注导致的FNHTR和血浆输注导致的过敏反应组成,除了2例诊断为TACO的严重不良反应外,没有溶血性及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和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根据不同血液成分或不同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采用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有利于减少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上报的培训,建立积极血液预警系统,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漏报,保障用血安全。
- 裴德翠文思思胡海春罗庆华
-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
- CT与MRI诊断髓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诊断髓母细胞瘤(MB)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行CT及MRI检查的32例疑似MB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为MB的有26例(81.25%),将CT及MRI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正确21例(65.63%),漏诊10例(38.46%),误诊1例(16.67%);MRI诊断正确29例(90.63%),漏诊2例(7.69%),误诊1例(16.67%);CT与MRI诊断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RI诊断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结论:在MB患儿诊断中,MRI检查效果优于CT检查,有利于患者后续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李彦伟李彦伟俞志杰
-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CTMRI诊断符合情况
- 肝病患者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情况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临床肝病患者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情况及输注后相关指标的改变,以及肝病患者血浆输注适应证。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住院且输注FFP的肝病患者122例,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FFP输注情况及患者的预后。结果该院肝病患者FFP输注合理率55.8%,有效率53.0%,合理输注有效率高于不合理输注有效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P主要用于凝血功能障碍伴出血(49.3%)或无出血(22.3%)的治疗性及预防性输注。凝血功能障碍伴出血治疗性输注后常规凝血检测指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情况改善不明显,输注有效率为43.7%。凝血功能障碍无出血的肝病患者进行预防性输注后凝血检测指标显著改善,但对出血的预防作用并不清楚。结论对于凝血机制比较复杂的肝病患者,习惯性输注FFP治疗或预防出血效果不显著,FFP输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 裴德翠郑金秀文思思胡海春罗庆华
- 关键词:新鲜冰冻血浆肝病有效性
- 颅底脊索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影像的诊断特性和临床价值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影像的诊断特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颅底脊索瘤患者40例为研究组,侵犯颅底鼻咽癌患者30例为对照Ⅰ组,垂体瘤患者16例为对照Ⅱ组。所有对象都给予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CT和磁共振成像影像检查结果:颅底的中线骨质受破坏的程度:P>0.01;颅底脊索瘤检查诊断的T2加权信号特性比侵犯颅底鼻咽癌及垂体瘤更为显著,P<0.01。结论:应用CT和磁共振成像影像给予颅底脊索瘤检查诊断,T2加权信号特性显著,应用T2加权对颅底脊索瘤患者术前诊断临床价值较大,值得推广应用。
- 罗庆华江建昌李彦伟
- 关键词:脊索瘤磁共振影像分析
-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临床效果。方法 20例无急性肾功能障碍的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CT检查,其中CT检查主要包括腹部平扫以及多期增强扫描,并对患者使用碘海醇对比剂,注射总量为90 ml,注射时的速率保持在3 ml/s。此外,再使用Patlak方程测量组织和血液内的示踪剂浓度,以此来计算出该组织摄取示踪剂的速度常量,从而计算GFR。此外,还需要使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对患者的GFR进行检测。结果通过研究之后发现,研究对象在CT的检测之下,其左肾GFR为(64.36±5.38)ml/(min·1.73 m^2),右肾GFR为(65.72±5.37)ml/(min·1.73 m^2),总肾GFR为(129.48±10.49)ml/(min·1.73 m^2),而使用SPECT所测得的左肾GFR为(41.74±5.49)ml/(min·1.73 m^2),右肾GFR为(43.36±6.31)ml/(min·1.73 m^2),总肾GFR为(85.09±10.73)ml/(min·1.73 m^2)。通过对两组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发现,这两组GFR测定法之间的相关性较好,左肾、右肾、总肾GFR两种方法相关系数r=0.877、0.877、0.867(P<0.01)。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准确的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 江建昌罗庆华李彦伟邓宇
- 关键词:肾小球滤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