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坚
- 作品数:12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皮肤科医生对脂溢性皮炎的诊断观念及影响因素调查
- 2024年
- 目的了解我国皮肤科医生对于脂溢性皮炎(SD)诊断的观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网络平台向全国皮肤科医生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内容包括5个基本信息,6个SD诊断观念维度。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本调查共纳入615份有效问卷。问诊时45.20%的医生首选询问SD家族史,39.51%首选询问饮食习惯。90.24%的医生选择临床表现作为首要诊断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30岁的医生相比,30~39岁、40~49岁、≥50岁的医生选择临床表现的概率较高(P=0.018、0.001、0.013);与副主任医师相比,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选择临床表现的概率较低(P=0.003、0.039)。71.06%的医生对SD临床表现的首要认知为皮疹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23.58%的医生为伴有皮脂溢出。61.36%的医生选择真菌镜检作为第二顺位诊断依据,48.87%的医生选择皮肤镜表现作为第三顺位诊断依据。73.50%的医生认为SD需与银屑病鉴别,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博士和硕士学历的医生选择的概率高于本科学历的医生(P=0.030、0.014),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医生选择的概率低于本科学历的医生(P=0.040)。12.85%的医生认为SD需与特应性皮炎(AD)鉴别,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西医科室医生选择的概率低于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室医生(P=0.035)。65.85%的医生因为按照SD治疗效果不明显而发现误诊。35.61%的医生对目前SD的诊断现状不满意,首要原因为诊断标准不明确(68.49%)。结论皮肤科医生大多数将临床表现,特别是皮疹发生部位作为SD的首要诊断依据,且认为SD皮疹表现不典型,最需与银屑病相鉴别。诊断标准不明确是我国皮肤科医生对SD诊断现状不满意的首要原因,SD的诊断标准仍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
- 胡坚钟灵芝邓宇轩张建中李厚敏
- 关键词:脂溢性皮炎皮肤科医生
- CIAS1/NLRP3新致病突变诱导皮损变异型Muckle-Wells综合征一例
- 目的 检测一例皮损变异型Muckle-Wells 综合征患者CIAS1/NLRP3 基因突变情况,并通过表达突变蛋白研究基因突变所引起的蛋白功能的变化.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Sanger 测序方法检测患者CIAS1/N...
- 胡坚朱赟张建中张荣光李厚敏
- 我国皮肤科医生的特应性皮炎用药选择情况分析
- 2024年
-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国皮肤科医生治疗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用药选择倾向。方法线上向国内皮肤科医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我国皮肤科医生对AD的诊疗观念和治疗选择,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2258名皮肤科医生参与调查,轻中度AD最常用的药物为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66.96%)和口服抗组胺药物(74.49%);中重度AD最常用的治疗为系统使用复方甘草酸苷(66.78%)、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48.85%)和生物制剂(47.79%)。结论我国皮肤科医生对于AD治疗的选择各不相同,其治疗规范性有待提高。
- 胡宇晴刘萍王雨馨胡坚于聪李厚敏张建中
-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皮肤科医生用药选择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研究被引量:13
- 2022年
-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易患风险,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诊断为带状疱疹的2840例患者进行分析,年龄(59±16)岁,男性1314例(46.3%)。根据是否发生PHN将患者分为PHN组和非PHN组,其中发生PHN者442例(15.6%),年龄(68±12)岁,其中男性189例(42.8%)。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病史,同时收集PHN组患者发生PHN前2个月内是否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生物制剂及靶向药物等、诊断带状疱疹前6个月内手术史及PHN持续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相关因素。结果2840例带状疱疹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及以上,共2056例(72.4%);皮疹发生于肋胁部累及肋间神经者占比最高为53.9%(1532例)。带状疱疹患者患慢性疾病的占比由高向低依次为高血压16.4%(465例)、糖尿病11.9%(337例)、冠心病10.0%(283例),患结缔组织病的占比由高向低依次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4%(41例)、干燥综合征1.1%(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0%(28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值(95%CI)为4.581(3.131~6.705)]、皮疹发生于上肢及肩部[OR值(95%CI)为1.858(1.129~3.059)]、高血压[OR值(95%CI)为1.963(1.513~2.546)]、系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OR值(95%CI)为2.170(1.254~3.753)]是PHN发生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带状疱疹在年龄≥50岁人群中高发,侵犯肋间神经常见,最常合并的慢性疾病为高血压,最常合并的结缔组织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年龄≥50岁、皮疹发生于上肢及肩部、高血压及系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是PHN发生的相关因素。
- 胡坚钟灵芝李婷婷贾秋雨李厚敏
- 关键词:带状疱疹合并疾病
- 不同剂量抗病毒药物对带状疱疹疗效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剂量抗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数据网、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4月9日相关文献。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文献数据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为效应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CI。结果最终纳入14项随机对照研究,共1831例患者。与阿昔洛韦200 mg每日5次相比,800 mg每日5次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止疱时间(MD=-1.29,95%CI:-1.62~-0.96,P<0.001)、更快缓解疼痛(MD=-2.73,95%CI:-4.37~-1.09,P=0.001)、缩短结痂时间(MD=-2.42,95%CI:-2.96~-1.89,P<0.001),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R=1.64,95%CI:0.80~3.36,P=0.17);与伐昔洛韦300 mg每日2次相比,900~1000 mg每日3次能提高治疗有效率(RR=1.17,95%CI:1.04~1.32,P=0.007)、缩短止疱时间(MD=-1.53,95%CI:-2.54~-0.51,P=0.003)、更快缓解疼痛(MD=-1.04,95%CI:-1.30~-0.77,P<0.001)、缩短结痂时间(MD=-1.78,95%CI:-2.80~-0.76,P<0.001)、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RR=0.28,95%CI:0.15~0.52,P<0.001),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R=1.47,95%CI:0.93~2.32,P=0.10)。在免疫受损的患者中,与伐昔洛韦1000 mg每日3次相比,2000 mg每日3次不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250、500、750 mg每日3次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带状疱疹中,800 mg阿昔洛韦每日5次,900~1000 mg伐昔洛韦、250 mg泛昔洛韦每日3次在带状疱疹抗病毒治疗中是更好的选择。
- 邓宇轩胡坚李厚敏
- 关键词:带状疱疹抗病毒药
- 同时具有特应性皮炎样及肥厚性扁平苔藓样皮损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被引量:2
- 2017年
- 报告1例同时具有特应性皮炎(AD)样及肥厚性扁平苔藓样皮损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男,22岁。因全身扁平丘疹伴皮肤干燥、瘙痒4个月就诊。2014年4月患者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行父供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7/10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干燥,毛发稀疏,面部色素沉着,躯干及四肢皮肤毛周隆起,散在紫红色肥厚性丘疹,口腔黏膜损害,甲板纵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背部结节)表皮角化亢进,角质层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颗粒层及棘层不规则增厚,部分区域表皮突杵状下延,部分区域基底层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带状淋巴细胞浸润,可见噬黑素细胞,真皮小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直接免疫荧光(-)。诊断:同时具有AD样及肥厚性扁平苔藓样皮损的cGVHD。
- 王泽辉张艳坤姚雪妍胡坚张建中
-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扁平苔藓
- 甲真菌病患者甲微生物群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研究甲真菌病患者甲微生物群的构成,为进一步阐明甲真菌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7例甲真菌病患者及7例健康志愿者。取患者病甲的甲屑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鉴定;提取患者病甲、患者对侧健甲及健康人甲的DNA,对真菌rDNA ITS区及细菌16S rDNA V3-V4区PCR扩增,分析微生物群构成,并进行α多样性、β多样性、Simper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甲真菌病患者病甲的微生物群构成与对侧健甲及健康人甲存在差异。患者病甲的真菌菌群的丰富度高于对侧健甲。患者对侧健甲细菌菌群的多样性高于病甲及健康人甲,且患者对侧健甲细菌菌群的构成与患甲和健康人甲均有部分重叠。结论患者对侧健甲的细菌菌群构成具有由健康人甲向患者病甲转变的趋势。且在患者病甲的微生物群中,某些真菌和细菌菌属可能具有相关性。
- 胡坚张舒煜张文革闫紫恒李厚敏
- 关键词:甲真菌病微生物群测序分析
- 以播散型环状肉芽肿为皮肤表现的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被引量:1
- 2019年
- 患者男,48岁,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弥漫红斑丘疹伴瘙痒9个月,加重2个月,间断发热伴乏力1个月余。查体可见患者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弥漫分布的红色丘疹伴瘙痒。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204.3×10^9,淋巴细胞计数172.9×10^9,骨髓活检病理提示小T淋巴细胞异常增生(76%),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主要表达CD2、CD5、CD4、CD3、CD28,部分表达CD7和CD52,诊断为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皮损组织病理提示诊断:播散型环状肉芽肿。
- 胡宇晴胡坚陈雪张建中
- 关键词:环状肉芽肿播散型
- Graves病合并脂肪萎缩性脂膜炎一例
- 2017年
- 患儿女,9岁。左侧腹股沟和大阴唇萎缩3个月,兀自觉症状,未引起重视,皮损自发生以来无明显变化。1个月前出现突眼、颈粗,伴有多食、多汗、乏力等症状,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诊断为Graves病?有荨麻疹病史5年余:患儿姑表姐患有甲亢?
- 胡坚陈信豪姚雪妍王泽辉张艳坤李厚敏张建中
- 关键词:GRAVES病脂膜炎左侧腹股沟
- 面部前胸多发皮疹一例
- <正>男,62岁。主诉:发现右颞部、前胸皮疹5个月。现病史:患者5个月前无意发现右颞部米粒大小紫红色丘疹,前胸蚕豆大小红斑,无瘙痒、疼痛等自觉症状,未予重视,后皮疹逐渐增大、增多。既往史:高血压10余年,药物控制好。体格...
- 冒丹丹胡坚陈雪张建中
- 文献传递